(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安顺51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美丽乡村的推行,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生活方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确定全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此后,贵州的乡村旅游获得显著发展。安顺地区屯堡村落有数百个,生活着20多万屯堡人。屯堡文化保留着鲜明的明朝遗风,沿袭着屯堡先民从江南迁徙时带来的江南风情,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饮食、语言、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屯堡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浓郁的汉民族特殊族群文化、勤劳的居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等成为屯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石。
乡村旅游发展,国外有诸多成功实践,主要有欧美“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绿色旅游”模式等[1]。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与特色和国外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促使我们必须探索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本土模式。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先是以农家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接着是以古村镇、民俗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再是乡村休闲度假,目前阶段是乡村生活的获得感,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使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就安顺屯堡乡村旅游而言,已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屯堡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可持续发展等①。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对屯堡乡村旅游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从而为从整体层面探索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旅游目的地理论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游客体验相结合的整体,吸引旅游者停留、参观游览,拥有一定规模的,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2]。它是附属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包括关联的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旅游目的地按照空间尺度可分为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目的地等类型。按照目的地旅游资源构成特征可以分为都市、海滨、山地、乡村等类型。
巴特勒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止、衰落或复苏六个阶段来,描述了旅游目的地的演进过程。依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成熟景区的目的地吸引力,为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带来客源和市场方面的发展契机与优势。景区周边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成为一种典型的景区依托型目的地。
2.游憩带理论
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认为,城市郊区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面向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空间上呈现出处于乡镇景观之中、环城市外围较密集分布的结构[3]。依托于城市的区位、市场和客源优势,旅游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容易在环城市区域形成乡村旅游圈。
环城游憩带与乡村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旅游目的地供给的角度看,城市郊区以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和休闲[4]。乡村旅游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为中心,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带给游客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感受,使身体和灵魂释然且充实。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当地历史习俗、特色旅游产品等吸引着众多城市游客。乡村性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源动力,乡土性和人文性是乡村旅游的特色。
一般意义上,景中村是指位于风景区内部,土地为集体所有,行政上设有村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农户[5]。这些村落一般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村落历史风貌保存良好。景中村的自然资源为文化景观提供环境载体,文化景观展示着人们在景中村持续生活与发展创造出的文明及其成果。广泛意义上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一些村庄渐变为空心村,甚至无人居住。生活在这些村落的村民依然延续原有生计方式,有的村落被改造为景区,成为景区的新增部分,也属于景中村的范畴。有的村落由于布局散乱,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基础设施,对景区的依赖程度低,这类村落可通过搬迁腾出资源发展旅游。有的村落在景区呈点状分布,形成面状居住区域,自身景观资源禀赋高,基础设施好,可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一部分,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等行业。
1.景村联动的内涵
当前乡村旅游的弊病主要表现在,注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村落古建筑、传统民居等人文景观资源遭到破坏,民俗文化庸俗化,非物质文化展示及传承受到旅游冲击,导致乡村的自然生态、村民的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被人为割裂开来。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良好、产业发展、文化复兴、社会和谐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构建富有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乡愁,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风光。
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改善乡村景观,将乡村旅游景区与整个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实现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乡村发展路径[6]。景区周边及景区规划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优美环境中的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图景,本身就是都市游客天然的旅游吸引物,景中村承担起旅游景区的部分功能。景区和村落的联动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景区升级改造结合起来,以标准化景区的规范来打造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与景区提质增效同步。实现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景区化与景点化,使乡村与景区能够高度融合、协调发展。
2.景村联动的理念
景区+乡村的合作机制提出了景村联动的发展理念。安顺作为全域旅游的试点城市之一,景区的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内部的游客承载量趋近饱和,而景区周边的村落随着乡愁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开发潜力进一步挖掘。景区开发初期,土地、山林、水域等资源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征收获得,随着景区开发日渐成熟,当地村民和景区之间利益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强。由于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原有的景区建设靠规划征地的方式施行中越来越面临阻力。景区存量土地渐趋饱和,而周边或旅游线的村落却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在景村联动模式下,这些闲置资源经过改造之后变为资产,村民可以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的发展成果。
景中村有效分流风景区客源,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景中村多处于风景区的边缘地带或风景区内,成为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缓冲带。游客漫步于缓冲区景观中,欣赏民间歌舞、体验农作,一定程度上能削弱核心景区人员密集的安全隐患,减轻其环境承载压力,增加游览舒适度,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上,既要结合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又要深入挖掘乡村的传统产业。根据村落资源优势和临近景区发展特点,合理规划旅游业态布局,打造“旅游+”产业样态。一是旅游+餐饮业,打响“屯堡军中宴”“舌尖上的屯堡”等美食品牌,在屯堡大道等景区道路两侧村寨打造特色美食产业集群,光大屯堡美食文化。二是旅游+住宿业,依托旅游功能区主题定位打造不同风格的乡村客栈,完善住宿配置,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屯堡文化。三是旅游+购物业,以多主题、多形式、多档次为抓手,构建屯堡特色商业街、四坊五匠创意工坊及线上购物平台,促进乡村经济壮大。四是旅游+娱乐业,立足屯堡自身文脉,结合游客需求,开发特色型体验类娱乐项目。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旅游发展思路,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伴随着景区的发展,周边的村民在产业链条延伸方面获得了经营性、资产性收入。
3.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联动的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的经济共同体,使景区和景中村的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存等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叠加。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生活服务基础设施与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为核心要素的旅游服务设施互补,实现旅游资源在村民与外来游客之间共享。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景区与村落发展轨迹与模式并不一致。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实行公司+政府+村民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景村共建共荣。在政府主导下,将村民承包的耕地、荒地、林地等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中流转到村民合作社,在合作社框架下,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并轨,再造村社一体的组织。建立起以土地为利益纽带、责权利清晰、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和现代有机农业的利益共同体,在制度层面保障合作社与村民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农户、公司、合作社三方利益相统一,在制度建设与分配机制上,明确了责、权、利,实现乡村旅游、现代有机农业和乡村基层组织的有效衔接。
安顺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仅是以屯堡地戏展演,苗族、布依族风情旅游,农家乐等形式呈现给游客,缺乏与景区的深度互动。2013年,借助“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的经济生产、居住生活和自然生态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点,保护有利用价值的古村落、民居和祠堂等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屯堡区域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以及当前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样态。
乡村性最能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良好生态、传统文化、物质遗存及生产生活方式,较好地满足了都市游客亲近自然和缓解乡愁的出游需求。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在生产方面体现为传统工具、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生活方面诸如饮食习惯、传统服饰、岁时节庆、居住建筑风格、日常出行方式、民间信仰及制度。乡村自然景观包括地貌景观以及村民种植和收获过程中所形成的场景等。乡村区位与资源状况,影响着景村联动的成效。
类 型屯堡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自然景观类黄果树、龙宫、九龙山森林公园、云鹫山、天台山、邢江河、浪塘农业休闲类旧州四季花海、羊场十里荷塘聚落建筑类天龙学堂、鲍屯宗祠基古水利工程、吉昌屯碉楼、云峰八寨、下九溪、天台山伍龙寺、屯堡文化广场、屯堡博物馆、沈万三故居、驿茶站、九道坎、天龙学堂旧址、三教寺、演武堂、陈蕴瑜将军故居、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民居民族风情类屯堡花灯、地戏、山歌、鲍屯和吉昌抬汪公、九溪抬亭子、中所抬岳飞、二月十九观音会、三月三、四月八、躲立夏、端午游百病、城隍巡游、六月六、盂兰盆节放河灯、跳米花神、寒衣节、腊八佛成道节特色产品类地戏脸子、屯堡银饰、屯堡服饰、鸡辣子、豆腐干、豆腐乳、鸡丝肉饼、豌豆饼、盐菜蒸腊肉、野生菌、青椒河鱼
1.浪塘村依靠旧州古镇目的地发展文化旅游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2年),为元明之际的安顺州治。西距安顺市区37千米,东北距平坝区30千米,素有“黔中小江南、安顺鱼米乡”的美誉。旧州古镇核心区的豆腐坊、榨油坊、粉坊、酒坊“四坊”,木匠、石匠、砖瓦匠、篾匠、绣匠等“五匠”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旧州近年来加强文化建设与保护,保留和维护屯堡地区传统风貌特色。旧州生态环境良好,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禀赋高,屯堡特色鲜明,是贵州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以旧州古镇为集散中心,周边的浪塘、文星、邢江、罗官、茶岭、新寨等村落旅游交通环线已打通,基础设施完备,构建起完善的屯堡乡村快旅慢游体系,创造周边村落发展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机遇。
浪塘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东北,距旧州古镇3千米、安顺城区30千米。田畴平坦,屯堡大道穿村而过,邢江河水流经村旁,三面环水,地貌如同河中一浪亭,低凹处如同一池塘。浪塘村于洪武年间由罗、赵两姓建寨。浪塘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景村联动为主要形式,生态修复、村庄建设、产业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周边有西秀区九溪村旅游景区以及西秀大西桥镇鲍家屯旅游景区两个3A级景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吸引了不少游客光临。浪塘以屯堡美丽乡村和秀美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江南风光和邢江河景观,以“坐着小火车去赶场”主题,布局乡村民宿、自驾车野营、廊桥咖啡馆、画廊、摄影展示等,打造有文化底蕴的生态乡村民俗度假体验产品。一是借助便利的交通,组建种养殖合作社,开展地块认领、农耕体验、艺术手工、亲子活动、农技课堂、健康饮食、农家采摘等市民农园业态。二是依托旧州古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及良好的休闲设施发展乡村休闲度假、避暑充氧、体验山水的旅游。目前已建成邢江河畔滨河木质栈道及休闲亭、过河汀步桥、风水车、崇德向善主题广场、“牧童晚归”雕塑等休闲设施20余项,开展邢江游泳、荷塘垂钓、农耕体验等项目近10个,发展农家乐33个、农家旅馆6个。2017年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6500人,旅游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构建花旅与果旅融合、药旅与茶旅、粮旅与菜旅等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助推民俗体验、美食特色产业链发展,依靠旅游实现村民致富。
2.思源借力环城游憩带发展乡村旅游
思源现代农业园位于普定县白岩镇沙戈村、李后村,是以生态开发为宗旨,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集观光休闲、农耕体验、户外体育健身、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传承等集于一体,农、体、旅的产业综合体。园区以汉民族传统的耕作、正食、礼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文化资源,让游客回归农耕文化,了解农耕文明。思源生态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距安顺中心城区6千米、普定中心城区7千米,距离安顺绕城高速魏旗站1千米,从思源前往黄果树、龙宫、屯堡等安顺核心景区都在半小时车程内。
自2012年建园至今,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模式,一是乡村旅游及其附属产业,主要有生态餐厅、生态木屋、天然石林、生态园林、山体公园、户外婚礼草坪、智能酒窖等。二是农业及农耕体验、农事参与,涵括种养殖业,种植精品水果桑葚、桃、李、梨、杨梅等共计18个品种,种植桂花、香樟、樱花、紫薇等苗木400亩,并修建标准联排花房,种植玫瑰、非洲菊、康乃馨、薰衣草灯精品花卉;建设了5000羽高脚鸡保种场等。三是户外体育健身,包含垂钓竞技中心、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游泳池、儿童游乐园、自行车道、户外健身步道、旱地草场及配套设施等。四是文化体验及相关产业。以思源书画院为载体,建设有国学馆、书画院、收藏馆、禅茶室、奇石馆、思源讲堂等,让游客了解、学习、掌握、践行中国传统文化。
思源采用“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参与”的方式,在沙戈村、李后村等邻近村落建立公司、种植大户与村民共同参与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成立了草莓、韭黄、农机等13家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延伸旅游产业链。专业合作社整合资金,根据山势地貌修建游泳池、烧烤区、餐饮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将传统的种植、采摘为主的农家乐和游泳池、无烟烧烤等结合,加上传统的屯堡文化和秀美的风光,经过精心打造,吸引游客纷纷前来避暑度假。思源生态园在2017年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首批5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户。
3.大坝村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
在安顺市西秀区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座山峰如龙头昂首啸吟,景区内有天落湾石林、九龙湖、山京海子等。九龙山处于峰峦叠嶂和林湖相映的生态格局中,植被繁盛,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凉爽。建立了森林浴文化游、屯堡风情游、休闲度假游、野外生存游等旅游项目,是领略民族风情、享受大自然生态景观的好去处。
大坝村位于西秀区双堡镇西,距镇政府所在地7.5千米。大坝村东接安紫高速公路,西邻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土总面积10273亩,全村辖6个自然村。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态秀美、资源丰富,利于发展经果林、生态养殖和乡村休闲旅游。大坝村土地集中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遵行群众自愿、合作管理、村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动“三权”促“三变”改革②,增加土地附加值。依托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毗邻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大坝村充分发挥村内果园、田园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立足本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定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支柱的产业定位,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借助村内的千亩金刺梨果园,在金刺梨花开时节举办金刺梨赏花节;利用丰富的果树资源,在李子、桑葚等果实成熟时举办果园采摘节;利用闲置的房舍,发展乡村民宿,已经建成风格独特的农家别墅130余栋。开设农家乐和乡村客栈,目前已有11家农家乐、10家乡村客栈。全村以围绕金刺梨种植、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提供刺梨汁液、刺梨酒、刺梨干等旅游产品。开创出“春天赏千亩白花,秋天摘万枚金果,冬天泡山里温泉”的景村联动思路,形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局面。
安顺屯堡区域内文化资源丰厚,自然生态优美。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下,依靠景村联动模式发展,从多方面强化了屯堡旅游景区的功能完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了景区形象定位,实现景区发展壮大,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提质增效,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景区和邻近乡村的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参见李乐京、陈志永《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2007年第6期);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贵州屯堡地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孙兆霞《试析文化建构性与乡村旅游开发需求指向的关系——以黔中屯堡为例》(《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1期;沈亚婷、刘兴双《乡村旅游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安顺屯堡为例》(《旅游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彭瑛《屯堡水利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徐刚《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破解——以安顺天龙屯堡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② “三权”促“三变”,是指通过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