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P的特点为通识性和泛用性,强调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和文化载体的特征。同时,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教育定位的影响,CET系列考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学的组织形式多以教师“一言堂”单向授课方式为主。授课内容也多围绕大学英语要求的考试内容,即:以语言理论知识,如语法、句法、通识单词识记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笔试练习和讲练结合为主要授课方式,以PPT程序和情景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编制通常为大班授课,授课人员通常是以本校教职工(知识结构为纯理论形式,即从学校到学校)为主。相对的,ESP则强调英语作为信息传递工具融入行业的可能性。因此,ESP教学相对于EGP而言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Strevents最早提出ESP主要特征是:需求上,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内容上,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上,放在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上。
2.1 英语专业知识水平
采用ESP教学模式,任课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丰富的词汇量,较强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为有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创造条件。
2.2 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高校英语老师除了掌握英语知识外,还要顺应ESP教学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的技能。包括机电工程、对外贸易、法律、美学、电子商务等,并拓展词汇量,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能密切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的联系,丰富专业词汇量,增加词汇积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2.3 开发教材明确发展方向。根据ESP教学需要,结合不同专业英语学习的特点,考虑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需要,注重教材开发工作,构建完善的教材内容体系,有效指导ESP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明确ESP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鼓励任课老师选择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和提升自己。通过进修、访问等形式加强1-2门ESP英语的学习活动,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为实现教学转型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好准备。
由于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要有效地运用ESP理论,把它作为专业性英语教学的主体体系,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寻找新的理论框架,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我校的一些理工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金属材料工程等,依据这些专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前沿,我们不难就可以找到他们的独特性与相关性,所以也恰好证明这些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也要找到独特性。如何学好相关的专业类英语,是师生共同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语境式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的出发点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忘记自我需求,而转换角度从学习者的出发点入手,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不同专业对专业性英语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不但要了解专业英语的主要内容,也要结合学生本身专业的特点去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这里面包括专业特色、专业构成体系的了解、专业学习的重点和实践环节。教师只有把上述相关内容在课前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去实施自己的英语教学,这样才能与同学们有效地进行交流与互动。在上课前要设计好学习的环境,把教材中的课文转换成角色式扮演、英语对话与专业词汇的灵活运用。
设计不同的考评体系。往常的教学考评体系,都是由日常的课堂表现、测试与期末考试为主。为了配合ESP教学理论的英语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技巧。教师要设计教学的评价方法,比如在分组讨论、学生演讲、即兴游戏等方式为学生进行以小组为主体、或以角色设计环节为规则的评价方法。还要设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课外实践评价体系。包括完成课外实践性作业,比如进行人物访谈或真实性工作情境模拟,然后以视频录制的方式交给教师。还可以设计互联网数字作业平台,学生之间建立群组,教师为管理员,可以随时切换或掌握各小组针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况与交流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参与并指导,这样互教互学的伙伴式教学更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更加生动,容易接受。另外可以设计岗位技能测试部分。这部分也可以作为考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是由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实习教师共同评定,在实习岗位中共同的表现、工作态度、英语学习的能力共同打分来鉴定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
虽然这种方法具有灵活性、直观性、易学性,不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时难以掌握现场环境的节奏,会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突发现状。学习者最初显得比较被动,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这种方式,这样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发生改变,所以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应变能力。对一些特殊类专业的专门英语学习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地发挥这种模式教学的优势,所以造成ESP模式英语教学有时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