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云,牛海峰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对于现阶段农村真正的贫困户或人口采取相应的、切实的扶贫措施,落实政府的相关扶贫政策,选取精准的、一一对应的方式对于农村贫困户或人口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扶持,或提供资金贷款,或提供技术服务,或开展相关培训,从而消解各种致贫因素,实现真正恒久的脱贫乃至致富的目标。
1.精准甄别贫困户并提供精准帮扶
精准甄别贫困户要求采取可行方法和措施准确无误地筛选出真正的符合帮扶要求的贫困家庭或人口,并精准界定其致贫原因。精准帮助与扶持是指在精准甄别贫困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贫困户或人口的具体情况,采取实事求是的可行性扶贫举措进行帮扶,从而实现恒久的脱贫乃至实现小康。
2.精准考核扶贫效果
实现精准的有效考核,必须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基础信息库,包括贫困户或人口基础信息、扶贫举措、工作进展、动态调整等信息。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要动态化地实时调整贫困家庭或人口信息,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精准。对精准扶贫工作效果进行精准考核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各个贫困地区的基层政府真正担负起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使命,把中央要求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到位。
精准扶贫战略内涵丰富,其精神实质体现于“真”“准”“精”三大方面。
1.“看真贫”“扶真贫”和“真扶贫”落脚点在“真”
“看真贫”“扶真贫”要求精准选对扶贫对象,不能出现城市中曾经出现过的住“保障房”开“宝马车”的“怪现象”。
“真扶贫”要求真抓实干,抓铁有痕,不能摆摆样子,走过场。在遴选扶贫对象时,必须坚持“看真贫”“扶真贫”,要求有关政府扶贫部门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获得第一手材料,找准扶贫对象,探明贫困原因,制订可行方案。在扶贫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真扶贫”,要求有关政府扶贫部门以及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杜绝面子工程,攻坚克难做真事、真做事,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多做贡献。
2.“准”乃是精准扶贫的基点
精准扶贫的“准”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精准扶贫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例如,对于科技文化素养不高而致贫的,要加大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对于残疾或疾病而致贫的,要给予财政支持;对于生产、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而致贫的,建议迁徙“脱贫”,等等。
精准扶贫的“准”,还要求各级直接参与扶贫工作的领导及一般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杜绝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杜绝不切实际地跟风上项目、上产业,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否则,会把精准扶贫工作异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精”是精准扶贫的“点睛”
精准扶贫的“精”,是指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要务求精致、杜绝粗放。所谓精致,也就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逐步建构和完善一整套科学化的体制和机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建立、完善和创新有关精准扶贫的制度机制,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高效务实。譬如,改革和完善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强化农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可以充分利用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对扶贫情况实时评价;逐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有效整合,等等。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在于,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求农村全面消解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目标之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全面脱贫的最终实现,到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日,全国范围内不应该再有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之下的家庭或人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面积的贫困人口已然不复存在,现在的贫困家庭或人口逐步呈现小面积或点式存在。这就要求对于贫困户或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界定,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或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只有人人脱贫了、家家小康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构建上下联动、多元发力的综合扶贫机制。
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如一地把扶贫脱贫工作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之一,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中也毫无例外。
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要求中央和地方之间能够上下联动、有效调配和整合扶贫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一体化的扶贫机制,统领扶贫工作,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一体化扶贫机制。要实现该扶贫机制的有效构建,首先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树立精准扶贫整体观念,分层负责,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央国家机关部门要致力于制定出台宏观精准扶贫政策、国家层面的项目规划,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的有效考核评价机制;省级机关部门负责精准扶贫的目标制定、项目下达和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市县机关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的落实工作。
精准扶贫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扶贫攻坚的具体社会实践中,有效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是攻坚克难的必然选择之一。要构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联动机制,坚持政府人力物力的投入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进入扶贫领域,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1.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扶贫格局
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扶贫资金,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构建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格局,开源节流,增资提效,注重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区域整体脱贫,点面结合,共奔小康。
2.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要想富、先修路,务必实现乡级公路村村通,水、电、网络村村联,现代物流户户达。只有道路通了、网络通了,物流才能顺畅。要着力建设农村区域物流中心,优化物流网络建设,减少货物运输中间环节,加速农产品走向市场。
3.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要着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带动农村区域的整体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逐步提升农村土地的流转效益,引导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助推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注重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幸福指数,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要充分考虑贫困乡村的自身优势和地理条件,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对原有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进行重新考察、论证,并作出合理调整优化。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绝不盲目跟风发展一些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于老旧、没有活力的产业要坚决关停或促其转型升级。
5.要大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攻坚克难的主战场和关键在于改变偏远、闭塞、积贫积弱的贫困村的整体面貌,而要加速这些贫困村的整体脱贫的步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成为关键。村集体捉襟见肘,只能完全依赖国家、省、市、县、乡镇等部门的帮助和扶持,才能为村民办实事,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因此,要不断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重点为其选好支柱产业,提供足量资金或贷款,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加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优化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村干部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大力培养农村本地人才
人才是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级政府要不断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养。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面向农村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另外,在注重本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纳天下英才,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为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