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勇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39)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乡风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没有真正有效地扭转农村道德水平滑坡的不利局面。具体表现为:社会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盛行;组织涣散,集体主义弱化,缺乏公益观念;一些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以争当贫困户为荣;虚荣心强、盲目攀比,通过婚丧嫁娶敛财;家庭解体,离婚多发,虐待儿童和遗弃老人时有发生;家族宗派势力抬头,挑战基层政府权威,冲击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现象增多、村霸频现、黄赌毒风行;迷信泛滥、宗教势力抬头,邪教趁虚而入;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乱扔垃圾和乱排污水,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分析其原因,既有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1966—1976年十年间“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又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加速解体、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存在的土壤的影响。而直接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层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主体缺位;二是经费不足,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三是乡村精英流失,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素质偏低、人力不足;四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简单,农民认同感和参与性较低。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扭转农村道德滑坡的不利局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督促基层政府认真履行职能、加大经济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来人才和帮扶农村新乡贤来解决部分问题。但最为关键的是,可借助家规家训这一内生性道德资源来寻求突破,使乡风文明建设由政府主导型建设向内生型建设转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规家训作为我国古代以家庭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形式,已有3000多年历史。家规家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家规是要求家人和族人行事的规定,是关于家庭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具体规范;家训是对家人进行道德教育的训诫,是家庭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二者是立论者的人生感悟和社会经验总结,是所有宗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现但又各有侧重。家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是家法;家训则偏重于劝导,语言相对亲切柔和。家规家训多存在于族谱中,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家教文化,促成良好家风的形成。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沉淀,我国传统家规家训虽层出不穷、内涵丰富,但呈现出一些共通性:在立论上,大多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宗旨,兼容佛道思想,建立起以宗族为核心的处世哲学和治家规范;在目标上,主要从爱护子孙、传承家风和繁衍家族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忠君爱国、道德完善、勤于生计的后人为目的;在范围上,从个人修身治学、家庭关系、宗族规范到邻里乡党、国家社会,无所不包;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中国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表现形式上,体裁灵活,以诗歌、散文、书信为主,多引用名人名言和典故,为后人树立做人典范。
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多为杰出人物所作,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本家族的血缘范围和地域限制,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可和学习的范本。其中以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朱熹《治家格言》和《曾国藩家书》等最为突出。
家规家训自诞生起就成为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有着道德、法律、教育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家庭伦理,促进家族内部和谐。家规家训的首要功能是“齐家”,重视对家庭的规范和控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必然要接受外在的社会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和谐并养成良好家风,还必须有家庭内在的控制和治理。古人认为,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治家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周易·家人卦》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认识。
二是培育儒家传统道德,提升个人修养。家规家训的次要功能是“修身”,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重家庭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强调个人的道德完善。家规家训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出发,把家庭作为道德培养的基本场所,重视立志求学、谨慎交友、积善行德、孝悌忠信和勤俭节约。并以此为基础推广到社会其他领域,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周公告诫侄子成王、孔子庭训等。
三是增进邻里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家规家训的重要功能是“睦邻”,强调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之外有宗族和乡党,与家庭互动密切、休戚与共。家规家训要求宗族内部应该相互扶持、患难与共,主张邻里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唇齿相依、和睦共处,强调“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宗族内部或邻里之间出现困难应积善行德、扶危济困,出现矛盾纠纷则予以及时调解,对于恃强凌弱、破坏宗族内部和邻里关系的做法则予以严惩。家规家训缩短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强化了法律在基层社会的执行力,促进了宗族内部、邻里关系和谐,缓解了社会矛盾,起到了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范仲淹要求族人“怜恤孤寡贫”,创办救济贫困族人、接济灾民的范式义庄存在了800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重视家庭问题,培育良好家风,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乃至全民族的道德品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并指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规家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一代代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作用,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农村中去。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来源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优秀的家规家训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良好风气的培育有着助推作用,是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借助和大力开发的宝贵资源。
如果乡风文明建设仅仅是自上而下的道德说教,没有与农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相融合,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就无法真正落地生根,无法有效地重建农村的道德文化。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长期积淀的产物,在广大农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和遵循,应予以重视和大力挖掘。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心灵,塑造农民的品格,提升农村道德水平,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具体来说,当前农村保存有大量的家规家训和家族祠堂。农民大多聚族而居,平时守望相助,发生灾害则相互救助,具有潜在的认同基础。家规家训因创立于祖先,文朴义丰、情理交融,容易为家族成员接受和遵循。而祠堂等公共建筑定期举行祭祖活动,对家规家训进行展示,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从而乐于接受道德规范。就以农村存在的遗弃、虐待老人问题而言,将弘扬传统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提升农民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相结合,在基层政府和村民的舆论监督下,能够减少乃至消除这一社会问题。
社会治理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可以减少社会治理的成本,增强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家规家训将温情化管理与强制性惩戒有机地起来,对当前的国家治理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就乡风文明建设而言,家规家训以孝为核心内容,并由孝扩展为“五常”和“八德”,这些传统道德可以起到协调家庭内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弥补基层社会管理的盲点,从而有效地管控社会,减少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成本。如当农村个别家庭遭遇困难,通常会首先求助于本宗族中的社会精英成员,这些成员往往为了维护家族声誉会及时予以资助,体现了家族成员间浓浓的血缘亲情和天然的管理效能,反映出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治和自救能力。
家规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能够起到正面的帮扶作用,但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对其传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科学辩证地认识家规家训
传统家规家训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社会意识,无疑也带有封建时代的社会局限性,沉淀了较为浓厚的封建思想,如尊卑等级、愚孝愚忠、包办婚姻、迷信盲从、明哲保身、重男轻女、重仕农轻工商等封建糟粕,义务多、权利少、缺乏民主意识等缺陷。为此,对于弘扬家规家训,应防止走极端,从全盘否定转化到全盘肯定,对其进行无差别地吸收和继承。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思想和科学态度来对其进行甄别,去除其封建落后思想,使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塑造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型价值取向和规范。
2.注重宣传方式和手段
家规家训的弘扬,并非简单地照搬古人,也不仅仅是在宗祠里的祖宗牌位前朗诵家规家训,而是要注意其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多渠道、多领域地进行宣传。应对其进行现代诠释,植入当代法律法规和道德风尚,将其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之中,结合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典故,通过歌谣和戏曲等方式进行传播,并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和宣传栏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和解读。
3.防止宗族势力复活
在弘扬家规家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其所具有的宗法性、血缘封闭性和地域狭隘性等局限,剔除其落后的宗法意识,结合现代文明树立法制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应防止某些不法之徒借弘扬传统文化、推广家规家训之机,跑马圈地、大肆摊派、大修宗祠、拉帮结派、肆意敛财,并以宗族势力介入社会公共事务和民间纠纷,以群体性暴力对抗法律和社会秩序,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尽管时代变迁,中国家规家训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家规家训中的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辩证地运用到乡风文明建设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道德水平滑坡问题,从而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