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新常态下思政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

2018-12-06 13:42:16陈淑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常态

陈淑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药物与化工分院,陕西杨凌712100)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重要论述,对当前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必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样,思政教育改革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一、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放缓发展速度,追求质量而非数量是中国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倡对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人才深层次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在不少高校思政领域并没有把“工匠精神”的研究系统化、深入化和实践化。一方面,一些思政教师认为“工匠”只不过是技术工人,而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领域及范围的广泛性,即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工匠精神”,这种理解的狭隘性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在就业及走上工作岗位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科学研究缺乏敬畏感,对学问不能精益求精,易浮躁,这也影响到大学生及准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工匠精神”是思政教育的核心

2016年12月7—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显然,“工匠精神”中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理念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内容。

1.为谁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区分作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与思政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区别,也要把西方现代管理和技术科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与思政视域下“工匠精神”分开。“工匠精神”可以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表现为它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客观反映,这样,我国的“工匠精神”就有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义和内涵。

2.培养什么样的“工匠精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竞争中,用艺术家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去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立足于全球竞争的大环境去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

3.怎样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去培养人,其次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培养人。既要强调价值培育,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现实,着力打造“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要把“工匠精神”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落脚点就是职业素养。课堂教学知素养,走入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思政课教育,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尊重、敬畏、专注、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不投机取巧等职业品格。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入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著名企业等都是思政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产教深度融合,把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落实到实践中去,指导学生参与调查、参观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的双重轨道,促进学生“工匠精神”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3.建立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思政教师既是“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其是否站在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认识“工匠精神”决定着思政教育的成败和效果的好坏。

四、让企业“工匠文化”浸润校园

在思政教育中渗透企业的“工匠文化”,既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又是满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

1.提升对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把企业文化进校园及其宣传工作与“工匠精神”培育联系起来,并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渐进性特点以及宣传工作的连续性特点,着眼企业文化宣传的长期性建立健全相关长效机制。

2.整体规划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企业文化进校园及其宣传工作应本着作用最大化的原则,将其作为子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还要将宣传企业文化的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学校所有的宣传资源、宣传对象统一规划,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明确学校宣传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完成任务所要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加强宣传队伍建设。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和研究,开展、参与企业文化沙龙、考察等,使学校的宣传工作队伍充分熟悉行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准确把握三者的特点、规律和相互联系,在保持学校文化独立性,继承和弘扬学校原有文化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引进并融合企业文化。

4.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学校层面的宣传平台(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可以开设介绍企业文化的专题栏目,对学校所面向行业中典型的企业文化进行宏观介绍,诸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系部层面的宣传平台(部门网页、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橱窗等),可以微观介绍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诸如典型工艺流程、安全规范、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等。

五、结语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将“工匠精神”浸染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把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移植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在受到熏陶的同时,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思政教育也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8).

[2] 柴清风,鲍双振.系统论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3]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

[4] 祝爱芳.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中思政课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常态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专用汽车(2015年2期)2015-03-01 04: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