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凡 编辑/孙艳芳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赶超,在未来一段时期,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应该把握两国经贸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争取以合作共赢为基调,有效管理两国经贸关系。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前首席经济学家Rogowsky教授在北京的一次座谈中曾提到,华盛顿的官员与智库在思考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达到美国两倍的时候,美国该如何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
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达到美国的两倍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即使在总体规模上达到美国的两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是美国的一半左右,然而美国学者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那么,中国学者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
中美经贸关系长期以来是一种纵向的分工关系,但今后将逐渐向横向关系发展。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称为垂直型国际分工,也叫纵向分工;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分工称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也叫横向分工。在横向分工关系中,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减少,产业内差异化产品的国际贸易增多;单向的以利用便宜劳动力为主的跨境投资减少,双向的以利用对方市场为导向的跨境投资增多。
从经济基础来看,此前,美国生产力远远超过中国,但近几年中国呈现出迅速赶超态势。中国已经占有了越来越多的资本与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正在向中高端升级,掌控能力提高,国内增值幅度也在上升。这些都说明,经济基础意义上的中美经贸关系,传统上是一种纵向分工关系,而未来将日益横向化。但目前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继续赶超的阶段,中美经贸关系将呈现一种纵、横交错的态势。
经济基础意义的经贸关系发生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意义的经贸关系发生变化。从货物贸易出口看,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0年只有2.07%,到2016年已上升至7.96%;而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2000年为20.94%,到2016年则微降到18.24%。如果加上服务贸易,中美双方的出口中,以对方为目标市场的比例则更加接近。可以预见,在未来某个时点,美国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会超过中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这对双边经贸关系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美国的垄断性话语权有所弱化,中国的话语权正在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之间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也正在横向化。但是,中国无意挑战或者推翻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是愿意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共同维护并发展、完善这一体系。中国需要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关切,不仅尊重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关切,更要尊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实事求是地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在很多方面,中国仍将长期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正在日益富强,而在于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可以起到桥梁与协调者的作用。这恰恰是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优势来源。
在过去四十年中,中美之间在商品市场上存在比较充分的竞争与合作,但在要素市场上的联系相对薄弱。例如,美国对华投资规模与中美货物贸易规模相比就很不成比例,从而使目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关注点大多局限在商品市场领域。
如果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趋势使得中美之间在许多产业的竞争上会日益激烈,那么,这种竞争可能不光体现在商品市场上,而会更多体现在要素市场上。这里所说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技术和人才三大要素。
特朗普当前一系列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争夺国际资本。相对于资本市场的竞争,技术市场的竞争可能将更为激烈。美国近期发起的301调查对中国提出了四项指控,都是指向技术。他们担心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让,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他们也有疑虑。对于人才的争夺问题,目前媒体以及学术界的讨论都不多,但这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而且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高。
2017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里面有115家中国企业,在五百强的前四强里面有三家是中国国企,且在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国企(包括18家地方国企)。可以想象,在中国经济体量发展到美国两倍的时候,全球五百强里面将会有多少是中国的国企。
TPP协议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对国企进行规范。其中提出的竞争中立原则,从原则上来讲就是让各类企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竞争。这在理论上没有错,但在具体规范上,是不是可能对我们的国企产生歧视性效果?这个问题国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还不够充分。美国退出TPP以后,现在提出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里设定比TPP更高的国企竞争标准。在TPP中,美国是以越南作为靶子来设计国企规则的;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里,国企规则的实际约束效果可能并不重要,其引导未来规则制定的意图似乎更为明显。
近十五年来,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者,且今后还会争取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导致的必然趋势。美国为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也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从目前看,美国已经放弃世贸组织多哈回合的谈判议程,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今后将完全放弃多边呢?笔者认为,美国既没有放弃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也没有完全放弃多边谈判手段,只不过在今后,在运用多边、区域、诸边、双边与单边行为的手段选择上,可能会更加灵活。
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长期拥有主导性甚至垄断性的话语权,这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商品与投资提供了开放水平较高的市场。但近年来,美国在市场开放方面逐渐趋向保守,贸易政策更加强调固本培元,减少国际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大局不破的情况下,可能会不时破一些小局,退出巴黎协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就是例子;多边贸易体系的底线可能也会不时遭到美国的挑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货物、服务、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五大流通的国际规则体系的建设进程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货物贸易规则相对完整;服务贸易规则框架初成;技术领域有知识产权保护多边规则,但没有技术流动的规则;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的流通也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规则。竞争规则有时被视为投资规则的一部分,有时被视为单独的规则体系。竞争与投资作为世贸组织的新加坡议题被放弃之后,多边竞争规则也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真正完整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还任重道远。推动这些规则的建设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但是,美国不会再如二战后的一段时期那样以一己之力主导规则的建设,而是会使用更加灵活的方式。美国在最近对中国的301调查中提出了四项指控,涉及技术、资本、信息在国际间的流动。而这几方面,目前都没有多边的规则纪律。美国这次是通过单边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但未尝不会对今后规则的建设产生影响。世贸组织外规则(WTO-extra rules)的制定,既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重要的争夺点,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合作点。
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中国来说总体上是有利的。即使现有规则体系存在不平衡、不完善的地方,规则的存在仍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预见的、稳定的国际制度环境。中国要基于维护与发展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立场来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并且争取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美国在其中的作用,认为美国会放弃对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甚至认为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倾向会使美国完全放弃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把握中美经贸关系横向化趋势,在充分合作中竞争
灵活把握中美经贸关系横向化的趋势,是今后一段时期管理中美经贸关系的关键所在。经贸关系的横向化,意味着两国的比较优势产业重合度日益上升,产业内竞争会更加激烈。产业层面的贸易摩擦与贸易救济可能更加频繁,成为一种新常态。然而,经贸关系的横向化也意味着中美两国对某些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可能出现接近的立场。这一点在投资规则方面尤其明显。中国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使得中国在投资保护与全球资本流动方面的利益诉求正在发生变化。美国长期推动提高投资保护标准、促进资本全球自由流动,但成果有限,在全球层面从来没有获得突破。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通过的《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是在全球层面通过的第一个相关规则,虽然是非约束性的,但为今后的多边投资规则体系打下了基础。这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如果没有中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大国之间的协调,这一突破是不可能取得的。
坚定不移地加强中美在双向投资、技术合作与人员交流方面的合作
资本、技术、劳动三大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性的提高,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大要素流动是三位一体、互相融合的,挡住其中任一种要素的流动,都可能引发另一种要素的替代性流动。即使是针对三种要素建立系统性壁垒,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最终效果也可能有限,而且会使壁垒建立者受到损失。无论美国国内针对中国的限制性措施主张最后在何种程度上实施,中国都应该继续加强中美在双向投资、技术合作与人员交流方面的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技术交流的前提,因此,对于现有的多边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应该在执行上进一步加强。对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国际人才引进与合作工程,应该毫不动摇地设计实施。
要团结美国,共同维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并填补规则空白
虽然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中表现出了一些战略收缩的迹象,但我们仍应充分认识到,美国是不会放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的主导权的,只不过是规则之争的场所从多边向区域、双边以及国内法领域扩展了。正如上文分析的,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还远远没有建设完成,一个更加稳定的、具有很高可预见性的完善的规则体系,对于具有广泛全球利益的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完全有团结美国的可能性。我们对美国提出的填补规则空白的主张应该积极回应,拿出中国方案;同时,要广泛寻求中国的进攻利益,提出中国议题。
对于已有规则的领域,中国应该继续切实遵守规则;对于没有规则的领域,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引领与参与规则的制定。中国在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方面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国际规则的制定动辄耗时十年八年,今天看起来对中国是高标准,十年以后对中国可能就是亟需的,甚至可能变成低标准。考虑到这一点,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空间会更大。
要充分运用美国因素,推动国内经济改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开放,而开放又促进了改革。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是成功的,也证明与美国的竞争与合作,可以成为推动中国改革的一个因素。在与美国的几次知识产权争端中,中国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促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中美双边投资谈判中,中国在2013年7月承诺,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与美国谈判。尽管谈判没有完成,但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年的试点,我们已经在全国推行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有些举措看似是对美国的让步,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开放举措和改革举措。而国际谈判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改革开放举措的推出,使我们通过谈判得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解了各国的开放与规制措施,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国企在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要想使国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打消世界各国对中国国企的担心与疑虑,为中国国企争取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竞争中立原则我们越是回避,中国国企受歧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于国企竞争规则,我们应该加强研究,争取积极主动,为国企的全球竞争规则提出我们的方案。我们应该将国企竞争规则与跨国公司竞争规则统一起来谈,争取建立多边统一的竞争政策规则体系。国企竞争规则的谈判,反过来也能够影响我国的国企改革,促使中国国企竞争行为规范化,能在今后世界经济体系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综上,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经济体,两国经贸关系不仅会影响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赶超,在未来一段时期,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应该把握两国经贸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争取合作共赢为基调,有效管理两国经贸关系,促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