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琼 杨 旭
(1.哈尔滨威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劳动服务公司)
盈余管理概念起源于西方,逐渐在中国迅速发展,但盈余管理发展至今学术界仍未对其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持相的观点。如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实施后产生经济后果的表现行为,斯考特在他著作的《财务会计理论》提出,企业管理者拥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权利,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管理者一般会选择市场价值最大或盈利效果最好的政策,企业管理者的这种行为被称为盈余管理;再如美国另一位著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主要指企业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有目的的对外部财务报表进行人为干预。虽然斯考特和凯瑟琳·雪珀界定的盈余管理概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人们更加认可海蒂和沃伦在新经济形势下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即企业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表或进行经济交易行为中主观改变财务报表,导致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根本经济收益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影响会计报表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企业管理者的这种行为往往被称为盈余管理。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会计学角度界定盈余管理概念,其行为主体、行为过程和行为目的十分一致。盈余管理行为主体是指企业管理者或所有者;行为过程是干预会计报表或会计数据;行为目的是企业或管理者获得私有利益等。
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体制的不断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内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同时涌现出大批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虽然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大、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在这些企业中缺乏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企业完善程度较低的治理结构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出现盈余管理行为。例如,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并不是同一个人,一些企业往往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虽然一些企业内部制定了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但在治理结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管理者行为的约束,无形中放大管理者的权利。管理者权利范围的扩大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出现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行为,也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经济行为。虽然盈余管理在短时间内会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企业内部长时间应用盈余管理会严重阻碍企业积极健康的发展。如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容易导致企业出现方向错误的投资行为。但纵观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过度应用盈余管理,造成盈余管理行为滥用、错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内部对盈余管理过度应用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一些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故意高估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减少当期折旧费用;根据管理当局的意愿任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高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增当前收益,或计提秘密准备以便以后各期进行利润回升;通过关联方交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增加或减少当期盈余;对资产处置的结果予以挂账,择期进行处理来调节盈余;利用资产置换、股权转让、出售资产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以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评估来虚增资产。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并不都是同一个人。企业所有者一般指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企业法人;而管理者则是根据所有者的要求在职位范围内行使自身的权利的管理者,主要指职业经理人等管理群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旦管理者违背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将会损害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从而造成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冲突。管理者为了化解委托代理冲突但又不放弃对利益的垂涎,所以管理者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应付企业所有者,从而造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现象不断发生。由此可见,委托代理冲突是造成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管理结构是我国当今中小企业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其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而所有者一般是企业的出资人,以支付委托代理费的方式委托管理者管理企业,所有者虽然经常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但并不完全监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导致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真实运行情况“一知半解”,造成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掌握的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信息不对称为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操纵的机会。企业管理者在利欲熏心的驱使下违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利用可以获取企业一手信息的优势操纵企业会计,虚报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为自己谋取更多私利。由此说来,企业信息不对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不断规范,但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仍然存在一定缺陷性,这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操纵的空间。市场经济和企业在变化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为会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会计选择过程中的职业判断等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渗入到会计行为中,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操纵会计行为的法律漏洞,为管理者操纵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条件。
我国出台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所以想要通过内部控制抑制盈余管理,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例如,积极构建和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规章制度、员工道德标准、企业自豪感、企业归属感等企业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减少企业管理者通过不当途径谋取私利的动机,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促进企业所有者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使企业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会计信息,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从根源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诸多风险,如财务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等,所以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风险评估机制准确、及时地预测企业存在各种风险,从而识别内部控制系统的漏洞,最终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规避风险和弥补漏洞。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规避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同时也可以成为拒绝盈余管理的一道防线。企业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企业可以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总而言之,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的风格评估机制其目的都是为了规避企业风险,杜绝盈余管理。通过风险评估机制捕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信息识别潜在风险,从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遏制管理者操纵企业盈余管理。
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的政策保障和程序保障,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使盈余管理丧失实施的手段。由于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且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以费用支付的方式维系,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未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做出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风险和处理事项,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会计拥有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使企业盈余管理频繁出现。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和事项,突发问题和事项的减少会相应削弱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会计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综上所述,企业需要不断增加控制措施,如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通过严谨、周密的控制措施严格控制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财务报告舞弊情况的发生,从而使盈余管理丧失实施的手段。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抑制盈余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对盈余管理再控制的具体表现。现阶段通过内部监督实施盈余管理再控制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减少内部控制存在的控制漏洞,以监督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弥补控制漏洞,防范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第二,内部监督可以适当减少代理成本,削弱管理者拥有的管理权限。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化解所有权和管理权之间的矛盾,让管理者心甘情愿地为所有者提供管理服务,从而减少管理者违背职业道德情况的发生,对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实施再控制。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歪曲了会计报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损害公司的投资效率。因此,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对我国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同时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24-25.
[2]陈慧敏.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0,(2):18-19.
[3]孙永祥,章融.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0,(10):13-15.
[4]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5]孙文娟.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 [J].财会通讯·综合,2011,(2):104-106.
[6]何轩,陈文婷,李新春.赋予股权还是泛家族化——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治理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