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弢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9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决定了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道德的精髓、对现代的价值、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进行了多次论述,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体现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赋予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强有力的时代内涵。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并践行到治国理政之中应对国内外事务的处理。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熟知并广泛运用、并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吸取治国理念的思想养料。习近平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底蕴,对国际事务的处理时,基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一带一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路线,是当年的“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探索的成果。新时期,习近平引经据典用“丝绸之路”来构建对周边国家的外交,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意在唤起沿线国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形成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中国睦邻友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和新践行,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一带一路”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以中国发展为契机,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是涉及沿线国家多领域、高水平的区域协助合作发展的伟大举措,赋予“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中国面对时代更迭、改善全球治理、推进对外开放提出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本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倡议下,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加响应并给予支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国首倡、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世纪方案,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引擎,引发全球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是一项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秉承我国古代团结合作、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立己达人的共赢诉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兼善天下的担当情怀。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一带一路”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上的创新和实践,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以史为鉴的成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遵循,具有深厚的传统历史底蕴,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高度赞誉,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致力于改善国际关系,也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发展利益,为构建协和万邦国际新格局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传达了中国希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携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开创了合作领域的崭新局面。五年来,我国一直秉承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制定相关领域合作计划,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沿线国家提供人才培育和输出,加大了沿线国家交流学生的力度。同时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也大幅增加,旅游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和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总投资也是节节高升,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和高额税收,处处体现出我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了巨大进展。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产生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时,我们也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声音,也遇到了各种的问题。首先,文化对外传播中意识错位,比如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停留于表面的商业化演出,为竞争业绩将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数量作为首要内容,却不顾及真正的影响力。其次,文化传播的力度不平衡,“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文化输出力量较弱,文化影响的方向上也有偏颇,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力主要都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中亚和西亚地区存在和影响都比较小。再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薄弱,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有待于完善,缺乏自己的文化产品。最后,我国在高素质人才的储备方面也略显不足,对于用于广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专业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我国急需对外文化传播综合型的对外汉语教师和高水平的翻译型人才这类的高素质人才。
古往今来,中华文化不断渗透于不同国家的往来与交流之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往来、社会发展、政治走向,文化交流的成果润物无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闪烁着光芒。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加深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开展宗教文化交流可以使各国教徒产生共同语言,以此推动经济发展,加深彼此情谊、实现沿线各国政治互信,以积极、自愿的态度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中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带头作用,积极统筹、详细谋划,以宽容、友好的态度敞开国门,实现以文化交流推进沿线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在文化领域的金融合作,打造诸如文化年、跨国文物展、跨国艺术作品展、跨国文化交流青少年夏令营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其次,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沿线国家文化的历史渊源,比如风土人情、民族习惯、审美趣味。有针对性地对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开展合适的营销策略,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改进文化的传播方式。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维系国与国之间的历史纽带,为沿线国家申遗提供人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
再次,构建“一带一路”包容和谐的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广泛的朋友圈联通亚非欧三大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文化传播必须跳出自我意识,打破思想的壁垒,同时也要打消沿线国家的疑虑,做好宣传工作打消外界误解。积极寻求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完善“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机制,深层次挖掘民间组织人才,对文化的传承者给予便利的政策,对文化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增强竞争能力。注重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民间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从而发展经济,为建设“一带一路”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实践应有目标、有层次、系统地传承下去。如今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倍受世界瞩目,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在国与国文化交流、贸易流通中折射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世界各国分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而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