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欢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告诉我们,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多样,我们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唯一的。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美好生活的诠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确立是经历过一段历程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文章中,指出西方资产阶级在我国必然失败、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阐明党和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选择是正确的、必须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任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基本确立。
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纷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后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意识形态的重要讲话,给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我们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是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即使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会把原因归结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和市场经济一样,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姓资还是姓社无关。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即使在今天,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自己国情的新变化,调整策略,在某些方面仍具有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仅仅代表占极少部分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理应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群众没有得到实惠,那么对他们而言也是没有强大吸引力的。
社会凝聚力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国民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调集。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各民族人民经历了很多次反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进行社会改革,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也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特别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这些同样是各民族努力的结果。五十六个民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及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凝聚力也形成和发展起来。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在这个希望的带领下,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建立了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共产主义信念被渐渐淡忘,经过百年的实践,共产主义好像还是遥遥无期,一部分向往美国梦,也有人踌躇不前,不知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三者利益的一致性,成为社会共识,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化浪潮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文化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利用文化霸权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我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通过网络、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手段来实行文化渗透和侵袭。文化渗透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渗透,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进行分析,除了执政党没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相继掌握大权之后,他们随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脱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大肆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所谓的新思维等等,最终导致苏东剧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竞争和文化渗透,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渗透,因此,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社会价值理想及行为准则的引导。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价值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思想领域,更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争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入新时代,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站到世界舞台上,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实力,更取决于我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的感染力、价值观的感召力、道德准则的影响力等都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而核心就是价值观的感召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更好地发挥价值观的感召力,建构深厚、持久的国内文化认同,赢得国际理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倡导社会道德规范,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观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和约束,以此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的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假公济私、贪污受贿、信用危机、欺诈行为四处蔓延,严重混淆人们的视听,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对我国社会道德规范作了系统的概括,为倡导社会道德规范打下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人们就会失去精神支柱,社会的道德基石就会发生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法完成,社会的和谐进步也就无从谈起。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把道德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结合起来,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