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 孙 琦
在北京,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都是供暖季,市民们也会格外关心是否有雾霾以及其他空气质量问题。海淀区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五(5)中队的队员们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化身“‘煤改电’宣传小大使”,用自己的小行动守护着首都的“大蓝天”。
这次行动源于队员杨子越的一篇作文。她在作文中写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今年冬天我变白了?那是因为我家再也不用烧煤炉子,我也不再是‘小黑煤球’了。”原来,她描述的是家里取暖方式的变化。杨子越的家位于学校附近的一个城中村,由于没有集中供暖,以前冬天一家人只能用煤炉取暖。今年,政府的“煤改电”政策让她家里用上了电炉子,她再也不会被煤烟熏得灰头土脸!她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变好了。
看了杨子越的作文,队员们都对她家的新电炉子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组织队员们召开了“‘煤改电’,让温暖与蓝天共存”主题队会,带领他们深入了解“小电炉”背后的“大故事”。队员们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分为蓝天资料队、蓝天采访队和蓝天宣传队3个小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红领巾寻访活动,收集资料、深入调研,为主题队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准备。
“‘煤改电’,让温暖与蓝天共存”主题队会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里举行。第一个环节是由“蓝天资料队”汇报小队研究成果。队员们发现,自己虽然享受着首都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但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要面对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在专业机构公布的一份权威报告中显示:北京的名字出现在“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中。雾霾则是近年来北京的“头号敌人”。
队员们在生活中深受雾霾带来的侵害和困扰。有的队员患有呼吸疾病,咳嗽气喘无法正常上学;有的队员被雾霾困在上学路上,无法按时到校。那么,雾霾从何而来?队员们在研究中发现,燃煤是主要“元凶”。北京农村地区或城中村平房地带的居民,冬季大多使用煤炉采暖。煤炉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比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等,其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结合是形成雾霾的首要因素。因此,为加强清洁能源的普及,减少高污染燃煤的使用,北京“煤改电”政策应运而生。
队员们表演《“煤炉先生”的自白》课本剧
“煤改电”既是政府保护环境的治理政策,也是一项民生工程。2018年是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年,“煤改电”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免费为使用燃煤供暖的居民更换电炉供暖,从而降低北京市冬季的燃煤排放量,达到重见蓝天的目标。为把煤炉的危害介绍清楚,让更多人理解 “煤改电”的原因,“蓝天资料队”的队员们排演了一部课本剧。剧中的主人公名叫“煤炉先生”,他讲述了他平日吃进去的煤,都会转化成各种有害气体再吐出来。队员们对这位“煤炉先生”深恶痛绝,纷纷呼吁要制止他的行为。
制止了“煤炉先生”后,又该用什么来取暖呢?“蓝天资料队”的队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出现在杨子越作文里的新事物——电炉。为了把电炉的原理介绍清楚,“蓝天采访队”邀请了为杨子越家安装电炉的暖气公司的工程师叔叔来做现场讲解。
工程师叔叔用队员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了电炉工作的科学原理,以及每代产品的优劣和技术发展的过程。队员们才知道,“煤改电”工程主要使用两种电采暖设备:空气源热泵电暖器和储能式电暖器。杨子越的妈妈也来到现场,在活动中向队员们谈论自己的使用感受。她说:“改造前,我们家采用燃煤取暖,每年刚入秋就得计划要买多少煤,而且每天早晚添煤、清理煤灰都是体力活。每次收拾完,我身上还会蒙上一层灰。现在好了,家里不仅干净了,还非常温暖。”
杨子越的妈妈和队员们分享用电炉后家里的变化
队员们还进行了煤炉改造前和改造后的照片对比,播放了之前采访社区居民的视频。居民们纷纷表示: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采暖,让他们感到特别省事、舒心。这一切也使队员们的心被小小的电炉温暖了。此时,有一个队员提出了心中的疑问:电炉
贵不贵?一个月需要花费多少电费?为此,“蓝天采访队”邀请了来参加活动的“煤改电”工程的街道负责人进行解答。他表示,“煤改电”是国家的惠民政策,为使居民改得起、用得上、不反弹,政府多次加大补贴力度,并实行“峰谷电价”政策。杨子越的妈妈也表示,“煤改电”后的电费与往年使用燃煤的费用基本持平。又有队员发问:“‘煤改电’使居民们的生活舒适、便利了,取暖费用降低了,但环保的目标达到没有?”对此,“蓝天资料队”的队员们用几组数字进行了对比说明。他们列举了2017年北京市安装的“电炉”数量,并将11月、12月雾霾天气数量、减排的有害物质浓度与2016年的同期数据进行了比较。这些数据清晰地显示出,2017年供暖季的蓝天更多了,空气更好了,“煤改电”的环保成果显而易见。
由于学校的生源以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因此,队员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仍生活在农村。以前寒假回老家时,有队员发现烧煤炉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了解“煤改电”政策的诸多好处后,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煤改电”的“宣传小大使”,趁着放寒假的机会将这一新的取暖方式告诉老家的亲人们。
队员们正在创作“煤改电”手抄报
于是,“蓝天宣传队”的“小画师”们将“煤改电”政策和电炉的工作原理等做成了精美的宣传手册,方便大家进行传播与展示。队员冯子倩为“煤改电”设计了专门的图标;队员谭舒文把“蓝天资料队”编排的课本剧改编成了漫画,用有趣的方式告诉人们“煤炉”的“斑斑劣迹”;其他队员也分别用手抄报、宣传“煤改电”的原创作品等展示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队员们绘制的“煤改电”宣传作品
在“‘煤改电’,让温暖与蓝天共存”活动的前期准备中,队员们明确分工,有目的地收集了资料,思考解决方法;在社区采访中,他们礼貌、热情地与人交流,锻炼了社交能力,展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员的风采;在展示汇报中,他们发挥创意,制作了精美的宣传手册,每个人都表示愿意为首都的蓝天尽一份力。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同志曾在全国少工委七届四次全会上提到:“当前由于学习压力、安全等方面因素,孩子们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有限。少先队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好接触社会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小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小脑筋’去思考。”
环保又惠民的“煤改电”政策就在我们身边,五(5)中队的“宣传小大使”们已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小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小脑筋”在思考,更主动用自己的“小行动”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作贡献。
活动评析:
栏目主持人:柯小恒
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五(5)中队开展的“‘煤改电’,让温暖与蓝天共存”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它聚焦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考和实践。北京实施的“煤改电”工程,是关乎国家治理雾霾的重大举措,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治理雾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少先队员更是义不容辞。
五(5)中队的辅导员从一个队员谈“家庭变化”的作文和队员们热议的话题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少先队活动的时代性命题——引导队员观察社会,体验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由此,她带领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小眼睛”去发现,用“小脑筋”去思考,用“小行动”去探究,了解、挖掘家家户户安装“小电炉”背后的“大道理”,进而从身边的“小变化”中感悟国家治理环境的“大政策”,学做家乡小主人,化身为 “煤改电”的“宣传小大使”,为守护首都的蓝天担一份责,尽一份力。
此活动根植于队员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兴趣、有热情、乐参与。队员们自主分工,打响了他们眼中的“首都蓝天保卫战”。
课余时间,队员们深入社区、走访调查、收集资料,还创编了科普剧本,绘制了宣传漫画……尤其是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电炉升级改造的发展过程,认真探究了其科学原理;通过一系列调查,用数字说明了国家“煤改电”政策惠及百姓生活的好处,以及北京供暖季蓝天多、空气好的事实。这些都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治理雾霾的决心,认识到了这项惠民工程的现实意义,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参与“蓝天保卫战”。
中队辅导员的善于发现、巧妙引导,队员们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使这一“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有了新的视角和有深度的挖掘。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巧妙融入科普知识,使活动充满了趣味和吸引力。这些辅导亮点,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