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姑苏园林甲天下”,却鲜有人知道“娄东园林甲姑苏”的说法。宋时,太仓园林就初露端倪,隐士胡稷言、胡峄父子筑圃凿池,首筑“五柳园”,留下了“松窗蓬户”“宁静淡泊”等记录。到了明清时期,太仓的园林建筑蔚为大观,其规模在苏州一带首屈一指,从王世贞的弇山园、王锡爵的南园、张灏的学山园,到王时敏的西庐园、吴伟业的梅村等等,太仓园林名噪一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名冠江南的古代园林日渐式微,昔日“甲于东南”的太仓园林也难觅踪迹,如今仅存的“弇山园”“南园”“乐荫园”等几处园林,便成了人们游山玩水乃至于吊古寻幽的好去处。
弇山园是明朝大文学家王世贞的私家园林,初称“小祇园”,后因《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有“弇州”“弇山”等文字,且皆有仙境之意,王世贞又自号“弇州山人”,遂改园名为“弇山园”“弇州园”。
明代文学家、“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曾在《古今名园墅编序》中写道:“余栖止余园者数载,日涉而得其槩,以为市居不胜嚣,而壑居不胜寂,则莫若托于园,可以畅目而怡性”,弇山园便是这个理念的完美实践与结晶。
弇山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主体面貌形成于隆庆五年到万历四年(1571-1576年),加上后期修缮,前后共经营十余年。最初,弇山园是以藏经阁为主的小祗林区域,名“小祗园”,后来经过逐步扩增,形成三山一土岗,以水为中心、山水相依的格局,面积大约七十余亩。弇山园的营建极耗家产,王世贞在《题弇园八记后》中写道:盖园成而后问,橐则已若洗”,但正因耗资巨大,使其成为晚明的“东南第一名园”。
弇山园是王世贞依据其祖父王倬的麋泾园之构思而建成的。麋泾园,又名“王家花园”,以峰石和麋鹿著称,原是王世贞祖上的花园,其“大气磅礴、美仑美奂”的造园风格,集中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特色,时为太仓众园之冠。后因奸相严嵩炮制“金杯玉盏案”构陷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致使其生活日落千丈,麋泾园渐渐衰败。后来,身居要职的王世贞对故园情深,关爱始终,下决心在太仓城内重建祖园。他选用麋泾园里优质的石料,聘请松江造园名家张南阳主持营造,前后历经十八年才得以真正完成,取名“弇山园”,并为此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弇山园记》,详述了建园缘由以及园内盛景。
从现存的《弇山园记》中,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和想象出当年弇山园的盛景。根据记载,弇山园以东弇、中弇、西弇三山和不同的水系为主体,是一处典型的城市山水园林,享有“平地起楼台、城市出山林”的美誉。王世贞按照“山以水袭,大奇也;水得山,复大奇”的原则而布局,山因水分而成脉,高低错落有致,景致各异,如东弇广阔而堆石极少,多用来展现自然之趣;中弇较小但堆石多,以奇巧幽僻和婉转曲折取胜;而西弇的亭台楼阁与山势相依,是全园制高点;水也因山分而形态各异,从潺潺溪流到碧浪澄潭,从浅滩细石到如镜深潭,从曲水流觞到瀑布飞溅,真可谓集天下自然水景于一园中。
在弇山园中,西弇山最高,面积最大,峰石最多,形态也最丰富,其滩、洞、涧、桥交错布置,路径复杂,整个山体的每个侧面都景色各异:东面是广心池,南面与弇山堂隔溪对望;西面与金栗岭相连,北面是辅助山体土岗。西弇山顶部为平台,山顶只有缥缈楼一处建筑物,是弇山园的制高点,也是视野最开阔的地方,“自此遂陟缥缈楼,取少陵‘城头径仄,独立飞楼’语。”
中弇山位于弇山园的几何中心,是园中最早完成的假山,也是石料最佳的一座,有很多是来自祖上花园的珍贵峰石。王世贞在《题弇山园八记后》中记述道:“从兄求美必欲售故乡之麋泾山居……与山师张生徙置之经阁后,费颇不訾”,其湖心有岛,整体上四面环水,两山相夹,以桥相连,风景殊胜。
东弇山位于园子的东北部,西面是水域,北面是长廊,东南靠近院墙,东弇南部墙外是隆福寺,与中弇用桥体相连。东弇山与中弇山、西弇山最大区别是以土山为主,其土石结合,山势平缓,整体上疏朗开阔,更见自然天趣。
到了晚年,王世贞仍谆谆叮嘱后代“弇园能守则守之,不能守则速以售豪有力者,庶几善护者,不至损夭物性,鞠为茂草耳”,但终因世事无常,弇山园还是逃脱不了“花木萧森、中散荒园”的结局。
左右页图:明代的弇山园面积达七十余亩,其中土石占十分之四,水占十分之三,室庐占十分之二,竹树占十分之一,惜在清初被毁。2003年,太仓人根据明代张南阳的原图纸,在南宋“海宁寺”旧址(左上图)重建弇山园,陆续恢复了“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数十处景点,成为人们探访太仓古韵的不二选择。
现今的弇山园,复建于本世纪初,基本按照弇山园的原图稿本进行构思、设计,其地形改造、桥梁布置、景点取名仍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徜徉其间,我们既为古人造园的智慧所折服,也不得不感叹历史的无情:一代名园的存亡与盛衰,仿佛就在转瞬间发生,留给我们的则是无限的惋惜与哀叹,但又有谁能说出个究竟来……
南园是明代首辅王锡爵种梅、菊处。清初,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邀请一代造园名家张南垣主持增拓其园。大师与巨匠的高手合作,使南园成为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增拓后的南园四围环水,内有绣雪堂、香涛阁、潭影轩、台光阁、寒碧舫、鹤梅仙馆、忆鹤堂、水边林下、烟垂雾楼、九曲桥等胜景,并从当时已经衰败的弇山园移来“簪云”“侍儿”“听月”等峰石,是太仓继弇山园后的又一园林杰作。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南园开始荒芜,钱泳在《咏南园》一诗中写道:“昔年踏雪过南园,古树斜阳草木繁。唯有老梅名瘦鹤,一枝花影依颓垣”,可见其衰败的迹象已有显露。
现存的南园是根据老照片以及图纸资料而修复的,移建古建筑共14幢,移栽银杏、桂花、黄杨、青桐、朴树、榉树、枸骨、罗汉松等百年以上古树百余株,门楼、绣雪堂、栽花小憩、香涛阁、鹤梅仙馆、大还阁、寒碧舫、潭影轩、井亭和钓鱼台诸胜迹与知津、九曲、小石、月波四桥,构成了新的“南园八景”。
绣雪堂是南园的主体建筑,最初由王世贞题匾额,取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修筑雪堂的典故。堂前景色秀美,以“极目千里外,川原绣画新”(司马光《石阁望春》)之意命名。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董其昌、陈继儒来园燕乐,王时敏因雨留客,董其昌随兴题壁“风物清和好,相将过竹林。骤寒知夜雨,繁响逗蛙吟。杂坐忘宾主,清言见古今。呼僮频剪烛,不觉已更深”,并写下“话雨”二字,后刻石立碑于壁间。现在的绣雪堂建筑,是从原武陵街俞氏鸳鸯厅移建而成的,其山墙顶端木梁构处,抱梁云与山雾云的木雕立体花纹,雕工精细。
左右页图: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文明的起点,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南园集建筑、绘画、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精品之大成,集中展示了太仓园林的风采。
栽花小憩是王锡爵种菊品茶之处,原额为同治年间州官蒯德模所题。相传王锡爵嗜菊,年届古稀时退隐归田,在南园常以青鞋布袜躬耕于此,并且栽种菊花。秋去冬来,百花凋零,这里的秋菊却争妍斗丽,笑傲西风。王锡爵常鸿雁飞书,邀请好友同来观赏南园名菊。现在的栽花小憩沿用旧名,移建的是明式民居,形式简朴,门额砖雕“兰苑”,系国画大师朱屺瞻题书。院内一侧“滋兰艺蕙”的门楼砖雕,为著名画家宋文治手笔。厅堂悬挂梅、兰、竹、菊四幅条屏,厅后栽培名兰绿云、宋梅、集园、金奥素、大一品、洞庭春、寒山素等十余种。庭院内老樟繁茂,绿荫匝地,芭蕉几枝,静逸中透出文雅气息。南墙小假山边,一丛黄天竹金果累累,还有一片金钱小菖蒲,虽然其貌不扬,却是稀有品种,据说是南园旧物。
左右页图:南园的叠石、植树、栽花、凿池、设亭、建廊都富有中国绘画之写意手法,构图上充分考虑到虚实、含露、聚散、高低、曲直及季节变奏之关系,有移步换景、步步即景之致。图为绣雪堂和梅仙鹤馆。
南园最高处为香涛阁,又名“台光阁”,取“暗香如涛”之意命名。其地梅花满坡,居高赏梅,别有雅趣。现在的香涛阁,置于古城墙遗址土坡之上,由下仰望,典雅别致;登阁俯视则可一览全园景色,上有王时敏的题联:“十亩田园高士宅,四时花供读书楼”,红柱朱梁,风铃叮当,掩映于绿荫丛中,十分雅致。
园内的簪云峰,原为安徽广德太极洞附近山腰的巨石,在上世纪末由一些有心人士悉心寻觅移至园内,填补了南园原石峰被毁的空白。石分三折,却浑然一体。整座石峰,皱则皱,透则透,漏则漏,上雄下瘦,面多坎坳,遍布弹窝,漏孔六七,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簪云峰既有亭亭玉立之柔美,又有凛然猛将守关之气势,它伟然傲立于知津桥东堍,背衬土坡上的花花草草,临池映波,别有一番风趣。
鹤梅仙馆,又名“忆鹤堂”,是南园最为精致的一幢古老建筑,人称“花厅”,原与思贤庐等连成一片,材料从北门街陈家老宅铁梨木厅堂移建而来,其额题是明代隐士赵宦光手迹。传说明代时,园中养有一只仙鹤,通人性。清兵入城时,仙鹤奋力破棚而飞,及至园北鲇鱼墩,力竭而亡。邑人念及鹤之忠烈,就在园内建忆鹤堂,四周遍植老梅,以“鹤梅”命名。如今,馆内的东侧土坡上,移栽的十多株百年老梅,冬去春来,铁干横斜,花信报春,自有“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天然情趣。
今日南园,景域辽阔,空间宽畅,园内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曲折延伸;亭台楼阁,参差高下,倒影入池。春梅秋菊,夏荷冬竹,四季皆有美景,而且老树参壮,幽篁丛翠,就像一幅典雅、自然、精巧的山水画轴,真有一种让人“畅目而怡性”的园趣和野趣。
乐荫园是太仓的一处私家园林,原名“乐隐园”,是元末隐士瞿孝祯的读书处。瞿孝祯,字逢祥,号月樵,因屡试不第,遂心灰意冷,弃仕途于不顾,从崑阳徙居沙溪并筑乐隐园。他与同时代的文人杨维祯、姚文奂、张雨、顾阿英等人交游甚广,吟山诵水,不一而足,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据《沙头里志》记载:园内屋宇错落有致,亭台参差有序,红蕖白荷,夏日溢香;紫竹翠篁,迎秋风而曼舞,池中波光粼粼,蝶舞鱼翔。后因瞿孝祯家道中落,该园易主,遂逐步废毁,以致湮没无存。
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整治的乐荫园恢复生机,园内清水碧波,水纹荡漾,四周环以假山、翠竹、长廊、木榭、花厅、石桥、绿树、草坪、喷泉等,焕发出一派生机。入园围墙仿苏州拙政园而建,既古朴又大方,门口由两头石狮雄踞坐镇,威严庄重。正门匾额上的“乐荫园”三个苍劲大字,为丹青大师朱屺瞻手笔。进门后,山石层叠,似屏似嶂,由大门折向北门而进,有豁然开朗之感。穿过一座仿古建筑,即可见古色古香的月亮门。略移数步,便是一段复式长廊,中以砖墙一分为二,透窗可见园中各式景点。廊北,假山临水而立,木杓浜西半部水中央矗立着鱼雕喷泉;廊南,土丘起伏,平地开阔,步移景换,应合了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所说的“动观”之理念。梅、竹、芭蕉、芍药、天竺等各式植物,散居杂处,组成了一幅天工图画。若坐在长廊边栏,骋目扫视,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仿佛置身仙境,此谓“静观”。长廊曲绕弯折,尽头便是荷叶桥,三两成片的圆形荷叶,造型别致,人称“莲花踏步”。
左右页图:除了弇山园、南园、乐荫园等名园之外,太仓境内还有菽园(上图)、西庐园(右下图)等其他园林。
轻轻越过水面,便到了园的东北部,抬头可见一座被辟为茶室的圆形建筑。在此临水品茗,可赏空中飞鸟,可观池中鱼跃,园中诸景,尽收眼底。若邀上三五好友,吟风赏月,谈天说地,可谓平生一大乐事。茶室旁的“天池”与“地池”遥遥相对,入夏时荷花盛放,美艳至极。池塘中间立有一座“过仙桥”,据说能越过者便能超凡脱俗,得道成仙。桥旁立着一块异形的石头,远远望去似一母抱童,正在观赏满池美荷,颇有慈爱温馨之感。茶室一侧满缸红莲,小巧幽雅,“出淤泥而不染”。苗圃和暖房中,花卉草木,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沿小径折向南往,可见人工堆积的泥山,有“东山”“南山”之称,树木森森,修篁丛丛,密可蔽天,诚如古人所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再往前移步,通津桥沟通“木杓浜”,园内景点环浜而设,故称“团溪乐隐园”。古时沙溪,七浦塘潮涨潮落,水流湍急,此浜正处市中心,水面平静,因此渔船多停泊浜内,渔火点点,安详宁静,所谓的“乐荫”,其真谛便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