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短视频“新闻富矿”,讲好普通人非凡故事

2018-12-06 03:22袭祥德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富矿普通人选题

□ 文/袭祥德

内容提要 UGC短视频平台,尤其是主打普通人记录和分享的快手,正成为媒体机构转型借力以及媒体人挖掘选题素材的开放窗口。快手广泛的覆盖性,内容的丰富、多元、真实,让其成为绝佳的“新闻富矿”。利用好这座“富矿”,不仅有利于生产和传播正能量内容,更有助于传统媒体生产方式转型。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链条高度依赖记者的个人跑动和挖掘能力,强调“腿勤、脑勤、手勤”。如今,在社交和新媒体时代,记者们的工具箱和方法论变得匮乏,仅靠体力去跑新闻,已经不够了,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建立新的流程,拥有新的工具。 2018年以来,一些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出现了一个普遍变化:大量新闻素材来源于短视频平台快手,甚至很多选题直接来源于记者在快手的挖掘。

从沙尘暴、火灾的现场视频,到各地群众的节日庆祝、春种秋收、风俗习惯、技艺传承,再到生命力旺盛的普通人,快手上的原创视频和人物被众多媒体引用和深入报道。仅腾讯新闻,今年9-10月就挖掘了10位快手用户进行报道,展现年青人的正能量、创造力和生命力;央视财经则挖掘了快手平台上的五位带头人连续报道乡村振兴。

记者不用到达现场,就能第一时间拿到真实影像;不用走遍大江南北就能看到众多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这种基于UGC的内容输出正在让快手成为媒体的“新闻富矿”。

当今社会,媒体和记者应该如何与时代连接,与广阔中国的各个阶层连接,从中挖掘好选题和好角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利用便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一、好报道需要新工具

2018年重阳节前夕,新京报“我们视频”等平台相继报道了辽宁辽阳的一位112岁老人徐炳章。他的寿辰当天,家里来了100多个子孙,排队磕头一个小时都没拜完,前来拜寿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9岁。

这个视频报道让徐炳章迅速走红网络,大家纷纷留言祝老人身体健康,并由此想到了自己家中的老人。这类应景又能引发共鸣的报道,既弘扬了中国人的敬老传统,又传递了温暖的亲情。以往,这类选题具有偶然性,几乎完全依赖于记者的挖掘能力和运气,或者读者的新闻线索。

现在,情况大为不同。以徐炳章的报道为例,选题线索和素材直接来源于短视频平台快手,子女们为记录老人生活专门注册了一个快手账号,不时上传一些视频。

有了科技和短视频平台的助力,记者发现类似题材的效率大大提高。快手发布的一份重阳节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平台拥有168万50岁以上的日活用户,其中75岁-84岁占比16.3%。由于推荐算法,当关注几位老人后,系统就会自动推荐相似的内容和人物,这种挖掘能力是人跑动无法比拟的。对记者来说,找到类似的报道对象不再是难事,重点变成了核实真实情况。

关注普通人,主打记录和分享,让快手拥有海量用户,日活超过1.3亿,月活超过3亿,用户每天上传的短视频超过1500万条,库存短视频超过70亿条。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记录普通人生活的视频素材库,更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对于关注社会现实、好奇心强的媒体人来说,意义不言而喻。

前段时间,《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快手的使用体验。他说:“快手内容之丰富,远超过你的想象,对我这种灵感逐渐枯竭的过气作家,简直就像找到了源源不绝的素材宝库,基本你随便输个地名,就能看到该地方的生活实况,里边形形色色的人,按照算法不断点下去,会看到各种奇特的职业,奇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卡车司机、船老大、火车司机、高空电工、渔夫、接尸人等。

他分析说,起初自己用“上帝视角”把这些当成趣闻,但看久了才意识到,这并不猎奇,猎奇是先入为主的心态,城里人还活在互联网精英化的过去式,生活越来越无趣,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早已使普通人爱上了随时拍摄自己的生活。

他将快手比作当代的百工图。“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是好多好多的人撑起这个社会,里边是中国努力生活,热爱生活的一群百姓。”

对媒体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选题库。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迅速连接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命运,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都值得被讲述,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个体缩影。

过去,传统媒体和记者的工具箱是在实践中磨练出大量的经验、敏感度。社交媒体时代,至少要增加两个新工具——大数据和连接器。

大数据自不必说。未来的时代是AI时代,所有变化的背后都有大数据的影子,整个社会、企业都在数据化,数据既是很多新闻的源头,也是挖掘新闻的必备工具。

连接器就更加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媒体还是记者都需要换一种方式与用户、与社会做连接。快手便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连接器,可以在深度与广度上,让媒体人与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命运高效建立连接,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传播正能量内容。

二、挖掘短视频“新闻富矿”的两大姿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指出:“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在一个大时代和转型期,关注普通人,挖掘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奋斗,在视角上有着特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充满着人民情怀。

从这个角度看,快手为媒体关注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窗口,它超过95%的用户是普通人,且不会给明星和KOL进行流量倾斜,平等普惠的价值观深入骨髓。

快手之前,普通人尤其是一级县城和农村的人,没有渠道表达和展示自己,让自己走到广场中央,从而被媒体看见,被更大的世界看见。

快手能够成为“新闻富矿”,主要源于快手内容的三大特征:真实、丰富、多元。与泛娱乐化、主打潮酷的短视频平台相比,快手最大特点就是记录,内容基于真实生活,非常接地气,而真实也恰恰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特 征。丰富是快手内容的第二大特征。每天快手上传的短视频超过1500万条,这里边既有一二线城市用户,也包括大量三四线及以下的长尾用户,用户职业可以说五花八门,就像一面镜子,现实社会中有什么职业和命运,快手上就有什么职业和命运,其内容的丰富度给媒体挖掘提供了足够的潜 力。

多元是快手内容的第三大特征。快手上既有精致的内容,也有粗粝的真实,既有二次元,也有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风俗、不同的兴趣,都能在这里看到。多元给了媒体挖掘普通人故事的更多维度,更多包容、尊重和温度。

那么,真实、丰富、多元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好短视频这座 “新闻富矿”?

快手一位负责人表示,平台并不做新闻,但非常愿意与媒体合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比如,快手有独特的地图漫游功能,双击同城可以定位到很多地方。假设当地有灾害发生,无论地震、洪水还是台风、火灾,快手巨大的用户量,基本意味着会有大量当地人拍摄并上传视频,这些都是很好的媒体素材,相当于有1亿多普通人在一线为记者做采集。

这种方式,一方面加快了媒体的反应速度,可以节省时间,迅速生产出报道;另一方面降低了新闻的采集成本,有些时候记者来不及到达现场,且成本高昂,与快手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除了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方面利用好快手的UGC素材,媒体在普通人故事方面还可以进行深入挖掘。

快手上有“行为艺术家”。比如来自农村的“手工耿”,一个热爱手工的青年,专门发明各种稀奇古怪的“无用良品”,像菜刀手机壳、抗震泡面神器、脑瓜崩辅助器等,这是一个新留守青年的故事。

快手上有花式旅行家。比如哈雷梅子,一位女骑手,骑着哈雷摩托车在西藏、内蒙等各地穿越。

快手上还有高空一族、灵魂歌者、活力人生。比如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2018年5月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圆了一个43年的梦想。

这些生命力顽强,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人物,快手上可以挖掘出一大批,都是媒体报道所需要的题材,利用好了,可以撰写出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三、媒体转型要借力短视频,开创新蓝海

《新京报》向视频转型的步伐很迅速也很坚定,“我们视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2016年9月,新京报“我们视频”上线,短短两年时间里,这支团队从几个人发展到了上百人规模,全网视频生产总数超过20000条,全网总播放量达300亿次。

在坚持记者到达第一现场和原创视频的优势下,“我们视频”也在不断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建立合作,依靠其巨大的内容量挖掘选题和素材。比如,近期“我们视频”报道了“一个特别的工地生日”,在广西打工的24岁小伙过生日,由于下班太晚,没能买蛋糕,几位工友便买来泡面、鸡蛋和几瓶啤酒,一起为工友庆生。这个选题就来自快手,视频素材也是由快手提供,另外一个“6岁女儿照顾瘫痪父亲”的报道也是同样操作模式。

除了《新京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对视频化的拥抱更加积极。

如今,几家央媒除了入驻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还与之建立了频繁的内容合作,借助快手内容素材以及技术能力,生产出更适应年青人传播特点的视频内容。比如,《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年”视频内容制作,新华社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视频内容报道,以及央视财经“乡村振兴”等策划,都邀请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参与其中,在内容生产方面建立紧密合作。

传统媒体的转型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借力先进的技术和平台,用新团队、新流程、新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用好短视频“新闻富矿”,将有助于这一转型的深入开展,让正能量获得更好的传播。 (作者是快手科技策划总监)

猜你喜欢
富矿普通人选题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浅谈到社区新闻富矿里捡金子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女女性艺术家作品是座富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