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课堂提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就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问题的意思不明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然而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一是过浅,一是过深。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又如,一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已有学力,搭桥平坡,把一个问题可以解决的,非要列出两三个问题进行引导,逼着学生“走碎步”。此外,有些问题本身含有合理的思维难度,学生想一想可以作答,但教师怕学生答不出,就在提问时带有暗示性(特别是在有领导、老师听课时),使得一些较好的问题简单化了,失去了思维的价值。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大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休克”状态。
(三)问题缺乏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惟其如此,就更加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思考。然而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背书一般,把备课笔记上的问题一一抛给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师生间的交流处于游离状态,有些教师甚至连眼睛也懒得朝学生看。这样的数学课,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二、课堂上几种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要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课堂授课中,甚至在提问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具有感染力的情绪,通过自身的这种举手投足、语音语调、眼神表情,与学生进行无声、有声的情感交流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完毕,应及时给予反馈各鼓励,从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成就感。提问中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二)多样化提问激活课堂
提问形式多样,有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在课堂中应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节奏,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其更专心地听讲和思考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为实现有效提问,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假问题”。听课和自己上课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的似是而非的“假问题”。,如: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也并不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些问题难度过小,没有提问、探究的必要。有些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依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全然不可能答上来的等等。这些假问题的提出,大量占用课堂上的时间,而收获却是甚微。这些假问题就是无效的问题,对于高效课堂实现非常有害。
(三)发散式提问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
例如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37-18的含义。
生1:被减数是37,减数是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2:总数是37,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吗?
生3:37比18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4:18比37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高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