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职建筑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8-12-05 07:58付德成
速读·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顶岗学期实训

摘 要:“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产物,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必然带来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需求侧决定供给侧改革,“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本文探讨了基于区域行业经济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现途径,针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职;建筑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对“2+1”人才培养模式已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批值得借鉴推广的成熟案例,即使是专业相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由于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特点等客观因素,使得各院校的“2+1”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北地区地处寒带,建筑业作业周期短,形成了秋冬季停工、春夏季开工的独特施工周期,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季节变化规律,改革“2+1”人才培养模式,协调二者差异,对提高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根据东北地区建筑行业特殊的季节性规律,对建筑类专业传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探讨符合东北地区行业特点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强化企业行业调研,確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通过与建筑类相关企业的广泛接触,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探讨,详细了解企业的主要工作过程以及企业所设定的工作岗位群;通过走访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了解行业在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趋势;通过与省内高职教育专家和同行反复研究,确定建筑工程一线相关岗位(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按照区域行业特点,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

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思路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符合岗位工作能力需求,让学生能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

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是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且冬期较长,建筑施工类企业从十一月份开始就进入了冬歇期,直到来年四月份重新开始施工。在冬歇期企业建筑类企业因工程停工而无法接纳实习生实习,导致顶岗实习被迫中断。根据行业这一特点,将“1”进行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工学两交替、实践三递进、能力三提升”的“2+1”人才培养模式(图1)。前四个学期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内,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第四学期暑期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到第五学期,前10周仍然安排顶岗实习;后8周,天气转冷工地停工后返回学校,再组织课程学习;到第六学期开学后,工地开工后,再返回企业工地进行顶岗实习。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前四个学期除了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在每学期期末均安排有1~2周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专项实训,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交替进行,实现了第一个育人环节的工学交替;从第四学期暑假至第六学期,形成了实践—学习—再实践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第二个育人环节的工学交替。课程专项实训主要针对某一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展开,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专项操作能力;首次顶岗实习是在第四学期之后开展,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结束,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主要锻炼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下一步的就业奠定基础。通过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三、分解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在校企紧密配合的基础上,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充分了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过程,然后将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步骤分解,分析每一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支撑,确定与专业能力相应的知识要素,再按照教学规律整合成相应的学习课程。课程设置的整体思路如图2所示。在明确具体课程的基础上,首先,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规律,将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三种类型,并按照课程性质进行归类。然后,按照工程蓝图识读→现场测量放线→材料进场与检验→工程施工与现场管理→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建筑工程施工主要流程来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把握区域行业规律,构建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是“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是技术技能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实践体系“1”设计合理,与课程体系“2”密切呼应衔接,能形成“2+1>3”的叠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本专业的实践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专项实训,在前四个学期期末设置1~2周,该实训环节针对本学习所学的核心课程设置,专项实训的开展形式丰富多样,有技能竞赛形式的,其二为第四学期暑假和第五学期前10周所组成的第一轮顶岗实习,三部分为第六学期的第二轮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丁以喜.高职示范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与工专业特色建设剖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

[2]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安静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7).

作者简介

付德成(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等。

课题项目: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慕课、微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成果(项目编号:GH150785,主持人:奚元嶂)

猜你喜欢
顶岗学期实训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