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李泌,苗苗,程冬英,扎下波,刘芸,龙英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农牧科技和供销合作局疫控中心,甘孜 626499)
牦牛体内寄生虫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牦牛消化道线虫、绦虫、吸虫。这些寄生虫寄生于牦牛体内,消耗牦牛的营养,寄生虫代谢产物对牦牛造成毒害作用,寄生虫的幼虫在体内移行造成损伤,同时出现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1],不仅对牲畜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时还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在道孚县分布广、呈地方性流行,牦牛为其适宜的终末宿主,是危害养殖业较严重的家畜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影响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的脱贫增收。道孚县玉科片区辖4个纯牧业乡,是该县主要牧区,主要以养殖牦牛为主,畜牧养殖产业居首位,距县城64 km,平均海拔3 700 m以上,与丹巴县、泸霍县、壤塘县、金川县接壤,天然草场广茂,具备养殖牦牛德天独厚的资源,但草原、灌木、沼泽相间分布,适于各类寄生虫中间宿主的滋生,造成体内寄生虫病呈地区性流行,对当地牦牛饲养业造成较大的危害。在试验基础上,选用对牦牛体内寄生虫有效的驱虫药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能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流行,降低危害,提高增重和产品附加值,在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2]。
新型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是地区最有效的抗体内寄生虫药物,具有广谱驱虫活性,对线虫、绦虫、吸虫有较强的驱杀作用,阿苯达唑是兽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它不仅对多种线虫高效,而且对某些吸虫及绦虫也有较强驱除效应。吸收后药物在2~4 h内可达血药峰值,并且持续15~24 h。
伊维菌素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节肢昆虫和体内线虫具有良好驱杀作用,主要用于驱除牲畜的胃肠道线虫和体外寄生虫。其驱虫机理在于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r-氨基丁酸(GABA),打开GABA介导传递,使虫体松驰麻痹,导致虫体死亡或被排出体外。
季节性牦牛生产并适时出栏是牦牛经营的方向,也是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加快高原地区牦牛的周转、出栏,提高牦牛生产效益,必须进一步探索牦牛在最佳季节出栏,即充分利用高寒牧区暖季、牧草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的时机在无任何补饲的条件下,加快牦牛的生长速度与增重强度,探索出一条牦牛暖季易行的增重新途径,实现牧民增收的目的。道孚县动物疫控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疫情普查工作,采集不同地区的牦牛新鲜烘便,通过反复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线虫、绦虫、吸虫虫卵,计算3 g粪便中的虫卵数(EPG),检测结果反馈的体内寄生虫最严重的是玉科片区。为实现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找到能有效驱除牦牛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于2018年3—8月道孚县动物疫控中心抽出专业骨干,进行试验,现报告如下。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商品名易可肥,由甘孜州畜科所提供,每包500 g,含量100 g,成都新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80504,生产日期:2018年5月7日,有效期至2020年5月6日。
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玉科片区甲宗镇兴岛科村,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的牛群中,3月开始试验,选择3~4岁体质健康的10头公牦牛,在未投服任何药物的条件下,自然放牧称其体重,并作好记录供试。
将10头供试牛逐头编号、称重,放牧在草场上90 d后称重,应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按15 mg/kg剂量给同批10头牛投药,90 d后称重。
试验结束时,依据供试牦牛给药前和给药后体重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按以下公式计算增重效果[3]。
驱虫前增重率=驱虫前试验牦牛增重总数/驱虫前试验牦牛体重总数×100%
驱虫后增重率=驱虫后试验牦牛增重总数/驱虫前试验牦牛体重总数×100%
驱虫前3个月在自然放牧条件下,牦牛增重率为11.3%,投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驱虫药(2次)3个月后牦牛增重率为17.3%。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驱虫前后增重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驱虫前后3个月增重统计结果 单位:kg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15 mg/kg剂量试验组分2次给药(每次间隔7 d),将给药3个月后与给药3个月前的体重进行比较,给药3个月前的平均增重率为11.3%,给药后3个月的平均增重率为17.3%,驱虫前每头牛每天增重0.228 kg,驱虫后每头牛每天增重0.389 kg,说明采取驱虫措施后每天每头多增重0.16 kg,按当地市场价格60元/kg计算,每天增收9.6元,驱虫后饲养90 d的牦牛增重14.4 kg,增收864元,这对高原牦牛养殖业和畜牧产业扶贫能起到重要作用。
应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15 mg/kg对高原地区的牦牛进行驱虫安全有效,增重效果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能对高原生态畜牧业养殖和农牧民群众的脱贫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养殖提供了保障,也能为高原特色畜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