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曹杰,何华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赣州 341000)
脑血管畸形病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一旦破裂出血可导致脑内出血或血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往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常引发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脑血管畸形的的首选治疗方法[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大家族,研究表明它们对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将介入栓塞术应用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中,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手术前后MMP-2、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介入栓塞术在脑血管畸形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中男 32 例,女 21 例;年龄 22-56(43.6±5.2)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6例,Ⅱ级22例,Ⅲ级14例,Ⅳ级1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21~55(42.8±5.9)岁;Spetzler-martin 分级:Ⅰ级 15例,Ⅱ级21例,Ⅲ级16例,Ⅳ级2例。2组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DSA确诊,为首次住院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脑出血、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的出血倾向、心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曾接受过介入栓塞术治疗及对碘剂过敏者。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以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连接动脉加压输液管并持续加压滴注,置入5F造影导管推入造影剂,全身肝素化后行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对脑动脉畸形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循环时间进行详细了解。然后经导管鞘置入6F导引导管,送至病变侧C2、C3水平的靶血管内。用漂浮微导管在DSA机路图模式下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经微导管注入造影剂,多角度选择性造影确认病灶后进行栓塞。栓塞材料采用Onyx胶,经微导管腔内缓慢注满二甲基亚砜,再将Onyx胶缓慢推入替代二甲基亚砜,若发现Onyx胶反流至导管头端标记点后,停止注胶30s,再次进行栓塞,反复重复上述操作,使Onyx胶不断分散于血管内,直至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栓塞结束后,拔除股动脉鞘管,24h后行头颅CT检查,对麻醉苏醒后有不良反应者立即行CT检查。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手术。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侧卧位,在额顶部作大马蹄形切口,充分显露病变区域级大脑半球纵裂,开颅后用电凝紧贴血管瘤周围将皮层切开,再用脑压板或吸引器剥离血管瘤,最后关颅缝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栓塞或切除后畸形血管全部消失为显效;栓塞或切除后畸形血管消失≥60%为有效;栓塞或切除后畸形血管消失<60%为无效。⑵手术前、后血清MMP-2、MMP-9水平:患者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保存备用。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购于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为73.58%,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MP-2、MMP-9水平比较 2组患者术后血清MMP-2、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研究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MP-2、MMP-9 水平比较(±s,μg/L)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MP-2、MMP-9 水平比较(±s,μg/L)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术后相比,*P<0.05。
组别n 365.62±36.75 132.49±12.54*Δ 363.58±40.63 235.47±23.49*研究组对照组53 53时间 MMP-2 MMP-9术前术后术前术后872.97±96.34 763.15±74.21*Δ 874.82±89.58 820.49±85.37*
脑血管畸形以脑动静脉畸形为主,传统手术切除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团块,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但其操作时间较长,尤其是当病变部位处于脑干、丘脑等特殊区域,切除危险性较大,极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造成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预后差[4]。
血管内栓塞介入术以往常作为脑血管畸形的辅助性治疗,能够减少巢体积、闭塞关键供血动脉,有利于后期立体定向放射或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以损伤小、恢复快、可重复的优点逐渐成为脑血管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技术采用血管内途径,将适量栓塞剂利用微导管技术直接抵达畸形部位,分次栓塞直至完全闭塞畸形血管团,以改变畸形血管团的血管构筑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阻断畸形血管与各个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联系,从而恢复患者血管功能[5]。研究证实,血管内栓塞介入术能有效保存脑血管功能,同时避开开颅手术的危险性,防止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6]。本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脑血管畸形效果显著,高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MMP-2、MMP-9均属MMPs家族,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锌依赖性酶,能有效分解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所参与的基质降解及再塑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相较于正常动脉血管,脑动脉瘤壁组织及外周血中的MMP-2、MMP-9表达均明显增高[7-9]。另有研究表明,MMP-2、MMP-9的表达异常与脑血管畸形呈正相关性,其水平可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10-12]。付强等[13]对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MMP-2、MMP-9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MMP-2、MMP-9的过度表达与其脑动脉瘤形成有关。同时,李明超等[14]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常规手术)和实验组(介入治疗)患者术后3d、1 周、1 个月 MMP-2 水平分别为 (179.49±17.58)ng/ml、(183.79±11.36)ng/ml、(119.73±11.45)ng/ml;MMP-9 分别为 (369.48±37.49)ng/ml、(428.58±39.47)ng/ml、(207.49±28.17)ng/ml, 术后 3d、1 周MMP-2、MMP-9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1个月显 著 低 于 术 前 (153.48±17.58ng/ml、309.49 ±37.49ng/ml)。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血清MMP-2、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其研究结果相符,提示血管内栓塞介入术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畸形患者MMP-2、MMP-9水平,提高治疗效果,MMP-2、MMP-9检测有助于判断脑血管畸形病情及疗效,同时,本研究对脑血管畸形患者为产生动脉瘤破裂前即进行介入治疗,更具预防意义[15]。据此,笔者认为,此法还可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痫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介入栓塞术应用于脑血管畸形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MMP-2、MMP-9水平。MMP-2、MMP-9检测有助于判断脑血管畸形病情及疗效。但本次研究选取样本较少,且全为我院患者,此结论有待多中心,大样本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