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润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纵观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不难发现,虽然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但是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治理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依然深陷于粗糙治理的泥潭,具体表现为决策机制缺乏规范性,执行过程缺乏标准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资源使用不合理等。粗糙治理必然导致政府职能低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我们党社会治理思想上的巨大进步,这个方针的提出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社会各群体呈现出利益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社会矛盾分化更加突出,多样且难以把握,使得政府的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层面仍然过于粗糙,缺乏“过程意识”。虽然工作勤奋,但是往往依赖于以往的施政经验,缺乏精确性,导致行政成本高而治理效果低下。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着眼于将精细化的治理理念引入政府管理之中。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相关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它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一,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看,精细化治理的直接动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和细碎化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治理的精细化需求。第二,从耦合机制来看,精细化治理和社会分化、社会转型高度切合,符合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规律。第三,从触动机制来看,精细化治理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国情的政府治理举措的必然选择。第四,从治理支撑来看,前沿科学技术能为精细化社会治理提供多样选择和强力支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搭建高能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这不仅是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支撑基础和技术优势[1]。
社会治理精细化一词中“精细化”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西方社会,也是西方社会最用应用精细化治理在社会管理层面。“精细化”最早由日本企业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起初仅用于工业领域,主要指产品的精密程度,之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延伸至社会管理领域。精细化管理是通过规则的具体化、系统化和人性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治理手段,保证组织管理各单元的精确、高效、协作和持续运行的管理方式[2]。
精细化治理的一套思想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虽然在学术界还没有足够深入完善的理论研究,对精细化社会治理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权威的界定,但在社会领域中被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增。通过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的梳理,本文对“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概念做如下阐述: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引入精细化理念做指导,本着精确化和专业化的原则,利用更系统、更适应的治理手段,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上更优质、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社会治理[3]。
理念与举措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推进改革。社会治理精细化就是一场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不仅要推进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程度,更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结合国情和地方实情进行本土化调整。实现治理方式由“粗”到“精”的转变,这就要求通过体系、手段、人员和制度的锻造,实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无缝隙化链接,最后完成社会治理的精细化。
第一,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首先要制定清晰明确的治理目标。就当下实情来看,虽然我国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受限于研究的水平,对治理精细化整个一套体系的理论都缺乏清晰深刻的认识,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短板表现得更为突出。
只有不懈地追求更优的社会治理效果才是一个优秀政府的作为,而树立精益求精的治理目标对指导一系列政府治理举措尤有裨益。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管理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治理精细化是一个顺应规律的改革过程。这个改革不仅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同时也需要基层地方自下而上的积极配合响应。各级政府要树立远大目标,要统筹兼顾,多地多部门联动,不能只立足当下的和短期的利益,不能只立足自己辖区的利益和自己一任的政绩,要追求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更要不断纠正自身狭隘的理念和错误的方式,用知识武装起来。
第二,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要采取专业化的治理手段。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在获取有针对性的数据方面的优势明显,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不仅能了解社会需求的特点,也能发现治理过程中的不足。所以,结合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能够切实提高对管理中体现出的社会各种需求的敏感度,从而保证得到更具针对性的反馈,实现精准教育、医疗、扶贫等的现代需求。建立全面信息共享和动态跟踪为特征的信息数据系统,消除当前存在的部分信息不畅现象,在数以亿计的以公共服务为热点的大数据的基础上借助云计算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前所无法想象的,依托技术能把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扩展到粗放治理时期难以企及的地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向信息化社会的良性转变,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创新。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又一生产资料,数据共享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前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分割、相互掣肘的情况,很难发挥信息化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作用,导致很难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破除各种利益藩篱,优化服务流程,推动公共服务由“坐等服务”“定时服务”向“上门服务”“实时服务”“综合服务”的转变,切实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
第三,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要加大社会资源投入。由于目前我国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系统和治理手段,在很多方面,比如人员投入、资源投放等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阻碍。并不是困难多就放弃,而是要寻求解决办法。体质机制要改革,资源还是要投入,而且要更大地投入。
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干专业化的活,就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半桶子水是出不了好东西的。目前,我们在专业化高精尖人才供需上的矛盾很尖锐。为此,要切实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把社会工作从理论向实践方面转化,培养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保证人才的供给。同时,针对在职在岗的职能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再培训再教育,开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或者也可扩宽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尝试各种不同的工作,积极应对不同的社区工作,如接触福利院、养老院和社区矫正等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资源投资力度,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统筹联动,可以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由于之前我国很多单位或者部门在治理方面遗留的问题,致使提升治理水平和实现治理精细化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尽力打破管理低效、资源零散等壁垒,推进宽领域、多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对社会资源进行集约化再配置、系统化再整合,使投入到社会治理中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打通部门壁垒、地域隔阂,从而形成互相协调能动高效的联动工作体系。
第四,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要在整个社会建立科学精准的管理考核体系结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并全面推行,实现绩效的均衡性和透明度。这是有效的评测政府治理水平和业绩的机制,在机制体制上为精细化改革铺路。
一方面,要建立以社会治理绩效评估为目标的多维指标体系,同时该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精密的科学研究与战略实践基础之上,体现统一、完整和精细化,并以构建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同时,指标系统还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逐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治理主体的鲜活度。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科学的评估流程,拓宽评估参与渠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评、议”的评估机制,在评估绩效的过程中实现“评估—总结—改进—完善”循环的流程。另外,还要引进更全面的绩效管理理念,实现多价值诉求配置,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的均衡和全面化,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更全面的精细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社会各群体呈现出利益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社会矛盾分化更加突出,多样且难以把握,给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社会矛盾特征要求政府拿出适配的管理策略进行管理。精细化社会治理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择,称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和新目标,也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和新方式。对此,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深刻内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还要有战略谋划,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并完善理论。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一个重大改革,不可能一步登天,这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也需要基层群众自下而上的配合。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为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大家应一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欢.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路径研究[J].社会管理,2016,(3).
[2]刘明君,刘天旭.精细化管理与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以桃园模式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3]陆志孟,于立平.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导向与路径分析[J].领导方法,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