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肖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河北监管局)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到“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是纲要的核心思想。“智慧城市、智慧雄安”,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雄安,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发展雄安,以智慧金融服务雄安,以智慧风控保护雄安。
目前,金融科技(Fintech)风靡全球,已然成为金融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金融科技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发起的一个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技术联盟”,后被称为Financial Technology,简称Fintech。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AI)、大数据、区块链、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第四次工业革命“黑科技”赋能各产业,重塑竞争格局,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有了迫切的改造、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压力,出现了火热的“云上智造金融新生态”智慧金融发展的新概念和新趋势。
目前,国内许多银行探索出了金融科技业务创新模式与个性化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如“超级账户体系”的嵌入与输出,为银行拓展新的服务生态,进而推进数字化银行转型;通过区块链技术,帮助银行实现快速、安全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结合无感支付,开拓出更多“互联网+”智慧出行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更多智慧金融场景。与此同时,与这种火热的“云上智造金融新生态”同时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公司,如蚂蚁金服、宜信等,也应运而生。这些科技金融公司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了一个新领域——科技金融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同时占据高风险和高收益产品前端的部分P2P公司也有意识偷换概念把自己定位成这类公司。
已经入驻和准备入驻雄安新区的金融机构都把本机构最为先进、成熟的金融科技产品投入到金融服务。如:中国农业银行投入了应用生物技术的智能机具,不仅有刷脸技术,还启动了二维码聚合支付业务;中国银行投入高智能人机交互机器人,打造全新智能银行,提升客户的智能服务体验;中国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针对雄安新区的需求设计和优化了16类、28项服务新功能。以上这些都是在产品创新、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的大胆探索,体现了“智慧金融”服务“智慧雄安”的新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雄安新区这个新的改革试验区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了前进道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推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任务。因此,“管、扶并重,底线思维”是雄安新区智慧金融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跨界金融服务日益增多,相互关联渗透。一方面,科技的运用在提升资金融通效率的同时,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使金融产品交叉性和关联性得到增强,相伴而生的金融风险更加错综复杂,风险传染性更强,风险传播速度更快,风险隐蔽性也更大,造成金融风险更加难以准确识别和计量。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服务更加虚拟,业务边界变得更加模糊,风险管控过度和真空并存的局面也逐渐显现,风险管控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
技术创新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渠道、提高经营效率,但代替不了金融的基本功能,也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突发性。换句话说,金融科技有“三个不变”:即金融的本质功能不变、风险的本质特征不变、监管的本质要求不变。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应重点关注金融机构是否秉承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是否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同时还要关注是否实施了与所承担风险性质和水平相匹配的风险管控措施,新技术应用是否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问题,特别是技术风险是否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管”上,要重点考虑:一是将系统重要性和集中性的金融科技企业纳入风险管控框架,防范出现真空,保证整个金融体系健康运行;二是提高对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关注,建立相应的金融科技业务风险评估机制,减少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密切跟踪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分布式账户等新技术对银行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银行监管的影响;四是强化专业资源配置和工作机制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构造多维度的监管科技(RegTech)体系,实现智能化、全面化和个性化监管。
“扶”上,要重点考虑:一是应用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模式,针对现有监管框架内尚需观察的金融创新产品或服务,根据业务风险程度和影响面,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在有限业务牌照下,利用真实或模拟的市场环境开展业务测试;二是以“孵化器”的制度安排,协调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及时评估、验证新产品方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其向实际应用转化;三是对持牌或非持牌机构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提前进行提示和指导,使其尽早了解监管要求,确保创新产品和业务的合规性。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自主可控问题。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作为雄安新区四个发展定位功能之一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必然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而与此关联度最高的两个领域就是“金融”和“科技”,中美贸易争端中的“中兴”事件让我们痛彻心骨,“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在金融科技方面实现核心设备与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虽任重道远,但必须为之。
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发展,却总是低估新技术五到十年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几年的时间内已经从概念变为经济社会各领域普遍运用的技术。云计算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金融机构在客户管理、风险管理、运营与绩效管理、信息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使新技术助力提高风险管控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一种可能。
一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造开放式数据平台。平台能够即时智能收集、整合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推进数据频度从月度、T+1到准实时、实时发展。在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建立可信、安全的数据交互平台,为大数据分析打下牢固的信息化基础,并提供广泛的发展和扩充空间。
二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加强数据治理。运用知识图谱积累数据全流程理论,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追溯的特性,穿透数据治理真实情况。利用智能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探索金融行业非结构化数据格式规范,从源头提升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是提升风险态势感知的智能化程度。使用智能化工具,通过知识图谱化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海量社会数据中的节点和关系,对金融微观活动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分析,进行智能画像,便于更有效地发现风险,通过数据地图,开展跨行业、跨市场的关联分析,进行压力测试,加强流动性管理,掌握风险传导路径,提升系统性、交叉性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
四是提升合规能力。将国家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内部制定的制度、规则、流程文件运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进行比对分析,审查并提升合规、内控的合法性、适用性和一致性,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方式,嵌入业务流程,实现数据自动“跑路”,降低合规成本,提高合规的有效性。
五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实效。建立金融区块链多层次结构,实现各业务条线之间、各市场之间、各经营主体之间的链接,提高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效率,提升金融与实体之间的链接效率,通过可信机制、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降低整体市场交易成本,建立风控沙盒平台,将创新业务以及特定领域、特定地区的业务放进沙盒,更好地平衡创新与风险。通过明细数据跟踪评估金融机构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提供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依据。
要深刻把握“手工化、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进化路线图,把信息化、智能化风控探索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创新事业,最终实现实时风险预警监测,准确研判和分析风险目标,打造一个集风险防控、金融服务、数据共享的“智能金融平台”。
一是建立数据治理工具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壁垒,冲破路径依赖,从源头上提升数据质量,从风险管控的深度透视,重新审视内部数据治理的基础架构。
二是建立智能风控平台。搭建能让APP快速开发部署上线迭代的微服务架构,为各种风控APP上线打下基础。先期要上线一批针对公司治理、业务治理和风险治理的APP。
三是建立智能合规平台。将关键合规要求进行编程开发,通过数据接口和智能合约等方式“平滑”并行加入机构业务流程。逐步将合规要求、合规程序形成语义知识图谱,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成易懂易操作的智能监管应用。
四是上线一批智能风控APP。通过APP减少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通过知识图谱,提高各类风险的预警和识别能力,提升对各种实体和关联关系的穿透能力,为各类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建立银行业区块链。建立银行业高效链接的基础设施,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为银行业高质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探索风控沙盒应用,通过与大数据结合,有效监控和评估国家政策落地情况。
六是建立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利用数据分级、加密、可追溯等技术提高数据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