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当前就业新形势 创新驱动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2018-12-05 17:42:50赵文熙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赵文熙,刘 佳,鱼 园

(西安工程大学,西安 710048)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关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大局,关乎社会安定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795万人,堪称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因此,要求我们更要科学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做好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首先,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体系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和深入发掘,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能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完整全面的指导教育和服务。高校就业工作强化了管理职能而弱化了服务职能;狠抓校园招聘,忽视了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过于看重业务实效,对于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创新投入不足;注重了目标和结果,减轻了基础搭建、过程质量和体系建设。

其次,高校没能完全把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忽视了大学毕业生个体特点,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用同一种方式,指导和服务不同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学生专业差异性的分析,缺乏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化要求。这种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体系满足不了社会和毕业生的真实需求,需要进行完善和调整。

因此,从思路方面着重做好设计,要构建新的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体系,用实践来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的内容;要构建新的科学实用的日常就业指导服务规范化标准;从源头抓起,切实做好日常的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工作,建立完整先进的信息平台;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要结合高校教学科研,更加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

一、明确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1.在继续加强和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改革,把工作重心从传统就业模式下转换到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其积极创业、充分就业,提高就业创业层次和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各项就业政策和制度办法的基础上,制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特点以及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新的政策、措施和办法。扩大就业指导教育的覆盖面,全员动员拓宽就业市场,强化就业信息精准推送,积极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院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3.建立覆盖全校的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部门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多项服务。按照统一建设、校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成以校级为基础、全校一体化的创业信息资源库,实现创业信息共享开放和精准推送。同时,不断健全学校创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学校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预算。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校内创业培训、模拟实训等实践活动,以完善的服务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加强反馈与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1.将就业情况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专业调整改革的重要依据,开展就业预警。在新专业设置时,要充分开展专业设置调研预测,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结构。对于三方协议书签约率连续两年低于学院三方协议书平均签约率的专业,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时,认真分析,综合各种因素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招、隔年招、或一定时期停招的方式进行控制。

2.根据就业实际情况,鼓励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与就业单位实习实践相结合,鼓励“双导师”制。认真分析学校已有专业,确定未来发展思路,制定近期专业发展规划,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

3.继续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及时将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提出分析意见,反馈给教学和学科建设部门,形成良性闭环系统。

4.完善就业实习、顶岗实习、学生实训制度。加大实践环节教育的跨度和力度,将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实习实训差别化,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三、注重就业创业内环境建设,开展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

1.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纳入必修课范围,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以必修课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以及穿插于学生学习各环节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建立起覆盖从新生到毕业生全过程的就业创业引导性培训,不断强化内环境建设,形成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模式。

2.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针对学生某一项技能或素质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用就业创业技能或某一方面的能力,鼓励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证书,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学生多领域的就业创业。

3.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鼓励毕业生热爱专业学习。认真分析研究就业形势,继续推进“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的导向性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端正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合理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促进毕业生主动积极就业。

4.利用现有媒体手段和网络新技术,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引导、职业发展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利用讲座、平面宣传、就业网站、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为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

四、开展关联就业创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外环境建设,认真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精准开展就业市场拓展与就业基地建设和维护

1.着力开展外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协作单位的发展工作,提高高校关联就业创业的学生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层次。与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已建立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联系,广泛动员毕业生积极参与。推广和完善“暑期实习生”模式的内涵和延伸,从协同创新、科研合作、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逐步形成和稳固顶岗实习和见习基地,为开展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2.加大对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的支持力度。制定措施积极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以及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便利和相应的激励措施。

3.精准突破,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结合中西部大型城市和东南部中小型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及高校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实际,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恢复、建立和完善与高校校友、校友会、专业有关的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完善和加强与各级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强化高校新增专业、通用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协会的联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健全组织领导,落实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实现就业创业目标双提升

1.从建立健全校内各级领导协调机制入手,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创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判形势,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文件,指导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入推进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工作重心全面下移,充分发挥学院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健全就业部门牵头,各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会商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适时出台新举措,切实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保障机制,逐项落实就业创业政策。

2.完善就业创业工作全员参与机制,营造全社会、全校关心支持就业创业的工作氛围,形成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全校化”“全员化”“全面化”的良好局面。

3.精准发力,实现就业创业目标双提升。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重点,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为支撑,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全面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及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4.建立和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就业创业帮扶制度,推进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建设,打好就业创业帮扶组合拳,在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通过咨询答疑、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信息帮扶等形式积极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集合优势智力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创新发展、文化传承、生产力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应在高校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实力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反馈,更为有力、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解决好就业指导教育受众面和有效性问题,解决好就业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度问题。因此,搭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