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靖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西安 710121)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
结构性矛盾指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相协调所产生的矛盾。主要为两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过快,其次是城市化的进程却大大滞后,没有协调同步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就业结构的转型相对滞后。同时,以民为本的社会现状会初步显露出来,但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不能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结构性矛盾与就业是有密切关系的,合理地调整结构性矛盾,能有效地改善失业的情况。当今社会提供最多就业职业的就是第三产业,而且就业增长也是最快的。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资本投入的劳动弹性系数大。而且,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时适度发展第一、第二产业。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增长幅度最快,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也决定了其对就业增长的巨大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步入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步减弱,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就业弹性高,但其产业发展却较为滞后。因此,应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就业弹性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新兴产业,比如直接依托现代信息科技发展而产生的计算机软件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从传统服务业改造而来的金融保险、证券、租赁、物流等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由于对劳动力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可以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再就业人员的主要行业;传统服务业中的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国内仍有进一步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要求,对就业门槛要求不高,可以成为吸纳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第三产业的优化和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一方面,国家应给予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帮助其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需要,发展却相对缓慢的一些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比如民办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等等,可以实行低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在资金面上,国家应加大对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贴息力度,帮助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入的间接融资或社会直接融资,保证其发展过程中资金链的连续。
2.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型产业。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将促进新兴技术性产业的发展壮大,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供就业“再创造”效应。因此,应不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进步产业的步伐,扶持新材料、新科技产业,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营造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再创造”效应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另外,实际上,高技术水平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比如,个人计算机(PC)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广大群众看来完全属于高科技产品,可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个人计算机的生产制造,包括目前新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生产制造完全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世界范围的生产制造聚集地就是在我国国内。我国在承接这些产业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且也解决了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所谓人口城市化,指的是由于农村地区转变成为城市地区,或者农村人口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增大的环节。本课题的研究得出,我国城市化水平能够给我国的就业率带来极大影响。换言之,随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如果城市人口或者说劳动力不能满足城市就业岗位增长时,那么城市就业率就会提升;如果城市就业岗位增长率与城市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相一致时,那么城市就业率就不发生变化;如果城市就业岗位增长率不能满足城市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时,城市就业率就会下降。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增加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将持续地转变成城市劳动力。而且,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农村人口结构调配具有明显的影响。最终可知,推动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继续提高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能够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效解决中国城乡就业率低的问题。
通过帮助扶持就业的弱势群体,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提高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工资,对于我国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兼顾公平,提倡和谐,应大力扶持有特殊困难的就业群体,首先,需了解行业过剩所波及的人员规模,对就业意愿与需求进行量化,跟踪形势变化,对相关职工保障安置合理可行,彻底落实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待岗职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以促进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规章制度,已经进行了很多调整,但至今仍是不完善的。由于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只能尽力修改和完善。至今仍然存在的问题包括覆盖面不广、征缴率不高和保险程度低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打击了劳动者,增加了就业压力,若失业就很难再就业,而且我国对失业人员的经济保障是非常低的,难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样更使他们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是其中之一。而对于失业人员本身,要学习多种知识来充实自己,让自身拥有多项技能,这样就不容易被人解雇,就算被解雇,也能很快找到其他工作重新就业。因此,建立健全各种失业保障与培训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市场来调整的,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很好地了解市场,导致宏观调控不够完善,使得失业人口非正常增加。为降低失业人口,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了解市场,制定有效政策来调整市场,改革和改变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官方的灵活就业形式,扩大对生产领域的投资,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劳动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失业率。劳动者失业之后,在经济、精神、意识形态等各种方面都会受到伤害,这也影响着他们再就业。为了让那些失业人员能重拾再就业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主要体现在政策上面,完善和建立各种就业政策,有效降低失业率的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社会各界要切身关注就业困难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就业援助氛围,进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大龄失业人员走出困境,使之能够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层次、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社会其他各类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认定管理,加大技能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的审核力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工作,应及时将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通过财政专户或支出户拨付到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所(站)的基本账户。
各级财政和劳动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增加对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投入,以保证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正常运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战略安排,应该正确处理政府、劳动者和市场在就业及再就业中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既要充分调动劳动者在就业及中的自主作用、市场在就业中的调节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促进作用。从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上看,良好的就业政策体系主要是由相互关联的四个子系统构成,而且其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特定功能。
[1]周训清.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J].时代经贸,2013,(11):202-203.
[2]王经绫.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岳昌君.我国阶梯型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6):38-40.
[4]闫联飞.劳动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9-102.
[5]林敏仪.试论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程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