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对接融合要素分析

2018-12-05 15:26郑全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校企

郑全新,田 原,王 恒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一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育人是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政策、收益、机制等原因,目前校企合作却多流于形式,地方高校与企业难以从对接走向融合。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地方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对校企对接融合的要素进行分析。

1 学校层面校企对接融合要素分析

1.1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同质化倾向带来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服务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而电气工程专业作为基础性的工科专业之一,其本身又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因此,地方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2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必须紧随时代步伐。电气工程作为工学的基础,理应与企业实际进行对接,把最新的技术、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之中,使教、学、用三者相融合。随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毕业生大多在地方就业,因此地方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应设置与地方企业和文化关联程度高的职业技能性课程,从而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对接融合。

1.3 课程安排

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像电气工程这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学时应占总学时的30%以上,并设置实践教学模块,开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依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程安排上为校企对接与融合提供有利条件。笔者所在单位的电气工程专业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学徒式教学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的对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同时,笔者所在单位在学制上采用“3+1”模式(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在学校进行通识课、专业课学习,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即后1年的第7学期到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1.4 教学保障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教师由学术型向技术型、综合型转变,鼓励教师走出学校,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活动,加深教师对企业各岗位技术或管理的认识。同时,高校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培训,取得电工职业资格证、电工进网作业证、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等行业证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使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工作情景相对接。此外,地方高校要加强基地建设,构建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的一体化体系。

2 院系层面对接融合要素分析

2.1 专业方向选择

电气工程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4个专业方向。地方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本区域内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现状,合理选择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的选择与不同企业的需求相对接。

2.2 优化培养方案

在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高校既要注重电气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又要注意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融合,还要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同时,高校还要适当提高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或技能性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并使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2.3 课程教学策略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要适应校企对接融合的需要,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可借鉴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应由“以掌握理论为主”向“理论+技能”转变,教学方法上宜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

2.4 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校企对接融合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学院系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备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并掌握职业技能训练方法的“双师型”教师。教学院系可通过引进专业硕士,鼓励学术型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教育方法培训,或通过支持企业工程师或技师参加高等教育理论学习等办法,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 学生工作层面对接融合要素分析

3.1 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

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是学生工作层面的重要任务。学生工作部门在新生入校时的要切实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熟悉电气工程的行业规则、岗位职责及地方电力企业的文化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和企业认知水平。

3.2 实践教学指导

实践教学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迁移,职业技能向职业素养升华的关键环节。为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学生指导工作层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教师的选聘。地方高校要从政治素养、业绩、教学经历和工作阅历等方面确定选聘条件。二是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地方高校要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操作规程、操作步骤、合格标准、注意事项、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互换等方法。四是考核评价。地方高校要根据岗位要求制订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通过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3.3 人才供求信息

人才供求信息是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定期组织学生观摩校园招聘会,让学生及早接触电气工程行业所属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和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电气工程行业的就业状况、就业趋势及各类岗位的应聘条件,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成熟度。

4 企业层面校企对接融合要素分析

4.1 职业体验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的各类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特殊技能、求职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等方面必需满足企业的要求。为了选聘到合格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可以让学生早一点体验到职业生涯所涉及的核心素质,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4.2 实习方案

地方高校要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特点,合理地安排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过程和实习指导教师。拟定的实习方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应满足开展电气工程领域的各类岗位技能训练的特殊要求。

4.3 保障系统

校企对接融合条件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深层次、多方位的,不仅要求学校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以满足学生的电气工程基本知识储备,如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等,还要求企业为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生活必须品、岗位职数、指导教师和实训工具等条件。这就需要企业层面能切实履行校企合作协议中关于实践教学保障的条款,并适当调整生产计划、完善生产工艺、加强安全教育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系统。

5 结 语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对接融合所涉及的各功能要素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该整体既要遵循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对接企业;既要从学校层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又要从教师层面改进教学方法;既要加强校企沟通,又要研究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1]李庆.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优化[J].才智,2011(20).

[2]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

[3]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

猜你喜欢
电气工程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