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许欢
在中纤局2017年棉花公证检验监督抽验感官检验两组技术人员交接座谈会上,李丹作为2018开年后第三组组长,对本组棉花感官检验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此次第三组采用了流水线分工、全员参与检验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每位组员的积极性。座谈会结束后,记者找到李丹约时间采访,但他向记者提出,想和组员们一起接受采访,在他看来,他们是一个整体。于是,当天下午,记者和第三组所有成员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他们都是来自各地一线的检验人员,对棉检工作有着最切身的体会,看得出,他们十分热爱棉检工作,所有的表达都发自内心。
第三组的6位成员中,有5位是80后,大家年纪相仿、性情相投,此次聚集在一起工作,气氛非常融洽。李丹表示:“我们这支队伍到目前为止,应该是以往各期队伍中,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
李丹也是80后,200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从事棉检工作,今年来中纤局参与棉花公检监督抽验的感官检验,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但作为组长却是一次。来之前,他准备得非常充分,称得上事无巨细。来自陕西省纤维检验局的芦蕾称:“我们这组刚一成队时,李丹就组建了微信群,询问我们预订宾馆的情况,大家都在什么时间到等等,非常细心,太体贴了。我们人还没到,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组的温度。”
李丹心里已打定主意,在组里不搞一言堂,让每个人都有“存在感”。这也是采访中组员们提到最多的词语。河南省三门峡市纤维检验所李天成感慨说:“以往来中纤局参与感官检验,都是分配哪项工作,就做哪项工作,其他不积极参与。即使有异议也很少发表意见,总认为自己经验不够,说话没分量。但今年通过参与讨论使我意识到,如果心里产生异议时,应该表达出来,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让我找到了想要的存在感。”
来自内蒙古纤维检验局的高荣贵,在组里是最能活跃气氛的人,一口东北口音自带幽默感,虽然年轻,但多年仪器化公检实验室工作经历,使他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硬的检验技能。座谈会上,他很爱踊跃发言。他说:“李丹作为组长有领导思维,非常善于调动每位组员的积极性,能鼓励大家把想法讲出来,共同讨论,提供了民主的工作氛围。”河南省漯河市纤维检验所任璐也表示:“今年来到这个组,是我参与讨论最多的组,李丹作为组长,在产生异议时,总能征求大家的意见,照顾到每位组员。”
李丹坦言:“我对每位组员都观察过,看大家在哪一项比较擅长,然后作为分配工作的依据。虽然有的人比较低调,不善于表达,但却非常有见解,这种情况下,我尽可能多听取他的意见,久而久之,他自己就主动表达了。”
李丹把本组采用的“流水线分工”模式,向交接组进行了介绍。事实上,这种模式是他们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李丹说,这个模式并非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初衷也是想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可能不同的人员组合在一起,会有不同的工作方式。
高荣贵透露:“其实我们开始时也按原来模式做过,但因为后期疑难样品和临界样品比较多,不容易看,所以就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后来商定出,把6个人分成3个把关模式,分别是前期把关、中期把关、后期把关,到最后审核时再拿出来讨论。比如前期把棉样拿来后,其中一人把它从口袋中取出,之后整齐排放成一行,再把不同颜色级分别放置,此时,这个人对颜色级基本就心中有数了。”
“前期分样先对样品进行初步筛选,把相似的颜色级放在一起,中间检验时再对它进行评判。或许检验过程中因各种情况,存在一些差异,但后续装筐还会进行复验,还要再进行把控。因为到样品扫描环节,相当于我们组的工作已经结束。这样从分样、整理样品、检验、记录到最后装筐扫码,我们组所有人员都参与了检验,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是各单位的业务主力,来中纤局不是为了打酱油,肯定是带着责任要有收获,因为不可能每人都直接参与主检,所以从开始到后续,大家是在不同的岗位参与检验,这也是我们集体的智慧。”李丹说。
高荣贵补充道,“这虽然是我们试行的一个办法,但不管怎样,至少我们6个人都在全程参与,分阶段把关。大家都有参与热情,不再是写票据就只负责写票据,装样品就只负责装样品。因为我们组成员都比较年轻,大家沟通非常顺畅,一来二去就商量出了这个模式,也算是小有突破。”
前几日,因为一个疑难样品,成员们争得面红耳赤,这在第三组也是经常发生的场景。李丹回忆,当时是因为乌苏棉花产生的争论,因为乌苏棉花是北疆棉花,样品又属于后期花,情况比较复杂,从感官角度来看很难判断,所以大家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争论了一番。但争论归争论,对于分歧他们也不回避,把争论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用HVI检测后进行留样,等下一组人员到达后,再把样品拿出来进行交流。
“作为组长应该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主观倾向性,所以我会在纸条上保留不同意见由大家讨论,这也是求同存异。所以我们组的结论不是一人来定,而是经过大家认可。”任璐也表示,其实每人的目光都不一样,同样的棉样,有人看偏暗、有人看偏灰,也有人看发黄,但都在临界值上,其实放在哪儿都不一定错,但毕竟要得出结果,所以大家会一起商量定到哪儿更合适,这种民主决议的方式非常好。不像以往有争议时,都采取以某个人或是某个地方的人为准。
任璐是组里唯一的70后,但组员们都觉得,虽然她是70后,但性格更像80后,和组里80后组员相处得特别融洽。早时,任璐在企业做配棉,因为有过企业的工作经历,她在棉检时更能从企业需求和棉花使用价值的角度考虑。
“原来我在企业做配棉,经常遇到出现色差的情况,有时纺线时体现不出来,纺布时会体现,所以我看棉样会考虑所定级别是否和企业用棉级别相符,因为棉花最终是为企业所用,尤其做高档服装,对用棉要求非常严格。再有,差棉花和好棉花染色过程也不一样,看时要把内在质量、颜色级及后续使用都考虑进去,再看放在哪个级别更合适,它应该是综合考量的过程,尤其是临界线上的棉花。”
“比如昨天我们看甘肃棉花,颜色特别好,马克隆值是3.7,但因为细度比较细,成熟度偏低手感差,纺出的纱线也会因为强力低而断裂。这种情况,如果按标准定成白棉二级,纺织厂会问,白棉二级不是很好吗?怎么纺出来的纱会达不到标准?我们需要思考数据有效性该怎样体现,如何使企业接受并使用。毕竟感官检验要为服务企业打好技术基础。”
高荣贵坦言:“虽然我们时常会有争论,有时还很激烈,但都对事不对人。大家把想法说出来,消除了心里的困惑和疑虑,彼此都成了好朋友。而且我们下了班也常常讨论样品问题,或是以往现场工作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争论”是缘于对棉检工作的热爱,也因为这份热爱,第三组组员都各自表达了心声。来自新疆阿拉尔纤维检验所的周红称,过去受周围环境影响,一直觉得机器马上要取代人,感官检验工作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是她最开始的心态。在中纤局工作这段时间,这种想法在不断受到冲击。“现在我改变了对感官检验的看法,并意识到,感官检验非常有意义,机器检验也有它的局限性。这些天,我在这里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棉样,因为在新疆实验室只能看到新疆棉花,在和大家讨论中,我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还拓宽了思路,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经验带回去,提升我们实验室水平。”
“明年我希望还能保持现在这个队伍,再接再厉争取新突破。”高荣贵说,“过去,棉检师是一项制度,我们都经历了这项制度,现在棉检师资格取消了,我们的后期保障以及继续教育也有待落实,毕竟棉花检验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相对稳定的队伍。希望中纤局能定期组织大家进行目光比对交流,以及对公检数据有效性的推广进行指导,包括对企业的指导。”
芦蕾说她最想表达的是“感谢”:“陕西这几年因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萎缩,地产棉基本上没有了,平时看棉花的机会比较少,而且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些地产棉和新疆棉。近两年,局里的实验室集中做轮出棉品质检验,因为轮出棉放置了好多年,类型上主要是淡黄染棉和黄染棉多。我很感谢这次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学习,使我接触到全国其他省份的棉花,开阔了眼界,检验技术也得到提高。毕竟我们还年轻,以后路还长,加油干!”
李天成在座谈会时,话不是很多,采访时却比较放得开,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谈到了标准问题,他建议棉花仪器化检验标准制定时,多引入纺织企业质量控制指标,在公证检验时,把短绒率纳入到证书范围内。关于标准的问题,任璐也表示:“国产棉花存在地域性颜色特征差异,所以颜色级图在调整时,应该权衡地域性和实用性。我经常听企业说,‘我买的全部是白棉三级,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没法跟企业解释。另外,棉花刚下来的时候,还是要统一一下目光,至少应该了解当年棉花的情况。”她还提到:“这次和年轻人分到一组很开心,觉得年轻一代非常有想法,也敢于表达,非常值得我们这代人学习。”
李丹在总结中表示:“非常感谢中纤局的‘容错和支持’,在我的理解,就是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放手去做。虽然相较于年长专家们,我们在经验和技术上还有些欠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和成长。我们组能聚集到一起是缘分,来中纤局工作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所属单位,如果不发声,至少在感官检验上,这个单位在中纤局就没声音了,以后也可能没有发声的机会。”
“另外,我认为感官检验仍有它存在的价值。以美国为例,即使品种已优良化、生产规模集中化、加工稳定高质化、检测标准统一化,但直到2011年才正式取消叶屑等级感官检验,全面实现HVI仪器化检验。我国的棉花颜色级之路,还处在统一与优化同行的漫长过程,需要在‘人才强检’的指引下,锻炼出有技术、有担当、有梯度的技术队伍。而当前国储棉轮出工作也离不开感官检验。”
“希望中纤局能给年轻人多一些这样的机会,因为专家库里很多技术专家都面临退休或不再从事检验工作,我们作为年轻人,非常愿意把这个工作延续下去。也希望明年我们组人员能够稳定,把这次采用的模式继续往前推进,在棉花公检事业的道路上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