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学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内蒙古赤峰024000)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化旅游市场的刚性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乡村旅游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传统的乡村旅游必须提档升级,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休闲消费水平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时间分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越多,休闲消费水平也越高。而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休闲和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休闲是一种生活状态,即人们在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的一种业余生活。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目前,发达国家公民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人员就业在休闲,三分之一的GDP由休闲创造。
农村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是由自然环境、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农村地域复合体。农村旅游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农业生产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农业文化资源等,文化要素包括耕作文化、牧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农产品文化、生活器具文化、遗址文化、自然环境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的内涵在丰富,空间在拓宽,效用在延伸,功能在拓展。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乡村旅游作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涉及的产业、资源和参与主体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拓展原有的空间领域和产业范畴,围绕“三农三生”做文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开发。
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升级,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按照振兴乡村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一是以产业细分和产业融合为基础,树立大产业观念,实现旅游开发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把农业多元功能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纳入总体规划。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实现资源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四是以体验为核心,以回归自然、绿色生态为根本,打造核心竞争力。五是以创意为灵魂,以科技为动力,实施双轮驱动,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1.农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
乡村风貌作为旅游的本底,要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实现农村景区化。将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开发观光体验产品,走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之路。
2.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依托
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功能,促进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
3.农民参与是乡村旅游的根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从事旅游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开展观光采摘、农家乐、农家院、民俗村、生态美食、垂钓鲜食等,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
1.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乡村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以及二者之间交相作用形成的生态关系,构成乡村生态文化的主体。
乡村生态的首要基础在于乡村自然生态,包括乡土社会所有的自然物质构成。绿水青山是评判一个乡村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并为都市人回归自然,享受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最佳场所。乡村人文生态则涵盖了乡村社会生活场所、习俗信仰与艺术追求等精神文化样式。各地区各民族自然形成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2.把农业生产过程变成游客的旅游过程
农业生产包括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其动态的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旅游吸引力。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具有古老性和原生态特征,是体验古老农耕文化的绝好项目。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具有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产业化、智能化等特征,可感受科技带来的力量。
3.农村生活方式是乡村旅游“活”的灵魂
农村生活是农村居民的系统化、模式化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与总体特征,是乡愁、乡情的最好寄托。农村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农村生活方式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狭义的生活方式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各地农村居民长期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载体,是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的关键。打造成功的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当今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等模式。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必须从游客体验出发,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高品味、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体验。
一是提升高度,突出特色化、精致化。乡村旅游不等于粗制滥造、低档次、低价格。要走精致化道路,在项目设计、规划建设、空间布局、餐饮、环境等方面做细活。二是挖掘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核心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休闲度假,要把人留下来,必须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三是拓展广度,打造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乡村旅游要拓展开发视野,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产品种类,增加消费卖点。
一是主题要鲜明。主题是项目的灵魂,包括项目名称、功能、风格、产品体系等。二是特色要突出。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特色越突出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三是内容要创新。通过创意把乡村里旧有的元素重新组合,唯有创新才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四是内涵要有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项目内容才更丰富多彩、更有吸引力。五是产品要创品牌。打造具有良好形象的知名旅游品牌,才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