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燕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着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而港口作为“一带一路”对外联通的桥头堡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港口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沿海到内陆等全方位飞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港口群。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4亿吨,同比增长6.4%,其中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亿标箱,同比增长8.3%。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与地区投资港口码头建设,港口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年投资额超过百亿美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以交通运输、现代信息技术的联通为依托,港口则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增强了港口原有贸易平台的功能或是建立了新的协作平台,港口发展与国内外的产业链联系紧密,港口所在地可以产业链为基础,构建对外出口贸易产业基地,从而增强本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这一战略也加快了我国港口参与连接全球重点港口的步伐,促进优势资源资本输出。[1]面对良好的战略发展环境,我国港口的飞速发展的确值得欣喜和肯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港口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现阶段,中国港口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港口功能水平低;缺乏统一部署,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严重;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单一;信息化建设缓慢;港口腹地衔接不畅,多式联运体系发展落后等问题,对此需要我们积极应对,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港口安全和监管体制,实现港口产业结构升级以促进港口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港口作为一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扮演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塞的角色,是联动全局的战略支点,在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港口作为“一带一路”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能给我国对外贸易运输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发挥港口的战略支点作用,由点及线、连线成网,才能有效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更显重要,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港口作为联通“一带一路”的节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世界三大经济圈、特别是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共荣同进,港口作为两个经济圈的联系点和纽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也促进了两个经济圈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化贸易合作。港口就如中国结,联通了沿线各国共建共赢的合作朋友圈。
我国港口普遍位于当地的中心城市,交通发达,设施齐全,是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点。沿海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往往连通海、陆、空等多个交通网络,运输量大、覆盖范围广,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辐射和驱动作用,拓宽了沿线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对外经济合作机制能够极大地向内地延伸。同时,无水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等“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布局区域的国际贸易现状,[2]破解了内陆腹地对外投资艰难的困境,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1.发展现状
宁波港作为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和远洋国际干线港之一,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深水大港。[3]宁波港由五大港区组成,现阶段它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国内港口第三位,世界第四位。港区拥有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深水泊位群等基础设施,集疏运高效、装卸快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内外辐射便捷的优势,宁波港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2.经验分析
一是建立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构建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宁波—舟山、宁波—金华、杭州湾跨海铁路建设与无水港网络布局,以及实现西北、东北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快宁波港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速度。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接入陇海铁路干线的支线网络,建设甬金铁路,拓宽铁路对外通道。
二是重点布局内陆无水港。宁波港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与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合作建立无水港,实现了内陆地区和沿海的港口无缝对接,其中实行的“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通关制度,使得企业可以快速完成报关,仓储,集疏运等工作,极大地降低内陆企业的通关费用和交通运输成本,也成功缩短了退税周期,减少了二次查验效率损耗。
三是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港正在将梅山保税港区全力打造成为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转运、储存等一体化功能的国家跨境电子试验区。作为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大宗商品交易电商化项目是宁波港当前实施的重点,对此,宁波港不断加强与有关电商交易平台的合作,通过将无水港发展为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的基础上,深化与电商交易平台的融合,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平台。
1.发展现状
郑州国际陆港经过多年努力逐渐达到了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目标,向东与沿海港口对接,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公铁联运;向西形成以汉堡为枢纽的欧盟业务网络,网络已遍布欧盟、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1个城市。郑欧班列的贯通架起了河南通向中亚欧洲的沟通桥梁,班列已实现每周“去八回六”,成为国内唯一实现高频往返满载的中欧班列,以运带贸、以贸促运,最终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
2.经验分析
一是推动高起点规划编制。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郑州国际陆港项目的建设,并且高起点制定了《郑州国际陆港发展规划》,将郑州国际陆港定位为“一口岸三中心”,即国家铁路一类口岸、中欧班列货运中心、多式联运服务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4]同时,政府不断推进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努力将郑州国际陆港建成为全球领先的现代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二是建立国际开放性平台。依靠郑欧班列的优势,郑州国际陆港着力打造“一干三支”三条核心线路,大大增强了货物集疏运能力。同时创新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现跨境电商全程无纸化通关,建立起了安全便捷的交易通道。
三是促进产业链模式发展。凭借着郑欧班列的常规化稳定运营,形成了国际陆港汽车产业链,建立了日产、宇通、海马三家整车厂,带动了一百五十多家本地零部件企业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链,积极打造全国有特色、中部有影响的汽车城。
1.发展现状
成都国际铁路港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内陆地区向西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贸易的战略枢纽。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开通了至欧洲、中亚的“蓉欧快铁”和“中亚列车”国际通道,以及通往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地的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促进海铁、水铁、公铁多式联运,实现无缝衔接。未来,在国内,蓉欧快铁将延伸到深圳、宁波、厦门、昆明、武汉、凭祥等城市;在国外,则将把终到站延伸到德国的汉堡以及荷兰蒂尔堡等地,最终形成“一线两核多点”网络揽货、多点位互助格局。[5]
2.经验分析
一是创建智慧信息港。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铁路、码头、货代、海关、国检等相关主体与管理部门进行信息联通,特别是与宁波港、厦门港、深圳港等港口有效对接,搭建了信息交互平台,加快了港口向“智慧港”的转变。[6]
二是“小平台”与“大平台”分工结合的管理新模式。成都铁路局与地方政府联手组建实体公司,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方式,四川省首次引人铁路参与物流园区的运营,[7]采用“小平台”与“大平台”分工结合的创新模式进行园区的运营和管理,该模式成功实现了全国路网资源与无水港的有效衔接。
三是实现了单一窗口工作机制。成都国际铁路港借鉴上海自贸区采用了单一窗口工作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工商、税务、建设、规划等相关行政审批资源和订舱、通关等服务资源,为企业到港区开展投资贸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推动了成都国际铁路港实现国际贸易便利化。
四是打造临港经济示范区。成都国际铁路港原来就是物流中心,借助中亚班列、蓉欧快铁,成都国际铁路港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逐渐从物流产业扩散至其他产业,引导全球优势资源向成都转移,促进成都汽车等产业开放升级,形成临港产业集群。
港口发展已经实现了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良性互动,港口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给港口持续的发展源动力。本文详细分析了港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状、地位和作用,并且总结了东、中、西三个典型港口的成功发展经验,希望对地方政府在新时期规划、布局港口建设时提供有效参考。各地港口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自身优势,通过积极推进外事合作、融入全球港口体系,促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无水港与沿海港口的双港联动机制,坚持以港促城、以城支港,港城融合等方式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