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朕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省进入人口老龄化后,出生率逐年下降,年轻人口的数量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黑龙江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但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因此黑龙江省在供给侧改革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供给侧改革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十一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从那以后供给侧改革就经常被提起在各种政府工作报告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改革风气。由于这是新近的提法,目前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目前很少谈到。[1]
目前我国对所实行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刘晓梅在其文章《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再构筑》一文中对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完美模式进行绘制,并提出要从市场调节机制以及政府调控两方面对养老服务进行制约,保证其健康发展,认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体系,是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2]黄佑刚在其文章《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中就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一系列宏观层面上的对策,如推行弹性退休制度、落实“个人账户”工作、发展社区养老以及建立完善的养老产业等。[3]
由于供给侧提出时间较短,在供给侧改革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的研究较少。李志明提出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该构建“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抓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照顾需要评估系统、科学调整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建设。[4]苏晓梅认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应明确政府为主导责任;建立灵活市场运行机制;科学规划养老服务体系。[5]
黑龙江省社科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黑龙江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己达608.9万,占人口总数的15.8%;预计到2020年,黑龙江老年人口将达765万,老龄化水平达19%;到2045年,黑龙江老年人口将超1 164万,老龄化水平达33%以上。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985年的5.9%上升到2013年的11.9%,黑龙江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未富先老等特点,特别是黑龙江省属于高寒地区,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呼吸系统疾病属多发性疾病,造成失能半失能老人多。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黑龙江省城市公共养老机构和床位数都在持续快速的有所涨幅。在2001年,黑龙江省共有454所城市养老机构,并且包含107所民办机构,含0.85张床位数,总床位数是3.12万张,其中,只有26%是民办机构。到2010年,全省共计708所能够提供住宿的社会城市养老机构,并且含136所民办机构(未登记的和工商部门登记的),含约一万张床位数,共计能够提供64 267张床,其中只有19%是民办机构。但是较大数量床位数的572家城市养老机构均是政府主办。这些养老机构只能保证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老人提供住宿和吃饭,并不能提供娱乐活动,黑龙江省现有的87 075张床位只能让1.9%的老年人口入住进来,床位缺口比较大。现在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人员主要是下岗职工和年龄较大的人员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与相关专业性的培训,只能简单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并不能给予老年人良好的照顾。
在黑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养老机构增长速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出现了明显不同步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养老机构共有454家,床位87 075张。换句话说,在全省只有1.9%的老年人口可以有一个养老床位。这远远低于国家所要求的3%的标准,造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中供不应求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许多家养老机构出现了床位空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政府办的养老机构,因为政府办的机构有较好的服务指标和设备条件,而民办的养老机构则因为消费高或服务差而使老年人望而却步。这样也造成养老服务机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养老机构供求失衡的现象。
随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对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黑龙江省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员缺少的问题,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多以下岗的女性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基本上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虽然经过短暂入职前培训,但根本不具备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上门服务的家政人员道德素质不尽相同,国内发生多起毒保姆杀死老人骗取财务的案件,反映出养老服务业入门门槛较低,相关人员素质较低、行业缺乏有效监督。其次在精神层次上,虽然有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关爱老人,但这种组织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PPP模式即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公私合营模式(PPP),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随着黑龙江省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单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规则更加透明的环境下,黑龙江省可以将PPP模式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可以特许企业以政府的名义建设和经营养老机构,政府可以向社会发布建设和经营养老服务机构招标告示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投标,当投标企业达到规定要求停止投标,政府对各个标书进行对比然后公开选中的标书,政府与该企业进行协商谈判,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签订相关合同,政府在养老机构建设与经营过程中要进行有力监管。这样一来政府可以减少建设养老机构带来的财政压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现有的民办小型养老机构当中去,促进其快速良好发展,改善现有养老环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现有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提供工作岗位的数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需求不断增加造成了养老服务业人员出现了短缺,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养老服务业中。
黑龙江省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城市养老服务业中工作,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黑龙江省可以积极鼓励养老机构进入高校,参与到校园招聘当中并给参与的企业适当的优惠条件。由于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后从事城市养老服务工作将大大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减少毒保姆虐待老人等极端事情的发生。大学生也充满活力,可以陪老年人聊天下棋还可以教老年人练习书法等,这样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推动养老机构与高校合作,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可以直接上岗工作不用再进行培训。总之引导大学生参加到养老服务体系当中既可以缓解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又可以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用人需求。
基于黑龙江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现有养老机构供给出现严重缺口的实际问题,供给侧在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被广泛应用,为中国养老事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了适于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方案,从而完善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缓解现阶段养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