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12-05 09:17段祺华
北方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监管食品

段祺华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食品安全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看,从性质上包括生物安全、化学安全、物理安全,还有诚信安全。从构成上看,有原料安全、食品添加剂安全、包装材料安全和标识标注安全。从食品产业的整个链条来看,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及消费等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比如,就食品添加剂使用而言,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但是不是混合在一起都安全?就食品包装而言,包装本身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它接触了不能接触的食品时,就可能不安全了。这些都是我们面对食品安全保障的难题。

一、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保障的不足

世界上许多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保障均由执法监督体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几个部分组成,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来说,最重要的是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法规体系还不完整

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并非无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近20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近40部相关行政法规,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近150部相关部颁规章,尤其是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相继实施,2015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修订稿,这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使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监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立法的规范性和成效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如《食品安全法》中对田间操作等初级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潜在威胁重视仍然不够,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基础上。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测技术薄弱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部分,从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我们可以看到,在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中,对于食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执法机构缺乏最基本预测和控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HACCP体系,并且开展了宣传和培训工作,但是没有将HACCP体系的管理理念规范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目前,出口食品企业中已应用了HACCP技术,但对于国内市场,该体系的应用面还比较狭窄,还没有运用HACCP系统对在国内消费的食品予以控制。我国食品安全在检验检测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取消了免检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食品检验的安全性,但一方面存在具备国际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不足,检验检测整体水平低,检验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多,小规模企业又占了多数,其自身食品检验技术落后,对可能危害的食品不能及时查出,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多部门管理造成政府失灵

我国现行食品监管体系几大部门是按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实行分段管理,承担不同环节的监督职责。从理论上讲,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每个部门对自身业务比较熟悉,通过分工,可以实现整个供应链“全过程无缝监管”。但实践中并非如此:第一,由于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很难界定各个部门工作质量;第二,部门间协调不足。一方面,一些区域的重复检测,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另一方面,一些区域存在管理空档,也没有行政主体对失察行为承担最终责任;第三,存在本位主义和“搭便车”的心理,监管部门偏好管理一些规范企业,而在不规范企业的监管上相互卸责,造成多部门监管效率低下;第四,容易造成某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出现潜规则。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行所谓的“大部制”改革之后,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多部门监管的架构仍未改变,如何走出多部门监管的困境依然是中国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绩效不可回避的挑战。

(四)食品信息系统效率低

在食品信息获取方面,表现为认证机构提供的信息没有信号价值。我国现有认证机构分散,很多认证机构自身信誉都无法衡量,而且多数机构重认证、轻监管,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核查;在食品信息处理方面,表现为有效信息缺乏和信息隐藏。公布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也没有实时更新,造成消费者选取、辨别食品信息的困难;在食品信息使用方面,表现为缺乏合适的反馈与投诉渠道。检测机构与销售点距离通常较远,消费者采购量较少,维权收益低,维权成本很高,基于这种预期,消费者也不可能充分利用食品信息。

(五)监管手段有偏差

第一,食品监管存在“经济管制代替社会管制”的现象。一些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盲目审批认证、地方保护主义等形式获取“灰色收入”。第二,执行“以罚代管”方式的成本较高。我国生产者以小厂商居多,生产空间分散,事事检测到单个行为人往往是不现实的。另外,质检部门在执法中面临生产经营者的极力反抗,也使得执法无法长期坚持。第三,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打击惩处和责任追究不到位,食品安全工作还缺乏社会合力。

(六)食品追溯范围小

从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法治保障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健全完整的食品追溯制度是大势所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对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和录入,最终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设备查询的质量保障系统。建立溯源制度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食品链出现问题的原点,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追溯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查出经营者和问题原料,同时可以将问题食品召回,将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降至最低,并对出问题环节的组织进行整改和惩罚,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当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江苏、新疆等地的肉类、蔬菜、部分水果等领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中国现有的溯源信息系统没有在全国食品的整个层面上统一协同起来,不同领域采用的技术或者系统不同,使得溯源信息有简有繁,不能信息共享,不能同国际接轨。此外,食品安全追溯由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责任与职责不明确,管理十分混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多元化和溯源终端的缺乏,使得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难以普及和推广。

(七)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缺乏灵活性

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具有突发性,其社会影响往往较为严重且发生的区域不确定,因此应建立一套合理的应急处理机制,减轻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目前,各地都有各自应对紧急食品安全事故预案的相关规定,但那些规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政府工作思路制定,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其防控机制必然落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果发生大范围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防控效果。

(八)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救济保障制度

由于食品安全事故最直接的侵害对象是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执法和监督程序只能对生产经营者进行处罚,而相关的救济途径才是解决受侵害消费者最有效的方法。救济保障制度应该在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中得到规范化的使用和完善,确立以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民事赔偿优先制度、政府先期赔偿制度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为主要途径的食品安全救济保障。

(九)未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保险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风险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经济赔偿能力有限,不利于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就目前来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应的善后工作主要是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如受害人员的抢救、安置、补偿以及征用物资的补偿、污染物的收集、清理、处理等事项,因而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备了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被保险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能力,而且能够起到强化风险管理和预防损害发生的作用。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既能保证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时的补偿,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企业抵御由食品中毒、消费者伤亡赔偿引起的各种突发事故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政府的救助压力,这对于辅助政府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行法律环境下,企业的自发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需求不足,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降低成本,尽量压缩费用,保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责任保险的投保率非常低,从而导致对第三者的赔偿不足。

二、对完善食品安全保障的几点建议

消费者能够无忧无虑地选择多样化的健康食品,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问题。从食品产业的发展现实来看,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机率。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控制保障模式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尤其是针对食品产业链整体进行控制的模式或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食品安全的管理又需要有别于一般的产业链管理,应当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

(一)产业链监管体系要以人为本、科学有效

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中心,采取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完善监管措施,进行有效监管。食品产业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的载体。因此,食品产业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这个监管体系中加以考虑,应当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运行更加科学有效。

(二)注意食品安全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我国食品产业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启动必须快、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信息发布必须快、措施决定必须快、行动采取必须快、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等。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上的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食品安全保障各部门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产业链各利益相关者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产业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产业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产业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食品安全保障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协调管理可使食品产业链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物流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的效率。

猜你喜欢
产业链监管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