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前瞻

2018-12-05 08:3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全球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全面回顾中国经济领域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认真总结经过艰辛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入研究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于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展与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从人民生活不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

40年来,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大胆探索,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确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改革前“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转变到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0年来,市场主体逐步发育,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大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处于优势、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2726.3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超过90%。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稳定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技术创新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适合农村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进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改革实践,这种经营模式很快取得效果,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随后向全国推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党的十四大后,农村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六大后,经济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四税”,并相继推进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和2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其中有19次涉及农村改革议题,审议了26项涉农改革方案。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着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了成功之路。

(三)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领域改革的中心环节。20世纪80年代,实行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企业“放权让利”,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此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公司制,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与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相配套,中央各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政策文件,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落地文件超过800件,共同构成了国企改革设计图和施工图。40年来,国有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极大地激活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四)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逐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传统宏观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发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40年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相继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外汇、价格等重大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建设多元化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推进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建设,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稳定制度。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实施分税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一般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消费,有效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积极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不断扩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权限,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项目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层化、投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实施市场化和投资管理间接化。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产业、区域、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40年来,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有效防范和化解了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五)全面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经过40年改革,中国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类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各类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不断推进。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现市场定价,水、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扎实推进,放宽竞争性环节价格。初步建立土地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产权市场逐步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都有了长足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

(六)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城乡互动发展。21世纪初,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特大城市,及由特大城市引领的城市群,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大后,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同时,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七)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放开外贸经营权,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提高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有效地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交流。党的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投资准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自贸区建设试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衔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发展衔接。加强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合规制度建设。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据统计,1979—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万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7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中国已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2013—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7310.7亿美元,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18090.4亿美元。中国的贸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遍布全球,贸易市场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不仅使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化,而且使全面开放的中国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八)初步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经过40年改革,中国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强化。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整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8%,大病保险覆盖全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九)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元,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为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以上。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2017年为29.3%和32.2%,分别下降28.2%和35.5%。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基本解决。21世纪初,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全面普及。21世纪第一个10年,住房、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用轿车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从2012年的5989万辆增加到2017年1218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从5308万辆增加到11416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多。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娱乐等产业爆发式增长。4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以下七个方面十分宝贵。

(一)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始终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40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以保持党始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树立起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为了最终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0年的改革进程和实践经验证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始终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夕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此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发展变化需要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并推动了各领域改革,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不断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正是因为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取得了4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今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并贯彻到坚持改革开放、解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上来。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改革是我们党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尊重人民在实践中的创造精神,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40年来每一项重大改革决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是党从群众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我们党立足国情,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必须牢牢坚持运用好这一宝贵经验。

(四)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渐进式推进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先试点后推广,进而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以问题为导向,实行渐进式改革方略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充分运用。实践证明,以问题为导向,渐进式改革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既积极又稳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五)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全面协调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项极为复杂、宏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攻坚克难阶段,任务复杂艰巨。不仅需要搞好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加强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还需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和推进方法,讲求协调推进改革,力争最大综合效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强调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谋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重大原则、主要任务、重要举措以及路线图、时间表。坚持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全面协调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扎实向前发展。在新阶段全面改革开放中,应继续坚持和运用好这条宝贵经验。

(六)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需要开放的推动力量,开放需要改革的体制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改革是为了发展,开放也是为了发展,改革开放都是为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哪些地方开放得早,改革同开放结合得好,那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大,发展就快;哪些地方的改革不断深化,制度有所创新,那里的改革开放就搞得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和以后陆续增加的开放城市及地区,不仅走在前面,而且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也先试先行,提供了可复制的丰富经验。40年来,我们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有体制的弊端俞益显露,迫切需要改革,亟待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吸收外商投资增加和企业“走出去”,直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国际化、政企关系调整、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变革,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大步伐。与此同时,外贸、外资、外汇、营商环境等管理体制改革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将为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使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七)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中国成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又一条宝贵经验。坚持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仍是今后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要解决发展面临的难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离开发展,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为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在今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仍然必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今后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两步走”战略任务。这个任务宏伟而艰巨。

全面估量和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是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形势、新挑战,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从全球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思潮不断抬头,贸易摩擦加剧,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从国内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任重道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夺取新胜利的信心,又要高度重视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不仅要继续改革原有经济体制遗留的弊端,而且要着力解决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还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环节和方面。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社会多方参与、公平正义、规范运行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基础上,健全有效激发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机制。

根据初步研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领域深化改革开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和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创建和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抓紧研究制定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完善物权、债权、股权等各类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完善资源和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破除妨碍技术、劳动力、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切实推进政企政资分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着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是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突出体现,社会发展滞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表现在农村。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新的发展动能,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各类农村资源,着力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农村,推进城乡“四化”同步发展,着力城乡绿色融合、协同共进发展。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策协调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构建适应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标体系,协调运用好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统筹,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节奏、力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改革政策的协调配合,服务稳中求进。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五,全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公平效率的财税制度。当前,中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不明确,财政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现有的税制与分配制度拉大了区域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财税体制改革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二是推动形成新时代下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体系。三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四是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

第六,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抓紧解决中国金融结构失衡、金融脱实向虚、金融服务滞后等问题。健全开放普惠现代金融制度体系。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金融组织体系。创新普惠金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扩大金融开放。纵深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严密防控系统性风险。

第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新形势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进一步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一是继续扩大经贸合作朋友圈。二是积极应对好贸易摩擦。三是加快建设高标准营商环境。四是扩大对外开放范围。五是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六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七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新空间,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发展格局。

第八、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在于加强科研为主的体制创新,打通技术创新的供需通道,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

第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着力建设美丽中国。一是加强制度创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二是强化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健全绿色市场体系。三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五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构建生态管理体制。六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