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世界可以很大很大

2018-12-05 02:19猫博士袁坚编辑设计
妈妈宝宝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人儿下雨天讲故事

文/猫博士袁坚 编辑/吴 钰 设计/庞 婕

我妈妈给我们家宝宝带来一套绘本,讲3只小猪因为“不听妈妈的话”,中暑的中暑、着凉的着凉,结果全都进了医院。我大概是本能地反感带有说教色彩的故事,尤其是“要听话”的告诫,后来便将它讲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不用故事去培养“顺民”宝宝

对故事的需要和喜爱几乎是人的天性,但是撇开小人儿的确喜欢听这一点,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给宝宝讲故事呢?

比如我妈妈,习惯性地会选择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下意识地想要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让宝宝“懂得一些道理”,例如教他“要听妈妈的话”,要不然就会遇到各种糟糕的状况:中暑、着凉、要去医院打针吃药——小孩子不都害怕这个吗?旧式的教育便时常以恐惧为出发点,试图用“反面教育”的方式,阻止他们去做那些在教育者看来“不好”的事情。

可是从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却对它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从价值观层面说,我不愿意用“听话”去约束孩子,不想培养“顺民”,更希望小人儿能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同时承担责任。从方法论层面说,我也不赞成“反面教育”的方式,不想让宝宝被无谓的恐惧感束缚住手脚,更希望他能自由自在地去探索世界、追逐梦想,在自我实现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用美好为宝宝的人生打地基

我用了那么多充满正面能量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期望,这也是我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想要带给他的。当我如今回想自己为孩子所挑选的故事,都是人物之间关系特别融洽、人与自然之间也很和谐的图景;有时候我也会以这个标准去裁剪那些情节曲折、复杂的故事,只将其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拿出来给宝宝讲,其余则留到他年龄再长一些之后来说。

有时候也会想,其实现实世界并不是全然美好的,而是曲折、复杂的,要不要把这样的面貌如实呈现在小人儿面前呢?可就好像盖楼房,首先要做的是打地基,你可以说楼房是高高地往上盖的,可是地基却得深深地向下去打啊!2岁多的孩子,还主要处于模仿、重复大人的语言,而自己的思考能力才刚刚起步的阶段,我选择先用那些光明、美好、积极的材料为他打下地基,为他将来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准备下基本的心理和情感资源。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期待世界的方式:世界总体而言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变得更美好。

故事当然要讲得“不正经”

不仅是故事的内容,还包括讲故事的方式,都会传递给小人儿许多信息:一个单纯的故事,呼应着孩子世界的单纯,而一个附加了其他意味的故事,则会打破这种自然纯粹的状态;教育的姿态,哪怕是隐藏在故事背后,也会引发双方位置的高下之别。所以我如果给孩子讲故事,那就是讲故事而已,不附带任何其他的目的;许多时候,我还会设法让故事变成我和小人儿共同参与的事。

讲故事,快乐yes教条no

于是陪他一起看《小猪看医生》的封面,两个人一问一答:

这只小猪叫什么名字?叫淘淘。淘淘的额头上为什么放着一个冰袋(两三岁的孩子,多半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因为他发烧了,烧得脸红红的(小人儿于是也摸摸自己的脸蛋)。为什么发烧了要放冰袋?因为冰袋可以帮助降温(我从冰箱里拿出一块冰,放在他的额头上,让他感受一下)。另外一只小猪叫什么名字?叫咿咿。咿咿为什么要打吊针?因为他嗓子发炎了。“宝宝不要打针!”小人儿叫起来。“好的,我们不打针,吃药就好了。”我保证。

再接着问:小猪们的护士是谁?是兔子。那他们的医生又是谁?是狐狸。如果你去看医生,会希望医生是谁,嗯,是不是大灰狼?还是爸爸!说完,小人儿的眼睛亮了。

我妈妈在旁边也忍不住笑起来。这样讲故事好像“瞎胡闹”,可是瞎胡闹好开心哦!

故事的关键是可能性

故事没有“标准答案”

我先生说,倘若是他,会选择跟孩子讨论:“非得听妈妈的话吗?在什么情况你会听?而什么情况下不听?”我很赞同。正如之前所说,世界是复杂的,而它的丰富也正孕育在这复杂性中。没有哪个问题会有简单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提供自己的回答。所以我也希望能把每个故事都讲成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让各种可能性都得以存在。

只不过,考虑到小人儿的年龄与认知水平,现在就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有可能造成混乱。因为他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希望一切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出现和发生,这样才能有更多安全感。比如已经听过我妈妈讲《小猪看医生》,他就会自问自答:“小猪为什么要看医生?——因为它们不听妈妈的话!”

此时硬要打破他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个故事的结构秩序,显然不是很好的办法。而且事实上,他此时也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不听妈妈的话”,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般地学着去说罢了。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打破既有的结构——要不然在某种意义上,也等于是对小人儿的否定,而是在这个故事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扩展,扩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故事只是一个入口

其实故事是什么?就是一个由我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并非一成不变,即便是已经印刷出来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进行再度创作;即便是对同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也会读出很不相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只要你不断地去提问、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创造,就可以把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

不要让故事就停在那里,停在那个单一的、甚至是有些狭窄的理解上,一个被写出来的故事,所提供的其实是一个入口、一个邀请——邀请大小人儿,进入到故事的世界,然后,可以凭借想象,无需惧怕脱离既定的轨道,尽情地、自由地去寻找并踏入各种不同的路途。

如此在故事的世界里漫游,真的是最低成本、又很高效的认识世界多样化、游历与探险的方式。再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故事是什么?它还可以是我们进入世界之前的准备与练习。当孩子在故事中学习并掌握到不断开拓、寻找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将来他也会很自然地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下雨天不打伞怎么办?

于是又回到小猪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下雨天不打伞,结果淋了雨感冒了。放过“不听妈妈话”这件事不管,我们只探讨“下雨天打伞”的问题。下雨天为什么要打伞?因为如果被雨淋到,容易生病。除了打伞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被雨淋到?比如说可以——不出门,比如说还可以——躲在大树底下,再比如说——如果他有一个大头的话:“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我有大头!”两个人在床上笑得滚作一团。

后记

成年人讲故事时,往往注重它的情节线,它的结局,或它所蕴含着什么教育意义。但小孩子并不这样看,他总会被那些有趣的细节吸引,然后停顿下来,深究一番。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跟随他的节奏,当他提出疑问时,别说:“这是个傻问题!”也别匆匆地打发了他,就赶着把故事往前推进。我们可以停顿下来,和他好好地讨论一番,问问他的想法,再问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小人儿下雨天讲故事
这边国的小人儿武士
听冬神讲故事
漫画: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人儿
如果
和贪玩小人儿有约定
下雨天能干的事
讲故事
下雨天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