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波
电类专业课程是中职学生掌握电类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电类专业课包含有较多电工电子实践操作内容,学生动手的机会多,按理说应该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有效性比较差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忽视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要改变这种状态,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中职教育教学的特点,采用能有效突出学生主体活动,突出学生专业实践,突出师生共同研究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我校15、16级电子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课中进行了两轮的研究性教学实验,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该案例对于其它专业课实施研究性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性教学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和眼光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标准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不断地思考和策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其一是教师的研究。教师分析职业教育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整合专业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教学情境等;其二是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根据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参与专业工作过程,从而形成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双边采取“研究”的学习方式,以岗位工作情境为平台,把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融入一体,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活动。研究性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工作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的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卢梭的“发现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和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都蕴含着研究性教学的思想。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普遍采用研究性学习。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也明确要求开设“研究性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二、研究性教学对中职教学的意义
(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培养研究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而我们的教学往往犯了过分强调“教”的毛病,不自觉地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缺少内动力,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而研究性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去完成,课堂教学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与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授课方式大多是被动接受式,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因此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勤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激发教师教学活力,培养研究型教师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课堂更具開放性,学生研究的内容也更具不可预知性,这类型课堂对学生研究的引领者——教师来说要求更高,也更具挑战性。这必将激发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去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像,因此对激发教师教学活力,培养研究型教师有较大帮助。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效果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我校主持建设的广州市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已在我校15、16级电子班进行了两轮的研究性教学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该案例对于其它电类专业课实施研究性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以该课程为例探讨中职专业课如何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
(一)整合教学内容,呈现研究主题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由四个接近真实产品的项目组成,课程以四个项目为载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第一个项目是制作一个“可调式直流稳压电源”,这个任务比较简单,只用到十多个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教材的内容是围绕着完成这个项目,通过四个任务呈现:任务一,电路设计;任务二,制作电路板;任务三,电路组装;任务四,调试检验。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电路设计、制板、元器件识别检测、安装焊接、调试、维修、仪表使用等知识与技能,这是个入门级的项目任务,旨在让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并学到一些初步的知识技能。接下来的三个项目任务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学习的知识、技能将更深更广,通过四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相关的岗位能力。教材设有“任务导学”“小词典”“学习指引与评价”等栏目,其作用在于引领学生学习,为学生研究提供学习素材。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研究为主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该课程经内容的整合,配套教材开发,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用“五环节”课型,实施研究性教学
“五环节”课型是教师通过创设研究学习的情境,提供研究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难点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研讨交流,最终形成学习成果的课堂结构。“五环节”课型的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研讨交流-成果展示-评价反馈”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是由教师给定情境、明确任务。如项目一:“某电子公司接到订单,要求根据所给电路图纸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1.2—32V连续可调的直流稳压电源。要求电路板的尺寸不超过90mm×70mm,产品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这一环节将学生带入工厂生产的情境中,并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即学习的内容。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为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领与指导,做好教学过程的调控。为保证效果,配套设计有“学习指引与评价”学习材料,以指引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样例如下:
3.研讨交流。这一环节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交流学习。如项目一的任务一中,学生对放置集成电路LM317有困难,不知如何在元件库中查找该元件。针对此问题,则教师需要把握时机,集中组织研讨、交流。针对问题,可先由会做的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经验做法,教师再适当总结、点拨。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可有效突出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4.成果展示。这一环节是要求各小组展示本组所完成的任务,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肯定与激励。如项目一的任务一在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成果展示,要求各小组展示自己完成的电路设计及PCB情况,并简要讲述制作过程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供大家借鉴。这一环节既是展示,也是交流,可以说是对上一“研讨交流”环节的升华。5.评价反馈。这一环节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通过考评,教师可详细掌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掌握任务完成的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控。如果存在问题较多,涉及面广,则需“返工”,通过集中讲解等方式解决。如果存在的问题是个别的,则个别私下处理即可。
(三)教学突显研究,学习成效显著
采取以上“五环节”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在“研究”中完成教学任务。课程通过四个项目引领,以及每个项目的四个任务驱动,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笔者在15、16级两届电子班进行了两轮完整的“五环节”课型研究性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13、14级两届同类的电子班综合对比,其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可喜的变化。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感觉是在“牵”着他们走。而采取研究性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老师的作用由“牵”变为“引”。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学生很好地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2.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传统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要求学生按统一要求去完成任务。而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分层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学习内容也较为开放,不再是以往讲什么,练什么的模式,学习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3.技能水平较前两届有较大进步。经过完整的两轮教学后,实验班15、16级电子班与往届13、14级电子班的课程成绩、绘图员中级证考证的考取率及参加省、市级电子项目技能竞赛的成绩对比,有较大进步。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采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合适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中职学生过多的采用讲授法就不合适,原因是中职学生跟普通高中的学生比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如果采用你讲我听,密集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教学检查也发现老师讲的较多的课堂往往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差。要改变这种低效的课堂,就要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目前职业教育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广泛采用的项目、任务驱动等教学法,这些方法更能突显“研究”的特性,使教学在研究中完成。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一个个任务及项目,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得知识,练就技能。
(二)选用有利于“研究”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选取适合学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教材至关重要。不少中职的教材还是按学科系统化开发的,这种教材教师好讲,但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不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的教材是在工学结合课程理念指导下,按理论、实践一体课程模式开发设计。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电路设计、制板、元器件识别检测、安装焊接、调试、维修、仪表使用等知识与技能。这种教材打破学科系统化思维禁锢,在设计上遵循“以工作需求为目标选取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以实际工作为场景实施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理念,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倡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研究”完成学习项目,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这种教材的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动力,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将极大促进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建议选用项目课程类或任务驱动类等课程的教材。
(三)组建有利于“研究”的学习小组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单打独斗较难完成任务。因此,为保证“研究”的效果,可用分组的方法,将全班分成一些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可通过讨论、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要研究的问题。分组建议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习优生与困难生组合,教学中起到帮带作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组间同学能更好地交流、互动,老师可通过考评等手段设法将一组同学间的“利益”绑到一起,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另外分组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及实训室的器材配备,一般每组3~4人,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為组长,负责协调组中的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研究的情况,每次课后要向老师汇报学习的情况。
(四)开发有利于“研究”的教学资源
必要的教学、课程多媒体资源对化解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配套开发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微课、技能点录像等,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任务二的制板内容时,通过制板的仿真软件,学生可很直观地仿真操作制板整个过程,很容易就知道了操作原理、掌握操作要点。这些资源都放在学生所在工位的电脑上,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可方便调看使用。同时相关的技能点录像还都设计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教材相关技能点处,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可随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地帮助。
(五)创设有利于“研究”的教学情境
研究性教学要有“研究”的氛围,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教学场所就是学校的电子技能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该室配备有完备的实训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墙上有醒目的安全生产相关的标语,有5S管理宣传标语,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整个场室模拟工厂生产车间的环境进行布置。每个实训桌可坐三人,一个生产小组的配置。学生走进实训室就像到了工厂的生产车间一样,上课如上岗。这种环境布置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研究”中完成教学项目打下很好的基础。
(六)做好有利于“研究”的过程监控
研究教学的课堂是比较开放的,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保证教学能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不失控,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评价及调控。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四个项目中每个项目包含有四个任务,每个任务都配套设计有一个“学习指引与评价”。“学习指引与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引,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另外,对实训成果也要及时评价打分,如第一个任务,在电脑上对学生完成的电路图及PCB进行打分;第二个任务,对学生制作完成的PCB进行评价打分;第三个任务,对制作好的电路板进行评价打分;第四个任务,对电路的调试情况进行评价打分。项目实施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每个环节的评价及时掌握每组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并据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控和处理,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可提出更深一点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而对于差一些的同学,则可通过特别指导来使他们渡过难关,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职学校研究性教学行动研究――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201432212)”的研究成果。]
責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