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辉
【技法导航】
叙事性文章,是作者通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来抒发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的文章。此类文章的特征是要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深层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叙事性文章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有事可写,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同学们只有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触,才能够让遇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并进入相对稳定的大脑仓库,以备随时检索,选材入文。比如鲁迅在老家绍兴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段经历深深储存于他的记忆仓库里。岁月流逝,鲁迅“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打开记忆的大门,选取屋后百草园和城中三味书屋入文,寻何首乌,捕雪中鸟,拜孔夫子,问“怪哉”事,娓娓写来,妙趣横生,叫人百读不厌。这一切皆因为作者从自己丰富的生活储备中选取了最能展现童趣的几件事,串成闪光的篇章。
二、突出美点,详写事件的精微处与高潮处。
大小事情,特别是比较曲折、复杂的事,如果不分巨细,平均用力从头写到尾,既烦冗又乏味。聪明的作者总是在一般过程的交代上惜墨如金,而在精微处、高潮处用墨如泼,详写动人心魄的场面,细描见微知著的细节,从而衍生出文章的美点。譬如脍炙人口的《魯提辖拳打镇关西》,作者写了鲁智深听金家父女哭诉、安排金氏父女逃走、上门消遣挑逗郑屠、远遁他乡避难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作者只着力描写故事的高潮部分——三拳打死郑屠。这三拳发生在一瞬,作者竟广为设喻,调动多种感官,洋洋洒洒地写了近千字,将主人公的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主旨豁然而出。
三、确定线索,彩线串起零散的珍珠。
线索是指贯穿叙事性文章情节发展的脉络与方向,把叙述的内容有机连成一个整体,其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全文中的故事情节。具体来说,可以以物、以事为线索,可以以人、以情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以地点为线索,等等。比如柏兴武的《调台》一文,以“调台”为线索,表达了父亲对亲情的渴望,全文思路很清晰。在整篇文章中,围绕着中心事件“调台”,作者叙述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如电视很多重台,父亲要“我”回去帮他调台;父亲不愿意学调台,母亲也不愿意学调台;母亲揭示父亲让“我”调台的真相——希望“我”常回家看看。几件事一线贯通,思路清晰,情感自然流畅。
四、小中见大,尽显事件的内涵底蕴。
所写之事,要表达一定的旨意与情感,而要突出文旨与情感,就要动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事情——哪怕是常见之事、生活小事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底蕴,做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常中出新。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是选取“祖孙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这一件平凡小事,却展现出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画面,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之美。作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人生的大道理,主旨深邃,时代底蕴颇足。
五、尺水兴波,巧设曲折有致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叙事性文章如果做到摇曳多姿、波澜起伏,就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无论是欲扬先抑、设置悬念,还是曲折巧合,都要合情合理,溢满趣味。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端部分,菲利普总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他?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菲利普一家人急切盼望的富翁于勒竟变成了穷水手于勒,这完全出乎菲利普一家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的意料。然而,这种意外却不荒诞,而在情理之中。
【美文引路】
最暖心的事
◎鲍勃·布劳顿
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出租车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那是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朝我连连道谢。
“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太太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兩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品鉴台】
选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引出下文,惜墨如金。接下来,作者采用顺叙方式,详细叙述了“我”在周日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的路上,一路慢行,满足她“想再看看这座城市”的美好愿望,让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阶段的温暖的故事。文中对老太太出门时的动作、神态和在车上的语言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孤寡老人生活的艰难和精神上的孤独。“我”帮助老太太拎包、提示路程远近、关掉计程表、拥抱老人等细节都是点到为止,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人心生暖意。结尾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佳作示例】
我错怪他了
◎刘 恺
公共汽车虽然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但也是反映人情冷暖的一个小窗口。人们在公共汽车上匆匆地相逢,转眼间又匆匆地分别,一切都平平常常。然而,有一件小事却镌刻在我的心底,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那是去年初夏的一天,中午放学后,我随着人群挤进车厢里,在一个男青年旁边靠窗的空位上坐了下来。最后上车的是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她无奈地站在男青年旁边的过道上,紧紧抓着车顶上的吊环,很费力地维持着身体的平衡。我本想站起来让座,可是前几天我在球场上不小心崴了脚,此刻还隐隐作痛,只好视而不见。
车子前进时,身边的男青年伸出双手,说:“大姐,把孩子给我,我帮您抱一会儿!”年轻的妈妈笑了笑,说:“不用了。”男青年只好尴尬地缩回双手。“假!想做好人好事,就把座位让出来啊!”我心里暗想。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男青年再次伸出双手:“大姐,还是让我帮您抱着孩子吧!”年轻的妈妈又笑了笑,没有吱声。“装,继续装。如果真想帮人,怎么不让座呢?”我扭头向窗外望去。
时间在无声地流逝,几分钟后,男青年突然扶着椅背站起身来,说:“来,大姐,您坐我这儿吧!我要下车了。”说罢,他站到了过道上。年轻的妈妈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也在下一站下车,于是也一起起身,站在男青年的身后……
突然,公共汽车一个急刹车,我重心前移,一下子踩在了男青年的右脚上。我忙说:“对不起!”他却没有一点儿反应。“哎,这人真怪!”我有些纳闷,再向窗外看去,发现公共汽车已经到站了。
我随着人群走出车厢,不经意间看到那个男青年。他拖着右腿,直挺挺地向前挪动,还发出“咯吱”的响声。我心里一惊:“怪不得踩了他的脚,他却没反应。原来,他竟然是一个装假肢的残疾人!看来,是我错怪他了。”刹那间,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点评】
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在接下来的叙事中采用设悬念、生误会、欲扬先抑等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先写男青年要帮年轻的妈妈抱孩子,“我”觉得他虚伪,直到“我”和男青年下车后,才发现男青年竟然是一个装假肢的残疾人。情节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叙事中除了正面描写男青年外,还恰当地添加了“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了男青年的美好形象。尤其是描写急刹车时,“我”踩到男青年的脚这个细节,顿掀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发现真相后的心理感受,也使得男青年的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