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现在,和我坐在一起的赵先生开始诉说:最近,一件事让我非常困惑。有人总是喜欢叫人当众尴尬难堪,有时候越有人越来劲儿,您说这种人出于什么心理?
心理咨询,最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也不好就这样的问题给出简单的答案。于是我问道:是最近遇到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吗?
赵先生回答说:是,不是最近,是好久好久了。是这样的,大约四个月前,孩子的大姨心脏做了搭桥手术,出院后就住在我们家,当时觉得我们夫妻俩都退休了,照顾比较方便。病人住在我们这里,所有来看望病人的,当然也就往我们家里跑。这样一来,我们家里这些日子来来往往,里里外外,都是妻子的娘家人。好家伙,娘家人一多,可让妻子得势了,可让妻子威风起来了,说话办事总是想压我一头的阵势,总是让我下不來台,总是让我难堪,让我尴尬,让我忍了好久了。
为了进一步具体化,我问:能说说具体例子吗?比如……
赵先生说:比如,病人的房间,来看望的亲友们谁都随便出入。那天又有人来看望病人,我也随着跟进去了。妻子当即大声说:你也不换鞋,你别进来,你出去!您说,这是在我家里,怎么谁都穿鞋可以随便出入,偏偏我却非要换鞋不可,要不就不能进?这叫什么话?这让人多下不来台?好在人多热闹,当时我忍了没言语。
再如,那天亲友们在客厅里闲聊,其中一位打开刚刚买来的瓜子,让我尝尝味道好不好。我就顺手拿几个瓜子,跟大家一边说话一边嗑。妻子过来看到了,冲我没头没脑的就是一句:我看你大老爷们嗑瓜子,样子咋那别扭!一句话,让我难堪得不知如何是好,也让现场所有人都陷入尴尬。不知谁总算找了一句闲话,让气氛好转了一些。当时我也没说什么,但是,心里很不高兴。
再如今天吧,好几个月过去了,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要回家了,妻子和我商量买几个好菜送别。这原本是挺好的事吧,没想到饭桌上妻子再次发威。饭菜摆好了,妻子让我和男亲友们先喝酒,我自然就劝酒让菜。当我夹起一块鱼肉想让给客人的时候,被妻子看到了,她立刻脸一沉,大声说:这鱼肉你别吃,给大姨留着!她甩下一句话走了,饭桌上可就场面相当尴尬了:我这筷子夹着鱼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悬在了半空,空气都像凝固了。我能想象得到,我和现场所有的人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我感觉自己心里就像有个气球在胀气,越胀越鼓,随时要爆炸了。这时候,妻子和毫不知情的大姨也来吃饭了。大姨对我说:你也吃鱼啊!这一句话,可就把我心里的气球引爆了,这些日子以来憋在肚子里的气可就总爆发了:我怎么吃啊?我怎么吃啊!哪有这样的?哪有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桌挺好的欢送宴,大家都没吃好,最后是不欢而散……
赵先生越说越激动,说到这里连语调都变味了。
我问:当时是怎么结局呢?
我的问话让赵先生平静了一些:饭后,尴尬的气氛慢慢缓解了,大姨下午就按计划搬走了。可是,我的气还没消,晚饭家里剩下我俩了,我连闹带骂:有娘家人了你就威风了,你怎么这样?你不懂人情,你不是人!起初,妻子还解释说,以为两口子,说什么不行。后来妻子不再反驳,一个劲地说:就算我错了,别生气了。然后,就外出散步去了,我知道是躲出去了。
我笑了:闹也闹了,骂也骂了,发作也发作了。人家已经认错,已经躲出去了,事情也就可以画个句号了。
赵先生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下来,有了些许笑容:我知道我脾气不好,发作起来都不好看。所以,从大姨来家里住,我背后专门和妻子说过,你要注点意,里外这么多人,咱别勾起不高兴来。可是,她好像娘家人在,就威风了,就逞能,就要制造尴尬压我一头。您说她怎么这样?她这是什么心理?
我笑了:不管是什么心理,都看不出她是在借娘家人逞威风吧?
赵先生紧追一句:那这些日子她总让人尴尬,究竟出于什么心理?
导致他们夫妻冲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是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不协调,从而导致了人际气泡受到拥挤。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做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
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气泡大小不同。所以,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不同的心理距离,也就需要保持相应的空间距离。两者如果不协调,就容易诱发人际冲突。比如,亲友不管多亲,都不是一家人。就是说,亲友之间总比一家人之间彼此的人际气泡要大。如果像一家人那样相处,人际气泡就会受到拥挤,人就会有心理压力。长期的人际气泡受到拥挤,人的心理压力就会累积起来,让人很不好受,就会出现似乎莫名其妙的人际冲突。
沟通了上面的意思,赵先生越发平静下来:我明白了,就是说本不该让大姨长期在我们这里养病。其实,大姨家里,也有儿子媳妇,也有女儿女婿,当初说好这几家轮流住。可是住上没几天,大姨说就在这里了,哪也不去了。我们两个想反正也退休了,就照顾照顾呗。哪成想,一下子就是几个月,不光照顾病人,还有那么多人来看望,迎来送往,大事小事。嗨,想起来,妻子也够忙,够累,够烦的。
我笑了,讲起了一个故事。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受了冤枉,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说了没几句话,就闹了起来。面对丈夫的大发雷霆,妻子莫名其妙。正好一肚子气的时候,刚好6岁的儿子小建跑回家。“你为什么才回家?!”妻子满腔怒火,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小建刚才还高高兴兴,让妈妈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正不知如何发泄的时候,回头看见了小花猫“喜欢”在院子里正朝自己摇尾巴。小建转身来到院子,一脚踢在“喜欢”的肚子上,踢得“喜欢”跑出去老远,回头朝小建嗷嗷地直叫,那叫声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和极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做“转移作用”。
讲完故事,我说:从这个角度说,妻子作为家庭主妇,也有人际气泡拥挤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压力比做丈夫的还要大。可哪里是宣泄压力的出口呢?谁是自己可以宣泄压力的人呢?只有自己的丈夫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这个人最安全。如果这样解读前面三个事例中妻子的三句话:不换鞋就别进屋;看大老爷们嗑瓜子别扭;不让吃鱼肉要留给大姨,就不难理解,这些话很可能都是话里有话,都有潜台词,都是说给大家听的,但是最后只能说给你听,让你当替罪羊了。
听到这里,赵先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一直以为她是借着娘家人给我下不来台,其实她的压力可能比我还重,只好冲我来了。嗨,这样一想,心里也就好受多了。看来,做好事帮助人,光有热心不行,还要懂点心理学,还要讲究点方式啊。
编辑/张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