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今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试题,继续秉持文体开放之风,有利于展示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文采,与新高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因为题目的话题是考生接触较少、平时不太注意思辨的“浙江精神”,考生缺乏类似的生活素材和思想积淀,所以考题虽具有浙江区域特色,但考生中能思辨写作的并不多,导致作文较难出彩;而那些平时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考生,则优势明显。
在实际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考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偏差。比如有位考生写道:“青年应当胸怀大志,不自甘于沟渠,不自弃于碌碌,而应‘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仰望星空。前有宗悫弱冠立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少年张扬;后有梁宝瑛诫子梁启超云‘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此者皆不甘平庸,胸有大志。面对时代发展的机遇,我们是自认燕雀,还是胸有鸿鹄,岂不明了?”这位考生提到的宗悫是河南南阳人,梁宝瑛、梁启超父子是广东新会人。运用这些非浙江的人物来诠释“浙江精神”,明显暴露其在审题上的缺陷,导致文章得分不高。
也有考生,面对试题材料中多达7次的“浙江”提示,全文却撇开“浙江”,不着“浙江”一字,只关注“新起点”“务实”等词语,貌似逃离了套话作文,实则自说自话,没有结合实际对“浙江精神”进行思辨,没有进一步对“浙江精神”进行集聚和延伸升华。
因此在备考高考作文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紧扣材料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词立意构思,平时在掌握大众化的文学素材的基础上,要多关注时评阅读,积淀区域文化素材,提炼出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辨风格。
比如今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试题,考生可以在论述“什么是浙江精神”“为什么会有浙江精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人,该如何认识传统的浙江精神?浙江传奇和新时代的学生有什么关系?浙江精神在造就浙江传奇中可以起什么作用?我们将如何投身于浙江精神的建设中?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把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浙江精神”具体化,由“我”的视角去观照“浙江精神”,从而使作文具有个体思辨色彩。当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如何避免空泛议论,对考生是一个明显的挑战。
今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題,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任务,突出“浙江精神”,强调区域文化。这也提醒大家,在备考高考作文时不能把眼光总投向那些“宏大背景下”时效性很强的热点,而需要把眼光静静地投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一切作文材料都离不开生活。现在高考也一直强调“个性化写作”,即有自我的体验与思考,所以在备考时,大家要顺应自我的思考,最好能形成具有个性的思辨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