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雨之三味

2018-12-04 12:25邹修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牛肝菌杨梅汪曾祺

邹修香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描写风俗人情的优美散文。谈到散文创作,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都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这种俗世生活的美蕴含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需要读者带着平静的心,以淡泊的态度去品味,去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着从三方面对《昆明的雨》解读的策略进行探析。

一、指导朗读,品平淡隽永、文白生韵的词句之味

汪曾祺说:“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语言很怪,拆下来每一句都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究竟有怎样的味道呢?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通过朗读一探究竟。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其实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而是写了很多昆明雨季的景、物、事。文章写的东西很多,读起来平白如话,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细细品味,会发现这篇文章语言还有别样的韵味。

第七段写:“乍一看,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入口便会使你张口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一段文字是描写干巴菌的,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处理之前干巴菌的外形不起眼,“这种东西也能吃?!”表现出作者深深的疑惑与惊讶,半信半疑的态度,是设问;后面吃过之后,“这东西这么好吃?!”表现出作者的惊叹和赞美。这种前后态度、感情的巨大差异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来体会。在朗读中,学生想象出牛粪般的外形和颜色,还有被踩破的马蜂窝的形态,读起来忍俊不禁,觉得文章语言“粗俗”却不失真,形象地写出了干巴菌的样子。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生活化、接地气,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

除了这种前后情感差异的句子,长短句也能够体现出文章的韵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直观地感受语言运用的技巧,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独特情感。比如描写牛肝菌的一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作者描写牛肝菌,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修饰它,而是从味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来写它的特点,只用了四个字“滑、嫩、鲜、香”就将牛肝菌的特点概括全了。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一字一顿地读出作者那种喜爱与怡然自得,读出一种生活化的韵味,仿佛就已经看到作者坐在西南联大的食堂里,美美地享受着牛肝菌的滋味。

此外,文章语言文白生韵,可带着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如文中描写鸡油菌时用了短句“滴溜儿圆”,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借此想象鸡油菌的外形,充分感受语言的口语化,活泼、俏皮,极具人情味。而在描写菌中之王鸡枞时用了“无可方比”一词,这个人们平时在生活中基本不用的文言词语,作者拿来形容鸡枞的味道鲜美,形成了平淡隽永、文白生韵的词句之味。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语言背后作者的巧妙用心。

二、替换比较,感受独特的情境之味

谈到散文创作,汪曾祺先生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散文创作存在“过度抒情,不知节制”的毛病,但这并不是要散文不抒情。《昆明的雨》将隽永的词句汇聚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情境之味,这种情境之味让作者四十年后仍然难以忘怀。怎样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种情境之味呢?品味精准的语言表达,体悟作者的所思所感是赏析散文的要领,尤其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文章,更要通过体味语言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文本中重要的句子,通过替换比较的方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淡语言之中蕴含的情境之味。笔者就抓住了文中一个关键句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我把这句话换成了“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的一角,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学生通过比较揣摩,体会到“一顶”让人感觉秀气;“扳尖”感受到鞋子外形小巧,体现出苗族女孩轻松、秀气,更突出了杨梅的好吃;“阶石的一角”是门口边上,可想象出面带害羞的表情;“不时”表明有人进来时才吆喝,不是不停地吆喝;破折号显出少女的娇滴,还起到拉长声音的作用。通过比较揣摩,学生明白了作者喜欢吃杨梅,一方面是杨梅好吃,另一方面是因为苗族女孩子的可爱、清秀,吃的是特有的风俗气息。可见比较揣摩有助于探究语言的精妙,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如第九段写:“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笔者在教授本文时,试着改为省略号:“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进行思考:真的是舍不得房客们乱摘花吗?那又为什么送花给各家呢?不是矛盾了吗?原来房东和养女是搭了梯子上去摘的花,一方面怕房客们自己摘不安全,另一方面可能怕折断花枝,才有了后文“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动荡的年代,在西南边陲的一座古城里,背井离乡的作者还能够从这对母女身上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民风的淳朴,是多么令人感动!这里不管是缅桂花,还是房东和养女,都让作者陶醉其中,都是一种独特的意境。

三、拓展延伸,体会独具的境外之味

汪曾祺的文章平白如话,背后却蕴含着复杂深厚的情感,香港作家梁文道评价说:“他(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好。”这种功力来自汪曾祺豁达淡泊的处世态度,也使得汪曾祺的作品具有一种苦心经营的“随意”。

作者复杂的情感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领会到呢?可以指导学生聯系第十段“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这一句。这里终于提到了乡愁,教师结合写作背景介绍: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入乡随俗,客居他乡。汪曾祺先生以独特的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采(以上为投影文字)。让学生思考:作者当时的处境与李商隐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觅,含英咀华,最终体会到作者有家不能回,乡愁里还有一种不得归的意味,隐隐的家国情怀凝结在点点滴滴的雨中。

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蓬勃旺盛的仙人掌、五花八门的菌子、黑红甜美的杨梅、香气馥郁的桂花,无一不笼罩在温柔的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雨季的甜美使人沉醉,酌酒一杯,互话相思。正如文章开头所写“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就是一段,七个字说了许多话,悠悠不尽的余韵让人回味无穷。此刻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他们就能体会出其中所蕴含的眷恋和感动。

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过:“略读《昆明的雨》这样的文章,便有莫名的感动;读到深处,悟出点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处理,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以及清浅文字中蕴有别样的深情韵味,就会更觉神清气爽。”教授《昆明的雨》,应带着学生品昆明的雨之三味,悟作者苦心经营的随意,解读出文本的独特性,解读出“这一篇”的味道,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品味、揣摩、拓展中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牛肝菌杨梅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清欢杨梅酸
咸菜慈姑汤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杨梅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腊月杨梅红
杨梅
牛肝菌的功效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