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芃芃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鉴赏的核心是体味和分享。”现当代散文的文学鉴赏,与小说、诗歌、剧本等纯文学的文学鉴赏有实质性的差异,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散文大多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散文难读,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和经验。而散文阅读,就是要读出这份独特的感受。散文的鉴赏,不仅要体味其精准的语言,还要品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细腻的人生感悟。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说,“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赏教学实践。
一、品味语言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阅读文学作品,要透过字面了解到文本的深层含义,如果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不能发掘字的背后的广阔深层的意蕴,那么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的美。所以,现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刻含义。在理解字词义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它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它的深层含义,这就要联系到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全篇去把握。例如鲁迅的《雪》中写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里的“冰冷”“坚硬”和“灿烂”分别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雪花“冷”“硬”“白”的特点,写出了雪花具有的倔强、不畏严寒、不屈服的高贵品质。文中还写到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在这里,“隐约”写出了虽然春天还没有到来,但是已经闻到了春的气息;“极健壮”说明一种生命的活力,用“处子”比喻青春的美丽。这样的描写,写出了江南的雪里有着春天的气息,要联系上下文、全篇才能分析到位。
第二,关注反常态的表述。例如《藤野先生》写鲁迅来到日本东京时看到这样的情景:“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的原意是漂亮,这里则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像这样的“反常”语言需要细读、品味,才能挖掘其中的情味。
第三,反复出现的语句。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猜测家人送我进书塾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反复运用“也许”,表现了鲁迅不愿意离开百草园,为下文写三味书屋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做铺垫。
还有看似矛盾之处,词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叙述视角等,都是学生探求文本语言深义的切入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掘,有时还要对“言外之意”加以体会理解。
二、体悟情感的策略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教学最难的就是要读出作者独特的经验。”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与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散文的阅读鉴赏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过程,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审美情感世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以丰富的情感进入文本,通过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去体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师在课堂中带学生阅读时,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引导学生领悟、探索和发现。这是散文鉴赏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
例如朱自清的《绿》,他在写梅雨潭的“绿”的时候,难以抑制心中强烈的喜悦之情,感叹道“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尤其是他在结尾的时候直接抒情:“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连用了九个“你”,感情强烈而真挚。同时还用了“拍”“抚”“掬”“吻”等动词,充分表达出热烈而奔放的爱恋之情。还有的散文感情含蓄,例如郭沫若的《白鹭》中有这样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作者通过 “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白鹭“嗜好”的独特,还把拟人化的词语“望哨”用在白鹭身上。这样富有人性美的白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留白,使得散文的情感更富有含蓄美。这样的文章学生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从字里行间去体悟。
三、感受意境的策略
何谓意境?“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散文如诗歌一般,有诗意美、情境美,读来回味无穷,所以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散文中的意境,一般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物象与情感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受散文的意境,取得散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对散文意境美的鉴赏,要走入文本意境中,去体验去感受,要抓住“物我一体”的精神,通过思维活动和想象力,将作者精心描绘的动人场景展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写江南冬天乡村下小雨的情境,他觉得这是一种“悠闲”的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这是一幅“寒春烟雨图”,郁达夫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拿的是一支画笔:先勾勒出“三五人家”“长桥”“远山”“小树林”;再涂色,像用毛筆尖蘸墨汁点上灰灰的颜色;然后再添上江南最有特色的乌篷船,添上喧哗的酒客,加上一味红黄,通感、味觉、嗅觉,红、黄都是温暖的色彩,给人温馨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像闻到了酒香饭香,看到这种颜色更加的温馨,有种到家的感觉。这样的境界使人的胸襟洒脱起来,宠辱偕忘。在水墨色的背景下,洒点如同白色粉末的小雨,别有情趣。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写,先写村庄、长桥、远阜,再把镜头拉近写了树枝,最后着重写人们的活动,还有门前的小船。由远及近,由朦胧到清晰,在白色细雨的衬托下,表现了一种美丽的意境,虚实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这种意境应是品读和欣赏的重点。
四、分析手法的策略
对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不仅要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还要去探寻实现美的途径。就是说要知道创造美的方法和技能,在学生知识体系中形成文学鉴赏的知识理论系统,这样能够提高他们散文鉴赏的能力。首先,学生要能够区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夸张、对偶等。常用的表达技巧有烘托、对比、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理于事、托物言志、细节、渲染、铺垫、多角度、感官、留白等。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些技巧是如何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呢?以我教过的一节《洞庭芦苇》鉴赏课为例,《洞庭芦苇》中的关键语句有:“风吹芦花的微响,脚踩苇叶的声音,尤其是不知何处断续传来的鸟鸣,都加深了芦苇荡中的寂静。”我的解析是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有声的寂静,“风吹芦花的微响”“脚踩苇叶的声音”“鸟鸣”更加衬托了芦苇荡的寂静,这正是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让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变得宁静而空灵。对待其他文章,分析方法也不外如是。
总之,散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散文的特点,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和经验,努力让学生置身于散文之中,感受散文之美,提高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