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友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石,阅读又是前提、基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又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目前,很多语文老师只重视课内阅读,忽视了课外阅读,那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课内阅读量毕竟有限,无法真正满足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在“课外阅读”前面还要加上“有效”两个字,因为很多同仁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做做样子,流于形式,完全没有落到实处。更有甚者,还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教条,借口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公开反对学生“看闲书”“看杂书”,真是可笑之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和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
在此,我结合三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一、听名著讲座,调动与唤醒阅读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看名著,但是喜欢听老师讲名著。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布置学生读名著,首先自己必须读名著,最基本的要求是读熟、读通,最好做到烂熟于心。曾几何时,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开讲《品三国》,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使得很多观众朋友变成了三国爱好者,易教授也因此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网红”。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以我的经验,名著讲座的效果较好,讲座最好有别于一般的“名著导读”,学学易中天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在学生阅读名著文本之前,给他们上一节新颖别致的“诱导课”,把学生的胃口充分地调动起来。比如在学生阅读《西游记》之前,我们做了《〈西游记〉背后的故事》讲座;在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之前,我给学生做了《读三国,学做人》讲座;在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给学生做了《文学大师鲁迅的童年生活》讲座……通过讲座,教师能以最短的时间,把名著的内涵和精髓迅速地植入学生的大脑,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为课外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读名著文本,发展与提升阅读思维
阅读,阅读,最根本的还是“读”。对于《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部头名著,我们利用寒暑假,布置学生集中打“歼灭战”;对于《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和《格列佛游记》等篇幅较小、可以分散阅读的,我们实行“睡前静读”的办法,每天下晚自习后,学生洗漱完毕,在床上,或躺或坐,开始半个小时的阅读。为了保证效果,语文老师每天都要布置好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圈点,定期抽查,并把阅读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为了强化阅读效果,我们每学年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读书节”活动。其间举行“名著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名著讲座、书签制作比赛、名著读后感演讲比赛、名著电影观赏等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三、说名著感受,锻炼和提升表达能力
对于一本名著,仅仅阅读一两遍,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很多名著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通过阅读掌握其内涵和精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在会上讲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写作艺术,获得人生启迪。通过读书分享会,学生不仅能进一步熟悉名著的内容,牢记名著的主人公,特别是对其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还能锻炼和提升語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四、观名著电影,构建与丰盈心灵世界
我曾经问过学生,名著阅读活动中,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很多同学都告诉我,他们最喜欢观看名著电影和相关的视频资料。为了让学生能看到质量上乘的视频,我从网上下载了《格列佛游记》《简·爱》《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城南旧事》《草房子》《汤姆叔叔的小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水浒传》和《长征》等名著电影,及《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韩田鹿《大话西游》、方北辰《三国名将》、赵玉平《水浒智慧》等精品视频资料,建立了一个内容较丰富的“名著电影资料库”。而且,每年的读书节期间,学校会专门抽出一个晚上,让全校师生共同观赏一部名著电影,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观后感。平时学生周末放假回家,可以布置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作业——观看一部名著电影。我们还把观看一部名著电影作为对学生的集体奖励手段,既可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又能起到增长知识、怡悦心灵的双重效果。当然,最实际的收获是大大巩固了名著阅读的成效,学生通过观看古今中外名著电影,理解和传承了多元文化,构建与丰盈自己的心灵世界。
五、演名著故事,发展与提升综合素养
听讲座、读原著、说感受、观视频,这些方式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据我个人经验,课外阅读最有效的途径是“演名著”。因为,要表演名著,必须先对名著的内容非常熟悉,其次要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加深理解,有时甚至要对名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融合时尚元素,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写出利于表演的剧本。如阅读《水浒传》时,尤其是对重点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时,我们多采用“演名著”手段。如分析武松的人物形象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表演了“武松打虎”“大闹飞云浦”“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情节,再根据表演来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得出武松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恩仇必报的性格特点。分析鲁智深的人物形象时也是如此,表演了“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生擒方腊”等情节,再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就容易得多了。通过表演前的精心准备和表演过程中的形象化演绎,学生对名著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就能熟记于心。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真正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
余秋雨教授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经典。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
有人说,现代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有哪些人读书和读些什么书。而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全民努力,从小培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坚持不懈、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阅读真正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