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事业面临着与之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我们要正视图书馆与社会不相协调的矛盾,也要勇于承受种种挑战,寻求图书馆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机制,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广义的社会环境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狭义的社会环境指同社会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侧重于特定社会中的人口规模、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消费习惯等社会因素。实践证明,社会环境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非刚性需求行业。非刚性需求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致力于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并非与衣、食、住、行等人们的刚性需求相关。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之间,人们对非刚性需求弹性较大、差别很大。非刚性需求行业以文化产业及其相关领域最为典型,图书馆行业亦包含在内[2]。高校图书馆属于高校内部组织机构之一,存在于其特定机构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与监管环境的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将图书馆员区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首次给图书馆员以明确定位。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一般是指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图书馆员;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指为执行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3]。社会环境解析是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旨在探究社会环境新变化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影响。
依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13所,其中本科院校1 243所,校均规模14 639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4.30万人,本科学校生师比17.42∶1。“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各馆自报的数据表明[5],2016年共有87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馆员数据。在编馆员总人数为33 246人,其中博士学位馆员834人(占2.5%),硕士学位馆员8 687人(占26.1%),本科学历馆员16 101人(占48.4%)。在编馆员馆均约为38.1人。各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馆员人数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这说明图书馆馆员的学历结构正在提升,硕士研究生学历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主要群体。本科学历馆员仍是高校图书馆的主力,但其所占比例正在减小,相对于硕士馆员的数量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7年在编职工210人,29岁以下42人(20%),30~39岁77人(36.7%),50岁以上41人(19.5%);博士10人(4.8%),硕士105人(50%);正高5人,副高28人,高级职称占15.7%。该馆2015年在编职工212人,博士8人(3.8%),硕士82人(38.7%)。短短3年,硕士以上学历馆员,从42.5%提升到54.8%,已做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的“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5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笔者了解到,好些高校馆编制紧缩,“在编职工”平均年龄接近50岁的比例不小。部分地方高校馆,进人门槛“高悬”为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多年未进新馆员。江苏省某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2011年在编人员87人,5人无专业(高中、初中或中技),其余82人分属48个专业,其中图书馆学13人(占15%),另有档案管理1人、档案学1人、科技情报与档案1人。2018年5月,该馆在编人员61人,且平均年龄为48岁。还存在不少高校馆,情况与该馆相似。
2012-2016年5年中,依据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对美国所有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年度调查,21%的高校图书馆增加了人员,约有61%的高校图书馆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安排或交叉培训,目的是更好地支持新技术、新服务,为新设立的图书馆部门或职位提供支持[6]。
王子舟先生认为“图书馆员正在越来越受到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上级行政人员(官僚体系)的控制,职业自主权正在逐步削弱;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模糊,长期没有产生深奥的知识;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正在占据或顶替大量原有的图书馆员岗位。”,尽管图书馆这一行,存在一系列职业特征,但图书馆员的职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7]。在今天,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发展中依然存在上述现象。
馆员核心能力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馆员参加培训的外部动机要远大于内部动机,其主观能动性不足[8]。图书馆正经受种种冲击,面临“转型与超越”问题。图书馆员该干啥?能干啥?如何干?馆领导困惑,馆员迷惑,其他利益相关者不知所措。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业务培训,似乎并不熟悉。有的图书馆,多年没有业务学习。但同时也有部分图书馆,在“如饥似渴”地探寻业务培训信息,想方设法借助业务培训,期待迅速提升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从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图书馆学系统培训等诸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文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已取得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可以较好地了解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概况。
《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9],以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文献为基础对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述评。总结了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特点并得出了系列启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调查研究》[10],调查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认识与需求现状,并从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对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认识与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建议:理解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的界定,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高校图书馆招聘视角》[11],美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可以归纳为4大类:学历、经验、知识与技能、能力,调查的183个职位均要求至少具备4类能力中的3类;美国高校图书馆重视专业馆员的图情专业教育,图书馆从业经验是招聘专业馆员的重要条件。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提出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制定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重视专业馆员的图情专业继续教育、专业馆员积极提升职业能力等建议。《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变迁研究——机构设置视角》[12],图书馆新业态环境要求图书馆员职业能力随之改变,以应对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该文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置于历史视野中,从百年高校图书馆发展史(1896年至今)视角进行考察,着眼点聚焦于社会环境、机构设置、职业能力等方面,探索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定位的历史必然性、继承性、发展性。《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13],以我国12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上公布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为数据信息源,基于岗位设置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构建出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3个大类的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社会环境解析的理想图景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通过历时性纵向维度梳理,从历史视野来确定当前和未来社会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以及可变部分,核心部分是以不变应万变,可变部分是以变应变。这将是非常宏大的研究,而本文着眼于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共时性角度横向维度梳理,希望这样的探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社会环境是本身是纷繁复杂的,关系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为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宏观层面描绘社会环境解析示意图(见图1)。该图中将社会环境“拆解”为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信息环境、经济环境等6大主流环境。图中各类环境的位置代表着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政治坏境位于最上方,文化环境、教育环境次之、科技环境、信息环境再次之,经济环境在最下方。经济环境为基础,政治环境为灵魂,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信息环境为躯体。
图1 社会环境解析示意图
环境扫描是获取和利用外部环境中有关的事件信息、趋势信息和关系信息的行为,目的是协助机构的高级管理层制定其未来行动的计划。针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聚焦社会环境中的6大主流环境进行粗略的环境扫描。采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较为微观的层面考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审时度势,有所作为。社会环境及其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能力的影响见表1。
表1 社会环境及其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影响
表1(续)
表1(续)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脚步:教师将来自全球;学生将来自世界,就业面向世界;出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图书馆需要有原创独有的资源(包括研究资源和课程资源支撑体系),提供一流的资源、一流的服务。“双一流”用户需求会有新变化,将更广泛、专深、个性、多元;需要书、刊等印刷型资源,也需要数据、数字课程、虚拟实验、现实模拟、微型世界、智能分析工具等,还需要文献服务、数据服务、知识服务、课程服务、技术服务等。高校图书馆的功能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并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与时俱进。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是图书馆人以独特的智能思维和方法服务于人类知识活动,以实现人类智能提高为目的的能力,基础在信息加工,核心在知识服务,效应在智能开发[26]。参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时间节点[27],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未来趋向划分为:近期发展趋势(2018-2020年);中期发展趋势(2021-2030年);远期发展趋势(2031-2050年)。
①近期发展趋势(2018-2020年)。以“信息”为中心,在信息获取与传播领域的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存贮、信息整序方面积极作为。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从过去的信息匮乏走到当今的信息泛滥,如何更好地完成图书馆的使命,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表现为对信息状态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效用判断能力。
②中期发展趋势(2021-2030年)。以“知识”为重心,在知识范围的知识组织、知识交流、知识关联、知识发现、知识互动方面有所作为。知识是指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系统化的信息,是信息的结晶。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序化能力,知识融合能力。
③远期发展趋势(2031-2050年)。以“智能”为核心,在智能生成过程中的学术情报、智慧图书馆、多类型空间组织、知识信息资本经营方面大显身手。智能是指创新、调控、运作和应用知识与信息的智慧与能力。专业馆员应具备4种能力[28]:认知与应对能力(基础)、服务与行动能力(实战)、协作与沟通能力(纽带)、自我发展能力(延伸)。
图书馆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其业态不仅受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用户需求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同时,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图书馆也要在原有服务形态的基础上推出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新业态在影响图书馆的同时,图书馆也需要主动迎接新业态的挑战,在业态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的进程中,成为催生新业态的助力器[29]。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型图书馆建设的首要任务[30]。只有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图书馆员变身为知识资源建设的发现者与组织者,变身为隐性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知识资源内容的评价者和知识资源价值增值的驱动者,图书馆才能真正实现业务转型,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图书馆职业能力通过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教育体系不断深入和扎根于图书馆馆员之中,形成独特的职业能力体系。面对转型与变革的社会大潮,我们需要传承与开新并举,循序渐进。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扔掉。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认真分析现状,找准定位,立足现在,着眼长远,抓住新兴图书馆业态变革的发展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更好地谋划事业发展,为整个图书馆行业未来的跨越发展,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