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千载空悠悠
—— 寻觅建文帝遁迹贵州的行踪

2018-12-04 07:56青田耕者
藏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燕王建文帝面壁

图 文/青田耕者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在“靖难”之后的去向

1402年6月,明初的建文帝在他四叔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军事政变中,去向不明。《明史·惠帝纪》记载是:“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言下之意是建文帝已被大火焚烧而死。或者是逃出。所以,不少学者对《明史》的这种说法颇存异议,既然前面说建文帝已“不知所终”,后面又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最后说出逃。明显前后说法矛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其明代编年史《国榷》中论及建文帝:“金哀宗不幸时曰:‘昔败国亡家,多骄奢不道,朕不由此,而亦败亡,为可恨耳’,建文帝真类之矣。然逊国之后,严网四张,人人在刀俎之上,而白龙鱼服,终脱于豫且之械。则天之报仁人,亦不爽也。”点出建文帝微服脱身有天助一事。同时代的学者张岱在《石匮书》一书里彻底否定建文帝“被焚说”。在书中,他认为史彬仲所著的《致身录》可信度很高,他写道:《致身录》曰:大内火起,帝从鬼门遁去,时六月十三日未时也。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亡去。......”《致身录》的大部分篇幅记载了建文君臣二十二人亡命天涯,先入四川,再入云南、贵州、广西的行踪。《致身录》甚至还记载朱元璋在临终时为他孙子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帝)事先准备的“锦囊妙计”红箱子一个,嘱咐在万分危急时刻才能打开。结果在朱棣攻进都城时,群臣急忙砸开红箱子,内有:度牒三张、白金十锭、袈裟、帽鞋、剃刀一应具备。意在为僧可以自保。

◎平坝高峰山万华禅院

关于建文帝在“靖难”后的去向大致有三说,一是被宫中大火所焚;二是出逃西南边陲为僧;三是乘船逃亡海外。“被焚说”从史料上看,应是朱棣最应看到的事实,但连他自己也并不敢确认,否则,他就不会派礼部尚书胡濙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以寻访神仙为名,实际上是到全国各地去寻觅建文帝的踪迹了。同时,也不会因听说建文帝蹈海而去,派郑和数下西洋,实际上也负有寻找建文帝的使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某一天,朱棣(永乐帝)在深夜听取了胡濙的汇报,终于释怀。据一些史学家分析,胡濙见到了尚在人间的建文帝,建文帝并托他转告永乐帝,自己已遁入空门,无意世间的一切纷争。至此,永乐帝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方才落地。不过一年以后,永乐帝也驾崩了。

建文帝在贵州的遗迹

高峰山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所记,建文帝逃出宫中,先在江南隐匿一段时间,待朱棣登基称帝缉拿逃亡人员之后,即先入云南,再由云南入贵州,根据路线顺序,应先到今平坝高峰山。《高峰山诗词楹联》(释觉锐主编)选入周渔璜“西来面壁”楹联一对,上联:九年烹炼功修不减西来真面目。下联:片刻徘徊迤逦屹然东峙护塔铭。此联刻于山巅建文帝坐禅处,传为周渔璜笔迹。壁上摩崖石刻楷书“西来面壁”四字传为建文帝手书,今壁上字迹依稀可辨。书中还收录开山鼻祖了尘法师《临江仙》一首:帝子西来因避祸,遁山谩信逃禅。浮生误被利名牵。未能空五蕴,遗恨满西南。为安心□师面壁,尘劳不忍遥观。回思往事胆心寒。一丝情尚在,无处不波澜。又引清末里人陈凤仪《登高峰怀古》:“金川门启帝阁空,天下云游寄梵丛。迹困缁流防病虎,山藏古寺卧潜龙。不堪回首六宫火,最是伤心十族忠。怪得文皇无觅处,托词犹说记三丰。”晚清贵阳诗人刘蕴良《壶隐斋联语类编》题高峰山面壁岩联句:(为建文帝面壁处,上题“西来面壁”四字,并有“漂泊西南四十秋”之句)四十年坐守玄关,俨然我佛西来,精能石贯;七千里迎归紫禁,其奈大师北去,踪竟烟迷。

白云山

白云山,今属贵州长顺县白云山镇境内。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底,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进入贵州,他由独山、都匀、麻哈(今麻江县)、平越(今福泉市)、龙里一路朝西北方向进入贵阳。四月十五日,抵达广顺(今长顺县广顺镇)所属白云山。《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拥’,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半里,转而西,半里,又折北,皆密树深丛,石级逶逦。有巨杉二株,夹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双金鲤出没云。”在日记中,徐霞客还记载了可由外面输米进洞的“流米洞”,洞中的石龛、石榻、供建文帝遗像的潜龙阁、南京井、白云庵等遗迹。在白云山他还亲眼所见两奇,一奇是山顶南京井中的巨鱼,穴小鱼大,见人则潜入水中,波纹久久不能平静;二奇是山顶中空蓄水,停而不流。

徐霞客生活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距建文帝遁迹贵州不过百余年,所见所闻所记,应是真实不虚也。

◎平坝高峰山“西来面壁”岩

贵州清代嘉庆进士但明伦所撰的《广顺州志》辑录了康熙年间贵州举人周钟瑄的《白云山序》,提出了白云山较之全国其他也有建文帝行踪的地方有更高知名度的原因,在于建庙于山,祭祀建文帝的肖像和遗址,乃至衣钵相传,香火不绝。“以明建文帝遁迹之所事,创闻耳目新,故传也。考帝出亡时,足迹遍天下,然他省咸泯灭无闻,而兹山独以帝显,帝亦因山以著者,以金筑安抚司金镛建庙于山,肖像以祀……”

《广顺州志》还辑录了四首建文帝作于遁迹西南的四首诗,兹录其中一首: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嫩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刘蕴良《壶隐斋联语类编》白云山楹联:(原名螺拥山,建文帝遁迹于此,手植双柏犹存)采芝径访山灵,依依十里烟霞,喜螺拥犹存真面;依柏如思帝子,渺渺千秋风雨,慨龙潜难问遗踪。

清张廷玉最后定稿的《明史》对建文帝有较高的评价,赞他仁厚勤政,好学儒雅,轻税赋,惠民众。

◎长顺县白云山白云寺

建文帝被夺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祖父朱元璋留下的诸位藩王拥兵拥权过重的积弊,也有建文帝身边幕僚重理论、轻实践、低估诸藩王的实力的因素,尤其是对燕王朱棣潜在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在政权尚未巩固的前提下,过早过猛展开削蕃行动,造成诸藩王反弹强烈。最终导致燕王朱棣举兵“靖难”推翻建文王朝。

建文帝流落西南,遁隐贵州,行踪神秘,但是还是被善良的黔人所察觉。他们没有举报、冷落这位落难的帝王。相反,为他辟路凿井,送米送衣。正是淳朴敦厚的黔人,给流亡中的建文帝带来些许安慰,才能让他在西南隐迹几十秋,相比在南京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孺,建文帝又可称为是不幸之有幸了。

◎白云寺潜龙阁

◎白云寺跪勺泉

◎白云寺天子硐(即流米洞)

猜你喜欢
燕王建文帝面壁
古人面壁为哪般?
朱棣“魂牵”建文帝
达摩面壁洞
悟 禅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面壁”!
被逼上兵变之路的燕王
棘刺雕猴
中国寓言故事:燕王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