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鳞纹初探

2018-12-04 07:20
文物春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甲类乙类鳞片

李 楠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鳞纹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鳞片和羽毛为脚本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的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重要纹饰[1],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兴盛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战国晚期消亡。但目前关于青铜器鳞纹的分析仅零散见于一些通论性著作及个别学位论文[2—4],尚未见系统研究,故本文拟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助力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

一、鳞纹的表现形式分析

根据方向的不同,鳞纹一般分为垂鳞纹和横鳞纹两类,其中横鳞纹又多被称为重环纹。对于重环纹的认识,学界有两种看法,如容庚[5]、杜廼松[6]、马承源[7]、朱凤瀚[8]等学者认为重环纹和鳞纹是两种纹饰并分别加以论述,而彭裕商[9]、毕经纬[10]等认为重环纹就是鳞纹。笔者遍览重环纹图像资料发现,无论重环纹抽象化程度有多高,母体均未脱离鳞片的形态,故而本文亦将其视为鳞纹的一种。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垂鳞纹称为甲类,横鳞纹称作乙类。

(一)甲类 垂鳞纹,多呈重叠状排列或采用二方连续法排列,一般施于器物的腹部、口沿下或圈足等部位。按照分布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如片状鱼鳞重叠分布,抽象化程度不高。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鳞片风格较为写实,分布较为细密。器物时代主要集中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个别稍晚至战国中晚期。典型器物如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的凤柱斝[11]58、花园村西周墓出土的凤盖盉[12]104,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双羊尊[11]129,湖南湘潭船形山出土的豕尊[11]132,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鸮卣[13]137,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出土的鸟尊[14](图一,1),等等。

Ab型 鳞片中空或内有填充纹饰,排列较疏朗,器物时代主要在西周早中期,个别稍晚。如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凤纹壶[12]130,陕西宝鸡西高泉村出土的周生豆[12]71、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鳞纹觚[12]93(图一,2),湖北随县出土的垂鳞纹卣[15]等。

B型 采用二方连续法并列分布。由大小相同的鳞片横置作带状,饰于器物的腹部、口沿、圈足等部位。根据组成鳞片的外环有无凸尖又可以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鳞片外环有明显凸尖,多饰于器物圈足,器物时代为西周晚期。按鳞片内环的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 内环无变形。如陕西扶风云塘村出土的伯公父簠[16]2159(图一,3),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颂簋[17]等。

Ⅱ式 内环发生变形。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5]133(图一,4),湖北枣阳县出土的垂鳞纹簋[18],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53出土的方彝[19]等。

Bb型 鳞片最外环无凸尖。按照内环的变形可分为两式。

Ⅰ式 鳞角平缓没有凸尖,构成鳞片的内环没有发生变形,多饰于器物的腹部或圈足部位。如陕西扶风齐家村窖藏出土的四鸭方鼎[16]2045(图一,5)、韩城梁带村M19出土的铜鼎[20](图一,6),河南三门峡上村岭M2001出土的5件铜簋[21],甘肃礼县出土的秦公簋[22],山东滕县出土的鲁伯愈父盘[23]59,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93出土的铜尊[19]30等。器物时代主要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部分可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如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克黄鼎[24]366,河北唐县北城子出土的鸟兽纹高足匜[23]136等。

图一 垂鳞纹(甲类)

Ⅱ式 鳞片宽侈,鳞角近直平,内环发生变形,多饰于器物的圈足部位,器物时代为春秋早期。如湖北苏家垅出土的窃曲纹盘[25]42(图一,7)及郭家庙出土的曾伯陭壶[5]152等。

(二)乙类 横鳞纹,以往多称重环纹。抽象化程度明显,由一端外弧、一端内凹的方圆环采用二方连续法排列组成的带状纹饰,多作为辅助纹饰饰于器物的口沿下或者圈足部位。根据两鳞纹之间有无夹杂其它纹饰可分为两型。

A型 两鳞纹之间无夹杂其它纹饰,集中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按照单双排的分布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单排横鳞纹,按环的数量分为四式。

Ⅰ式 一重环,如河南三门峡上村岭M2012出土的梁姬罐[24]45(图二,1)和M2001出土的虢季簠[21]35,陕西宝鸡市东周墓葬出土的鳞纹铜簋[26]。

Ⅱ式 两重环,如陕西扶风齐家村窖藏出土的重环纹匜[16]260、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荣有司偁鬲[16]456(图二,2),安徽繁昌汤家山出土的龙钮盖盉[27]等。

Ⅲ式 三重环,如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此簋[16]420(图二,3),山东栖霞吕家埠M2出土的铜鼎[10]166,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铜匜[19]30等。

Ⅳ式 四重环,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鳞纹鼎[3]20(图二,4)等。

Ab型 双排横鳞纹,均为两环相套。如湖北襄樊出土的曾仲大父友簋[25]168,河南平顶山应国墓M257出土的铜簋[28],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叔向父禹簋[29](图二,5),陕西省延长县出土的叔各父簋[30]等。

B型 两鳞纹之间夹其他纹饰。根据所夹纹饰的不同分为三个亚型。

Ba型 两鳞纹间夹蝌蚪状纹饰,鳞纹一端为波浪形,时代为西周中期。如陕西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十三年兴壶[16]688(图二,6)。

图二 横鳞纹(乙类)

Bb型 两鳞纹间所夹纹饰为桃心形、月牙形或椭圆形等形状,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少量见于西周中期。典型器物如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伯公父[16]47(9图二,7)和重环纹簠[16]46(5图二,8),安徽繁昌汤家山出土的球腹蹄足鼎[27]144,湖北熊家老湾出土的曾伯文簋[25]144,山东长清县周代墓地出土的鳞纹鼎[31],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8出土的铜鼎[32],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鳞纹簋[21]7等。

Bc型 两横鳞纹间夹一个短耳环状纹饰,时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如甘肃礼县圆顶山秦墓98LDM2出土的铜鼎[33]及河南洛阳东郊M906出土的召伯虎[24]25(9图二,9)。

二、鳞纹的时空特征演变

鳞纹形制简单,变化也不大,特别是横鳞纹变化甚小,但鳞纹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从表现动物鳞片或羽毛的附属纹饰,逐渐到抽象程度很高的主体装饰纹饰,再退出主体地位,鳞纹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各期主要型式及流行区域见表一。

(一)一期 为鳞纹发展演变的萌芽期,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主要类型有甲类Aa、Ab型,乙类Ba、Bb型。该期甲类最先出现,多仿自动物的鳞片和羽毛,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主要作为附属纹饰饰于青铜器的局部,商代晚期多保持原始形态,至西周早中期,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鳞片中空或者填充其他纹饰,更突显活力,简单中透着华贵。乙类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线条简单精练,但数量较少。该阶段装饰鳞纹的器类主要有斝、尊、卣、觥、壶、方彝等酒器,还有簋、簠、、豆等食器。

从地域上看,商代晚期装饰甲类Aa型的器物,见于河南、湖南等地区,到西周中期见于陕西、山西等地区。甲类Ab型在陕西关中王畿地区较为常见,此外,西周中期的安徽地区开始出现了少量乙类Bb型,且湖南地区装饰鳞纹的器物只在一期可见,均为甲类Aa型。本期有少量传世品。

(二)二期 为兴盛期,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此期鳞纹发展成熟,多作为主体纹饰饰于器表,成为周代青铜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之一。类型包括除Aa型之外的所有甲类鳞纹和除Ba型之外的所有乙类鳞纹。该期鳞纹样式丰富,制作规整。有少量延续第一期的样式,但多是在第一期基础上的创新。甲类鳞片多由半环相套构成,精练的线条勾勒出的纹饰却不显单调。乙类大量出现,有单排和双排之分。本期装饰鳞纹的器类主要有鼎、簋、鬲、匜、盘、、簠等,几乎涵盖此时所有的食器和水器,个别酒器上偶见,同时,一些兵器、乐器、车马器上也可见横鳞纹的装饰。

从地域上看,该期的甲类Ba型两式、Bb型两式,乙类Aa、Ab、Bb、Bc型鳞纹在河南、甘肃、山西、山东、湖北和安徽等地区多见。乙类Bb型在安徽地区较为流行。湖北、甘肃地区装饰麟纹的器物集中出现于该期。山东地区二期开始出现鳞纹,并延续至三期。此外,该期还有较多的施鳞纹的传世器物。

(三)三期 为衰落期,饰有鳞纹的器物较少,鳞纹的制作相当不规整。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主要类型有甲类Aa型、Bb型Ⅰ式,乙类Aa型Ⅱ式。本期虽然较少地保留或延续了上一期的鳞纹样式,但线条滞涩、模糊,流畅性差,与第二期明显有别。典型器物如乙类Aa型Ⅱ式有山东临淄近郊出土的春秋中期的龙耳簋[23]11,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中期的陈侯午簋[23]11,以及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晚期立凤蟠龙大铺首[23]145等。另外,属于甲类Aa型的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23]168龙、凤身体上出现了采用错金银工艺的鳞纹。该期的主要器类有鼎、簋等食器以及匜等个别水器,还有扣饰、方案等杂器。

表一 鳞纹主要流行区域及时代统计表

从地域上看,该期鳞纹在陕西、湖北地区消失,所延续的甲类Bb型Ⅰ式以及少量的乙类Aa型Ⅱ式仅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诸侯国区域偶见。该期河北地区的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麟纹,且在战国中期还出现了少量甲类Aa型。该期仅发现个别传世器物施鳞纹。

由此可见,鳞纹最早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分布在河南、陕西、湖南等地区。周革商命,周人在青铜器装饰上继承商人的技法,但在风格上轻快简明,其特点在西周早期的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明显。此外,还主要分布在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地区,如山西的晋文化区域。到了西周中期,鳞纹在湖北楚文化区也开始流行。西周晚期进入鳞纹发展的兴盛期,陕西和山西两地较为突出。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周礼文化的传播,湖北地区的曾楚、山东地区的齐鲁、安徽地区的群舒诸国等地区装饰鳞纹的铜器数量也较为可观,但属于秦文化范围内的甘肃则较少发现。春秋中期以后鳞纹进入衰落期,除了个别地区如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有少量发现外,鳞纹装饰已不多见。综之,鳞纹从商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原地区兴起,进入晋陕中西部地区发展成熟,后传播到海岱、江淮等东部地区,最终走向衰落,而其分布的数量多少又受各地区对周礼文化接受程度的影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鳞纹成熟的装饰手法是由姬姓周人开始使用并传播至四境的,这一过程也是周文化传播的反映。

三、结 语

鳞纹在构图方式上主要采用二方连续式构图,基本纹样有规律地排列,呈条带状分布,其展现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一种秩序美感,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在鳞纹的兴盛时期所装饰的器类繁多。此外,鳞纹也采用对称手法,对称的形态设计容易让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稳定和宁静。两个横鳞纹之间夹杂其他纹饰的构图呈现的多样和统一的表现形式,既生动、新颖、富于变化,又能产生端正、严肃、朴素等艺术效果。艺术是政治的延续,“器以藏礼”,鳞纹的构图和艺术特征恰恰反映了周文化的特性,是西周王朝在政治、文化上所追求的规整、秩序的体现,一切井然有序,满足了周王朝礼制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要求[34]。

“装饰艺术有它自己形成的历史,往往牵涉到一个时代的信仰、民间风俗、共同崇拜的对象等。”[35]一方面,龙、蛇等动物历来是人们崇拜或敬畏的对象,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多见于陶器上;另一方面,因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频繁的征伐以及落后的医疗条件使得人口折损严重,而鱼在中国古代具有生殖繁盛之意,本身又有年年有余的祝福含义。宋代王黼《宣和博古图》一书中也认为“器以鱼鳞而饰,意为丰年众多之意”[36]。故将缘自动物鳞片和羽毛的鳞纹装饰在青铜器上,可以绝通天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向自然力和祖先神祈求风调雨顺、丰年众多、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1]虞文玲.辉煌壮丽:夏商周三代青铜艺术审美特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1.

[2]乔文杰.晋国青铜器纹饰研究(西周时期)[D].太原:山西大学,2009.

[3]余奕.中原地区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几何纹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王盼盼.春秋时期淮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5]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台湾:大同书局,1941.

[6]杜廼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7]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

[10]毕经纬.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656 mm,丰水年降雨量1 054 mm,枯水年仅326 mm,年内72%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的汛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天气特点,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涝灾,新中国成立后发生4次受灾超过流域总面积一半以上的涝灾。

[12]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3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J].文物,2001(8):4—21.

[15]周永珍 .曾国与曾国铜器[J].考古,1980(5):436—443.

[16]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7]钟宁.周朝册命典礼的真实再现:青铜颂簋[J].中国博物馆,2010(2):72—74.

[18]田海峰.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J].江汉考古,1983(3):101—103.

[1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4—39.

[2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2(3):104—113.

[22]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7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41.

[2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9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4]钟柏生,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

[2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6]王光永.宝鸡市渭滨区姜城堡东周墓葬[J].考古,1979(6):563—564.

[27]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1.

[2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57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5(3):9—25.

[29]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0.

[30]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卷二[M].成都:巴蜀书社,2009:103.

[31]崔大庸,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J].考古,1998(9):11—25.

[3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4—28.

[3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J].文物,2005(2):4—27.

[34]张中强,龚忠玲.商周青铜器几何形纹饰的装饰艺术与文化语义[J].包装世界,2015(4):82—83.

[35]李济,张光直.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的六个方面[M].李济.李济文集: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28.

[36]王黼.宣和博古图[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猜你喜欢
甲类乙类鳞片
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解读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医疗机构侧)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澄清、辩护与设想
亚洲首次发现侏罗纪早期有甲类恐龙
金钱龙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鳞片辨年龄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应该完全执行“就医地支付范围,参保地支付标准”政策
甲类工业建筑消防设计及若干问题探讨
快乐为什么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