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推双赢
——来自洱源县、玉龙县的脱贫实践

2018-12-04 02:08
创造 2018年10期
关键词:洱源县油橄榄玉龙

洱源风光

建立永续利用生态资源的能力与发展策略,是可持续脱贫的基本前提。2018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实施多项生态建设、发展、创新等方式,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云南,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在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在云南,一些贫困地区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区,减贫事业的推动及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也是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动的过程。大理州洱源县和丽江市玉龙县的脱贫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靠山养山、兴山富民,靠水护水、水清惠民——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结合大扶贫战略,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增收的“双赢”之路,形成了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实现精准脱贫的生态扶贫新模式。

两场“硬仗”一起打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湖光映日,白鹭腾空。这里是大理州洱源县。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问题突出。

“洱源必须坚持洱海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两场硬仗都是输不起的攻坚战。”面对脱贫攻坚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洱源县先后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洱海保护指挥部,均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全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将脱贫攻坚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大扶贫与大环保工作格局。3年来,在“洱源净”与“群众富”的驱动下,洱源县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7.6亿元,洱海源头保护治理资金34.9亿元,全面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7大工程。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调整贫困户产业结构、流转生态湿地和生态隔离带土地、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洱源县在改善入洱海河流水质的同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8.8%降至2017年的1.28%。

值得一提的是,洱源探索利用“以湿养湿”模式,累计投入4亿多元恢复建成茈碧湖、草海、海西海、西湖、东湖等湿地1.64万亩,流转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土地2.3万亩,每年为群众增加租金收入4700多万元;引导群众发展1500多亩海菜种植,产值达1200万元;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从贫困户中吸纳天保员、护林员、保洁员、河道管理员、管水员、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员等906人,每年为贫困群众增加700多万元工资性收入。

从洱源县北上一百多公里,进入金秋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碧水蓝天,层林尽染,满眼都是诗画般的图景。

金沙江流经玉龙县364公里,沿线分布着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虎跳峡等世界自然奇观和旅游景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玉龙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通过创新理念把脱贫攻坚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为主的生态补偿脱贫有机结合,全力以赴把金沙江流域建成绿色生态走廊和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闯出了一条生态补偿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绿色是玉龙的底色,生态是玉龙的本色。保护好绿水青山,就保住了玉龙县的未来。目前,全县共有1255名护林员奋战在森林管护第一线,确保758.8万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4%,比1997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说起以前非法狩猎、乱砍滥伐带来的破坏,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民小组村民乔成记忆犹新。他说:“过去村里吃水都困难……最近几年,油锯声变成了鸟叫声,猿猴也回来了,村里的生态越来越好。”黎光村这一喜人的变化,得益于村里实施“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项目”。目前,全村13个村民小组367户人家,管护着11.7万亩集体林,户均318亩。

据了解,村寨银行的宗旨是保护生态,村民哪家有需要都可以借款,无需担保,只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承诺就可以了。对于违背承诺乱砍滥伐的村民,不仅要扣回投入到村寨银行的资金,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罚款。几年下来,黎光村环境好了,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村民的心也拢在了一起,大家爱林、护林、管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据悉,玉龙县还把“村寨银行”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的做法,在河源、兰香等7个村委会进行推广,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县生态补偿共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013户、13627人。

“生态+”产业助力脱贫

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在洱源县,“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过去靠毁林开荒为代价填饱肚子向产业绿色生产方式致富的转变。

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支系诺苏聚居村之一,海拔2900多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力低下,属于高寒特困山区。群众随意毁林开荒,山区森林资源严重被破坏,群众生活广种薄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起来后,纸厂村引进一家食品公司,开始种植山嵛菜(芥末)。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下,山嵛菜收益成为纸厂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目前,纸厂村山嵛菜种植面积已达1240亩,远销日、韩等国家,亩均收入达5000多元,带动合作社近400名社员收益。2017年全村经济总量达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5704元。

同样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产业滞后的洱源县西山乡,传统的“刀耕火种”让群众陷入“生态破坏加深生活贫穷、生活贫穷加大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状况,洱源县委、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依托林地和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让钱袋子鼓起来,建立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伐木烧炭等村规民约和巡山制度。引导群众退耕还林,发展华山松、种植泡核桃、中药材等,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砍树”到“护林”,让“林子”变“票子”、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大转变。

依托沪滇互助项目,洱源县右所镇起胜村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种植优质苹果 200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套种马铃薯,当年产值24万余元,受益农户144户;实施退耕还林绿化项目,种植华山松1768.8亩,套种前胡等中药材210亩,产值达120余万元,带动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金沙两岸绿,致富产业兴。绿色产业也已经成为玉龙县脱贫攻坚的新兴力量。在转变生态观念的同时,玉龙县积极引导、帮扶群众累计种植核桃、油橄榄、花椒、雪桃、苹果等经济林果74.8万亩;种植中药材12万亩,其中滇重楼种植面积位居全省首位。

给再多的“票子”,不如找一条发展产业的“路子”。玉龙县鲁甸乡曾经是有名的森林采伐“重灾区”。近几年来,鲁甸乡通过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从“木材之乡”到“药材之乡”“药材强乡”的转身。全乡12万亩土地,一半以上种上了中药材。2017年,全乡实现药材交易收入3亿元。

在玉龙县大具乡,被称为“植物油皇后”和“液体黄金”的万亩油橄榄树,染绿了昔日寸草不生的金沙江干热河谷。丽江本土的丽江三全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和来自甘肃的丽江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油橄榄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王文明是培良村委会培当村民小组村民,2014年,他与妻子双双进入三全公司负责油橄榄树管护,每年收入6万多元。

鸣音乡洪门村委会252户1052名群众,通过结合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经济林建设项目,累计种植油橄榄5006亩。预计种下的油橄榄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将为村民带来人均1万元以上的收入。

守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事实证明,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绝非对立、确可兼得。只要因地制宜,找到生态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厘清发展思路,就一定能创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未来。

猜你喜欢
洱源县油橄榄玉龙
基于改进EfficientDet的油橄榄果实成熟度检测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油橄榄种植技术
玉龙云峦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适量硼促进油橄榄开花着果
油橄榄的速生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玉龙山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
凤起之城——洱源县凤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