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莎乐美》中唯美主义与现实冲突

2018-12-03 11:41张丽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王尔德

张丽莹

摘要:首先通过俊俏纯真的美少女、瘦小虚弱的美男子介绍了王尔德《莎乐美》中主要人物莎乐美及约翰的唯美塑造,并分别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奴役关系、根除殖民化的心理活动两个维度,深入探究王尔德《莎乐美》中唯美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揭示了唯美主义面纱下所潜藏的丑陋现实,旨在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与解读王尔德《莎乐美》的核心思想及独特的创作手法,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谴责与批判。

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唯美主义;现实冲突

中图分类号:1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G836(2018)08-0118-03

引言

《莎乐美》与宗教、政治、人性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完全否定了唯美主义当中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传统文艺思想。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哲学实际上是对当时物欲横流所进行的尖锐批判与谴责,因而王尔德的艺术美学核心理念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超越功利的,他将真实生活当中虚拟及想象世界中的美好有机融合到一起,用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对爱尔兰国国家民族情怀、根除殖民主义及维多利亚时代女王强权政治等最为有力的诠释。

一、王尔德《莎乐美》中唯美塑造

(一)俊俏纯真的美少女

随着幕布的缓缓上升,莎乐美以男人心中理想的俊俏纯真美少女形象出现,为了进一步增强艺术效果,王尔德利用特殊的处理手段,给予了莎乐美更为强烈的视觉艺术美,宛如零瑕疵的雕像一般,如同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女子,因而使莎乐美让叙利亚年轻的侍卫官对其爱慕,并且也得到暴怒希律王的过分宠爱。在叙利亚众多士兵心目中,莎乐美像花儿一样的纯净美丽,浑身上下散发着动人的气息,让男人魂牵梦绕、无不为其倾倒。莎乐美此时的形象所体现出的是父权社会中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设定,即纯真、可爱、温柔、善良。莎乐美厌烦了宫廷酒宴中的喧闹,反感糜烂消沉的生活,为了能够逃离继父希律王的不怀好意的眼光,她经常到宫外欣赏月色。在莎乐美的心中,月光是纯洁、高尚,充满活力的,莎乐美举止优雅,同时又有一种让人产生情欲的视觉美,想要将莎乐美占为己有的希律王每次见到莎乐美倾城倾国的美貌,都会产生可耻的想法,对她总是有一种无法控制的肉体欲望。

(二)瘦小虚弱的美男子

在《莎乐美》中,另一个主人公则是瘦小虚弱的美男子约翰,他衣衫破烂、面色惨白,可怜当中却显得楚楚动人。他被众神先知共同膜拜的希律王扣押在不见天日的牢狱中。约翰用他迷人的声线讲述着上帝的福音,有着高尚之美,充分打动了莎乐美的心,暴怒的希律王因为提前知晓约翰对兄长娶妻诅咒心有顾忌,便让莎乐美对道德化身的预知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剧中莎乐美说的“我好好地看看他”充分表现出了作为女性的积极与主动,这种女性的鲜明的欲望觉悟以及对约翰产生的爱慕,让莎乐美想要将其征服并占有,这种情愫彻底在莎乐美心中激活、充分释放,贯穿在身体的每个细胞中。王尔德对这方面的过多着墨,生动描写了莎乐美对约翰男性身体的爱慕之情,从肉体上到头发丝再到约翰的嘴,都有着极其细腻的描写,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呈现出了人类本质最纯真的东西,即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在莎乐美心中,提前知晓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符号,也不是聪慧的标志,而是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真切的英俊与美丽。莎乐美对约翰身体的炽热的爱,让她完全陷入了精神亢奋的状态,这是唯美主义所常用的瞬间美感,而精心制作、精雕细琢的磨炼让色彩、意韵、画面均体现了纯真而美好的趣味性,彰显了语言创作的无穷魅力。虽然莎乐美如天仙,但心中却只爱对她有着极大偏见,甚至对她斥责的约翰,在约翰拒绝莎乐美后,她曾发誓要得到约翰的嘴唇。希律王的紧逼及先知的蔑视与拒绝让莎乐美顿时醒悟,要利用疯狂的行为将约翰的头砍下来以达到对方完全占有,以此来向菲勒斯核心主义发起挑战,将过去卑微女性的身份地位彻底推翻,真正实现对固定社会文化的反叛。

这其中關于约翰的嘴唇,实际上是王尔德想表达一种性的意韵,费罗伊德表示对嘴唇的描写不仅体现的是性感,同时也和性最终目标保持适当距离,可将其作为欣赏的感性目标进行渲染,防止过于世俗,这样才真正符合美学思想的基本要求。莎乐美在想要砍下约翰人头时,只是想要追求短暂的自我满足,随后便会陷入惊恐与疯狂,甚至近于变态的状态中。希律王突然下令将莎乐美杀掉,使她成为了虚拟道德下令人惋惜怜悯的牺牲品。勇敢地违反传统道德规定,导致自我权利受到剥削,在真正吻到约翰嘴唇的那一刹那,莎乐美代表性地实现了身份的颠覆,将这一瞬间变成永恒,因而注定了自己最终悲惨的结局。

二、王尔德《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与现实冲突

(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奴役关系

1.彻底颠覆殖民主义

从语言层面上看,王尔德在《莎乐美》中首先运用法语而并不是通过英语进行创作,这主要是为了彻底颠覆英国语言上的殖民统治。在1831年,大英国政府就逐渐开始对爱尔兰国家进行干预,并构建了国民教育系统,完全将英语作为教育中主要的语言,国民院校实际上只是盎格鲁化的一个工具而已,持续到1891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爱尔兰人只会讲英语。知名的后殖民研究学者西昂戈曾认为:“语言蕴含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语言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母语更是本土民族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于王尔德来说,爱尔兰语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及经验,并能得到爱尔兰身份的肯定。但由于英国加大了对爱尔兰掌管的力度,爱尔兰整个民族已经陷入了失语的状态中,进而造成了本土文化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激发王尔德创作《莎乐美》的根本内因,想要通过这一作品揭露当时爱尔兰社会中全民失语的现象。

法语对于王尔德来说,远超出他者,而是真正成为了自我身体的构成的重要部分,不管是在历史还是文化方面,法国和爱尔兰之间都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首先,在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爱尔兰国家群众掀起了大范围反英国起义活动,爱尔兰社会中自由、公平及博爱的国家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广大群众巨大的力量,给予知识分子更多的勇气。其次,法国是凯尔特人、拉丁人以及日耳曼人的混血国家,两国之间信仰的都是天主教,不同于大英帝国的新教。彼此相接近的政治、宗教及民族背景,让王尔德、贝克特等著名文学创作家通过法语创作来比摆脱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及观念禁锢。更加重要的是,唯美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末期,主要是以法国为核心逐渐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想浪潮。因此,王尔德在写给朋友的信件当中曾说:“我属于爱尔兰,我和法国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存在许多共通点,但英国群众强制我使用莎士比亚语言。”

2.构建全新女性主体

若从男女性别角度上分析,王尔德的《莎乐美》真正是实现了对父权主义社会思想及道德标准的男女关系的充分颠覆,从而构建了全新的自我女性主体。对于历史语言环境来说,维多利亚时代下的大英帝国在其社会各方面始终严格遵守着道德理念,其爱国思想、男性的英雄气概以及限制性纪律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力量、自律的体制及强烈的责任感。但维多利亚时代中的思想道德的理念也由于其过于严苛及无情,为当时的英国大众特别是那些内心并不想循规蹈矩的人们带来巨大折磨与伤害。女人从懂事起就被家人灌输女人应无条件地听从男人,要接受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事实,提倡在家庭中,男人应始终占据神一般的地位,且拥有超能力。在维多利亚时代叛逆、反对等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更不敢想象,女人如果为人放荡将会被流放驱赶。而对于王尔德来说,他主张标新立异,在担任《妇女世界》总编辑期间,女性思想对当时英国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王尔德有更多的机会去更近距离地接触女性、关注女性,更好地深思女性话题,且大力提倡与支持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道德思想持反对意见,最终成功创作出《莎乐美》这部经典作品。

《莎乐美》最终的结局主动是悲观的、令人惋惜的,但女主人公积极主动所造成的诸多毁灭事实上是对当时维多利亚时代中男尊女卑现象与固定文化的一种反对、批判及超越,说明了王尔德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及谴责。《莎乐美》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充分反映,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突出了剧中女主角莎乐美个人意识的醒悟,也深刻蕴藏了大英帝国现实社会当中对广大女性强烈的思想意识,即想要彻底推翻男权社会,与此同时,映射出了当时强权女性王者统治的事实。

(二)根除殖民化的心理活动

1.殖民身份间的相通点

从政治的层面上看,王尔德所生活的年代,当时爱尔兰及东方诸多国家的殖民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就印度来说,曾经有着辉煌历史、悠久文化,在萨义德的东方国家主义者的眼中,爱尔兰人民与东方殖民区域人民均属于低等民族,进而引发凯尔特民族以及东方各国殖民地群众达成高度的认同感,充分认可殖民主义。王尔德利用《莎乐美》塑造出唯美纯真的美好世界,将其作为抚慰自己内心伤痛的港湾,并利用其来宣泄心中的愤恨与不满,充分表达出自己心中远大的理想。在这其中,爱尔兰文字超凡的想象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也刚好与悠久的凯尔特民族主义属性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说运用法语来创作《莎乐美》能够体现出王尔德想要有效地规避英语摧毁或是消除爱尔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印记的强烈期待,那么王尔德将《莎乐美》内容的背景设计成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方国度——约旦,这主要是希望以古喻今。希律王管理下的约旦国家被恺撒殖民统治中的罗马帝国紧紧地牵制着,而莎乐美被滥用权势的希律王以及象征着正义的约翰从心灵上及肉体上加以控制,这实际上所对应的是现实当中爱尔兰与英国之间殖民和被殖民的现实关系。莎乐美是从最开始的被边缘化、受压迫中逐渐蜕化成英勇烈士向现实权威及宗教发起挑战,因此,莎乐美其实可以说是爱尔兰国家民族主义的代表,虽然最终的结局是悲惨遗憾的,但却映射出一种反悲剧的思想,爱尔兰人民应与英格兰人民一样都应是自由主义民族。

2.宗教当中的变异思想

根除殖民化的想法同时还体现在宗教上,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当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宗教时代。这主要体现在宗教的当代主义上,也就是某些变异思想的出现。在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后,社会大众便对《圣经》中提到的生命创造的记录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从而对基督教出现了质疑,并因而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剧烈矛盾及冲突。除了當时的英国国家教会以外,全新的宗教门派不断涌现,比如浸信会、自由教会以及公理教会等,社会中的相关有识之士想要摆脱这种绝望与悲观,进而努力地探索能够让自己生存的有效价值体系,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就是其中之一。王尔德通过《莎乐美》向广大观众呈现了罗马帝国管辖下多种多样、不同流派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激烈争吵,卡帕多齐亚人表示:“在我国,早就没有了神灵的存在,罗马人已经将他们驱赶出去。”并对犹太人对虚无上帝的至高崇拜无法理解。犹太人则始终为自身宗教争辩不休,并赤裸地嘲讽罗马哲学的如同行尸走肉的欲望禁止主义,而希腊人则是异教徒。莎乐美和约翰之间的矛盾可将其看作成异教与基督教之问的矛盾,莎乐美体现的是异教的自由思想,约翰则反映基督教的狭隘与执拗。莎乐美对约翰最后成功地征服充分说明了基督教所设定的道德标准崩塌,它所产生的影响相当于《物种起源》对整体英国民众的影响。

此外,对于和王尔德一样的非正统英国人的边缘大众而言,英国殖民主义者不仅侵占了爱尔兰的土地,同时这些权力者还想要将整个爱尔兰这一拥有悠久天主教的国家彻底转变成全新宗教信仰的国家,这充分表明了新的宗教与天主教之间在本质上就不是单纯性的宗教信仰问题。民族主义的有关人士表示天主教应该是爱尔兰国民族想要独立的团结黏合剂,它能够有利于政治方面的独立,并能使其国家彻底摆脱新宗教对他们思想上的迫害。对此,爱尔兰群众始终都在努力坚持进行尝试,试图想要推翻英国的粗暴殖民统治,并构建起单独的天主教国度。王尔德的《莎乐美》为其提供了尊崇本土民族文化、当地宗教,向爱尔兰新宗教充分宣泄内心愤怒的最佳场地,而王尔德在去世前夕,皈依天主教并不只是对新宗教的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抗争,更是对整个英国国家政治权利的强烈谴责,充分体现出了王尔德对自身国家爱尔兰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为王尔德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坚持并大胆地对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批判,并跨越了文化批判的禁锢直达人性深处,用哲学家的犀利的洞察力及道德思想对人类生存境遇、现实社会的世俗、理想毁灭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利用《莎乐美》的诗剧形式,充分展现了最为真实的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现实面貌,映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两国之间的自我与他人的奴役关系,反映了自身根除殖民化的心理动态,用散文对话方式呈现出自由的女性主义思想,侧面反映出了王尔德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完美人生的期待。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王尔德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王尔德童话——儿童文学外衣下的成人世界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