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利 谭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传递语言的方式,其本质是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平等的话语沟通的桥梁,它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开展。因此,以互联网语境作为研究背景,深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找出其原因所在,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高校教育者创新思政教学内容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话语方式;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8-0097-03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尽管对传统的话语方式做出了一些改进,但并没发现其中的本质,因而在改进的话语方式中仍然暴露出内容单一、缺乏情感、更新缓慢等弊端。
1.单向灌输式话语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特点既包括政治思想的传递,还能较为完整地叙述教师的内心情感。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者会受到自身所在的外界环境影响,使得他们在教学中采取的话语方式的特性整体一致,基本上表现为比较封闭、单向的信息传递。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传统话语方式进行改造后,形成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在本质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特点,即高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手段,将日常的学习计划发布在网络平台中,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外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然而,这种看似改良的话语方式实际上没有做到本质上的创新,它仍然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学生尽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学习疑问在网络平台中得不到老师的解答。因此,在如此的话语方式下,学生依旧只能接受由老师安排的教育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依旧处于不平衡状态。
2.话语方式缺乏情感
当下的高校教育者就思政教育开展工作,主要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以政治思想作为主题报告的讲座为辅。这两种教育形式的整体特征表现为知识的解说性,缺乏情感的交流,严重脱离了这门学科最初的目的。思想政治学科之所以引进高校的课堂中,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挥思想政治的情感关怀作用,让学生也能在更高层次中追求精神世界的感悟。发展到现在,众多高校教育者采取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没有脱离传统式的本质,其体现的语境仍然带着强烈的严肃性,教育内容往往都是生硬的规范语句,注重当前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强调教育信息的国家价值观以及社会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共鸣,教师只知道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些教育信息只能领会表面意思,无法体会教师的内心情感。高校教育者要牢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力求寻找一种合适的话语方式,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平等的倾述,并让教育者切身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这种温情述说的沟通方式感染课堂中的学生,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3.话语方式更新缓慢
实际上,如今大部分高校提倡的网络化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话语方式更新缓慢,跟不上变化迅速的互联网。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是一种信息高速传播的主流现象,网络术语寿命不长,却时刻更新,网络话语生动幽默,让当前高校大学生乐于接受。但是,许多高校推崇的网络化话语方式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高速发展的网络变化,其教育内容往往滞后于当前的网络术语,而且传统僵硬的话语方式更是难以迎合大学生的兴趣,致使如今很多高校的思想教育发展受到了阻碍,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之间也很难达到有效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网络具有的数字化特点,使高校大学生热爱个性化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索各式各样的新闻资讯,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猎奇需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结合网络载体,灵活组合多种网络平台,最大化调动现有的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快速催化下,其话语方式的改进在实践应用中暴露了一些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完成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使得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教育者只能认真反思这些现实问题,并深度剖析引发这些问题的社会现象,找出关键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一系列的有效应对措施,稳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研究滞后
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术语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开始借用处于主导地位的网络平台,将日常的教育信息进行传播,这种趋势也将是未来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针对网络化的话语定义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认识层面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络化话语定义的研究尽管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是整体的内容仍局限于简单的一般性话语定义的范畴。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而言,我国相关的研究学者对其认知已经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网络化教育话语方式的改进没有做到本质上的突破。这种表面形式上的改进,投射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出难以前进的问题,这也间接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限制了其改进工作,最终导致现在大多数的教导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即继续采用传统的封闭式、单向式的知识传播话语方式。
2.国际环境带来的多元化以及隐性化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开始频繁地接触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我国也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文化背景下,抓住了创新的机遇,思政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文化背景下,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不断增多,造成的文化差异也在日益加深,而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受到了国际环境下多元化以及隐性化的严重撞击,传统的话语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由于西方国家率先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为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传播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资源,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巧妙地采取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自身的国际地位优势,大幅度地宣传各自的本土文化。这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国际的话语交往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国际话语沟通关系,导致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利用这种不对称的文化传播手段,将自身的文化打入到发展中國家。大学生是互联网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他们能够非常轻松地了解到这些西方国家传播的文化信息。此外,许多蕴含西方文化背景的消费品也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这些现象都在说明国际环境带来的多元化以及隐性化文化传播正在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现在,各国为了更好地宣传自身的文化内涵,积极抢占互联网阵地,西方国家占据的国际优势让他们的话语方式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尽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对本土的高校学生形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是在给大学生日常生活带来更多影响的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过度追捧国外的文化精神,使得我国的教育力度受到了一定的淡化。
3.高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化自主化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在影响着我国当前年轻人的内心意识,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索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种资讯,极大地丰富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年轻人在实际社会中发挥的个体意识,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思维途径。而高校大学生在年轻人的群体中又属于最受网络影响的群体,高校学生通常表现出思维灵活、追求个性的鲜明特点,他们对互联网平台下的新鲜话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逃脱高校教师惯用的传统话语方式,十分渴望利用这种作为网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话语方式去表达自身天马行空的思想情感。但是,现阶段下的许多高校教育计划中,思政的网络化教育话语方式脱离了现实,教育工作者仍旧注重理论上的讲解,从而造成这种话语方式过于理想化。高校大学生逐渐形成的个体自我意识形态,让这种话语方式传播的教育信息和思想很难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中,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开始轻视课堂中的思政教育,也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挑战。
三、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话语方式的策略
话语方式是社会中的个体向他人表达自身内心思想的一种手段,它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中。高校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同,它的文化背景是当前的网络时代,其构建的话语沟通关系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话语语境脱离过去的沉闷严肃的特点,营造出更加自由的氛围,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开阔。在如今的信息文化背景下,要求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传统的话语方式,构建出一种能够让高校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话语沟通方式,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1.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
在网络文化冲击下,对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改进,将网络化话语方式与传统话语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提高其教学效果。
提倡话语方式的情感交流、人文关怀。话语方式的本质,就是将话语主体内心中的情感转换成话语内容,依附在话语方式中传递给话语客体,其中的情感交流是话语方式的主要特征。因此,在高校的网络化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导者应当注重教育信息的情感元素,与课堂中的学生打成一片,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传播。此外,高校的思政教导者要认真反思自身,将学习者的内心情感放在首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沟通,形成与学习者进行频繁情感交流的局面,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
构建平等的话语沟通关系。网络文化具备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让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在接触如此丰富的网络文化后,再回到课堂中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开始对这种灌输式教学进行抵抗。高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特点,让教导者不得不进行方法和内容上的改进,他们应当注重考虑学生这种追求生动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构造平等的话语沟通方式,来进行高校思政的教育。教导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感受,积极听取学习者的反馈,树立平等交流的意识,扭转过去占据绝对话语权的落后局面,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对话者,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导者的真诚,并采取符合主客体平等沟通的话语方式进行教育信息的传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机制
要做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有效改进,就得要注重其运行的机制特点,从而更好地让高校思政的教育工作在互联网语境下发展。
话语方式转换机制。话语方式的转换,即高校思政教育采取的话语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话语方式的转换是高校思政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当然,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话语组合规则的替换,而是充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以迎合网络时代发展趋势的目的进行转变,因此这种话语方式的转换机制需要考虑到教育实践中的主客体的内心感受。话语方式转换机制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转换机制,即通过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形成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匹配的学科领域进行融合,不做其他的语言修饰,直接将结合后的综合性产物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以及讲座的教学。這种直接转换机制通常适用于心理学与高校政治学科的结合,它能够较快地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赋予其他专业领域的含义,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政的教学发展,能够获取不错的教学效果。另一种为间接转换机制,即通过将高校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后,运用一定的语言修饰手段将其转换成以思政学科为主导的话语内容。间接转换机制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更适合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容易让学生们接受这些新鲜的教育信息。
话语方式共生机制。在我国的政治学科领域中,话语方式的共生主要指的是,现有的多种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进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话语方式的共生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导者与学习者之问的话语交往,增强教育效力,因而我们应当重视话语方式的共生机制。共生机制的一大优点,就是互补特性,话语方式的互补特性能够非常和谐地将各种话语方式进行结合,并驱动它们实现共同发力。教师所采取的话语方式与学生所运用的话语方式,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在共生机制的互补作用下,能够将两者的话语方式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达到各个元素共同促进的状态,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和谐的话语交往,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情感体会。此外,话语方式的共生机制,还体现着空间范畴的共生,即多种话语方式在共同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每种话语方式所占的比例,只有确定协调的占有比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共生机制的多样性作用,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