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桧
1.知识教学平白、直接、快节奏,展示孩子真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可不简单啊!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之前,不少人已经知道了个大概,几乎找不到还是一张白纸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听别人说过,有的是自学了,当然更多的是在校外辅导机构学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教?是假装学生啥也不知道,从零教起,还是跳过这部分内容,从后面教起?
【片段一】大家知道了什么?
课前,俞老师在黑板上慢吞吞地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标出了圆心,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师:我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圆。
师:里面的这个点叫什么?
生:圆心。
师:(指着一条半径)这条线叫什么?
生:半径。
师: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生:r。
师:我在黑板上还画了一条线,叫什么?
生:直径。
师:用哪个字母?
生:d。
师: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说不清楚)
师:一个圆画好以后,就分成了三个区域。(俞老师手指着圆,绕圆一周)这一周叫“圆上”,里面的叫“圆内”,外面的叫“圆外”。
師:直径必须经过哪里?
生:圆心。
师:两端在哪里?
生:圆上。
师:如果请你再画一条直径,估计能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长度呢?
生:都相等。
师:半径呢?
生:也是无数条,长度也都相等。
师:那么一条直径等于几条半径啊?
生:两条。
师:为什么啊?
……
【赏析】你能想象吗?这是一节有300多位老师观摩的公开课,而且还是一节新授课。没有俞老师的身份、光环,你敢这样上吗?正如课后一位老师交流时说,俞老师这节课上得很随意,不像公开课,跟我们平时的家常课差不多。我们在佩服俞老师有勇气、敢于挑战公众常识的同时,更要佩服他的睿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最应该真实而不做作。告别虚情假意是我们的底线,但时下却似乎成了我们的至上理想。学生明明知道了,还要他们装着不知道吗?直面真实,不虚与委蛇,大大方方地让学生说出真话,道出实情,这是教学走向高效、教育走向本真的基本准则。从课内反馈的情况看,全班近40位学生,仅有一名学生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没有认识,其他的孩子对这些都已经了如指掌。虽然对一些关键性的特征,语言表达还不成熟,但经老师一点拨(圆上、圆内、圆外的介绍),也基本能说清楚。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之前,这些浅层的、可以记忆的知识他们差不多都已经掌握了。这就是学情,这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这里,老师要做的,只是把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化,个体的感知共性化。
2.技能教学精细、朴素、抓典型,暴露孩子真实的困惑
知识可以背诵,可以通过补习提前获得。而技能却是需要练的,背不出来,它要有大量的体验,需要经验的积累。没有技能支撑的知识就好比是流沙上的建筑,立不稳,站不牢,它终究要坍塌。
【片段二】为什么我画不好?
师: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大家尽量画出更多的圆。
(学生细心地画出圆后,老师统计个数。)
师:这位同学画得最多,她画了7个圆。我们看她画得圆不圆。
(学生欣赏后一致认为画得圆。)
师:我们请她来介绍一下经验。她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多?画得这么圆?
(老师请画得最好的小朋友到前台来,即生1;并呈现一个画得不好的作品,即生2作品。)
师:你来诊断一下,这个小朋友出了什么问题?
生1:他的圆规动了。
(老师和生1一起,借助圆规的演示,让生2明白他的问题主要是“针尖没有固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
生2:她为什么画得这么快?
师:你画给他看。
(生1演示圆规的拿法,捏住柄;生2演示圆规的拿法,捏到了柄和脚的结合处。通过比较,说明生1拿法的优势。)
师:其他同学还要采访吗?
生3:她为什么画得这么均匀?
(老师演示旋转过程中的用力问题,并让生3利用肢体 “抬起一个脚,旋转另一个脚”, 体验圆规的旋转。)
师:还有什么问题?
(呈现另一位同学的作品,即生4作品。)
生4:笔芯的长度多少比较好?
生1:与针尖差不多长。
……
(后续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一次次地画圆、比较、分析,最后所有同学都画出了漂亮的圆。)
【赏析】技能的严重匮乏是“提前抢跑”的通病,俞老师的这节课,大量的时间就花在“画圆”上,而且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孩子现实生活及相关学习中,已经没有类似活动的体验,这是一个空白,需要我们在常规教学时间内弥补;二是因为通过画圆这个活动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圆的特征,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俞老师舍得花时间,舍得花气力,而且还尽量让学生感觉有趣,持续地保有学习热情。比赛、诊断、采访等形式,无一不是以学生为话题中心,把学生推到前台。学生就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状况及其处理就是教学的主线,而学生操作的成功与否就成了教学用时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即时性,抓了典型,所以整堂课充满着好玩、有料的故事,学生在一次次的笑声中获得了提高。最后的满堂红,让双基落了地,这是学生想要的,也是老师想要的。
3.数学思考开放、灵活、有张力,彰显知识真实的内涵
数学思考不同于知识、技能,它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是值得赞赏的。孩子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中被唤醒,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被点燃。只要孩子愿意去想,就能想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答案,答案不分对错,都是孩子对已有问题看法的或深或浅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在集体交流中,他们的认知会因碰撞、启发而越发清晰、明了。而学生内部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恰恰是在这种独特的表述及借鉴中逐步达成的。
【片段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圆和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1:圆没有角。
生2:形状不同,名称不同。
生3:圆是曲线的,它们是直線的。
生4:圆只有一条边。
生5:圆用圆规画,其他图形不是。
师:这是工具不同。
生6:圆有圆心,它们没有圆心。
师:那它们有“心”吗?长方形有“长心”,它有“方心”,它有“角心”。
(老师分别画出每个图形的中心点到边上的距离。)
师:这些图形的“心”到“上”的距离不相等,但圆的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圆有一个词叫“圆溜溜”,长方形有“长溜溜”吗?正方形有“方溜溜”吗?
生:没有。
师:所以,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明白了没有?
……
【赏析】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它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图形,与前面的直线图形相比,有太多的不一样。一个开放的问题,没有边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可说。他们的所思、所感,其实都是对圆的特征的再一次感知。因思考角度及层次的不同,孩子的发现中有表层的,也有深入的;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刻画。在数学思考的培养中,老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观点的提炼者,思绪的引导者。对话中,俞老师对“圆有圆心,它们没有圆心”的处理,直指圆的本质,巧妙地链接了现实生活,将话题引向了应用层面。在这里,数学思考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它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抓手。
4.思想教育自然、鲜活、接地气,突出学法真实的差距
当下,由于家长的高期望值,再加上从众心理作怪,学生当中从来没有参加过课外培训的,几乎找不到了。培训市场庞大,机构比比皆是,可是由于监控的不力,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来引导?单靠行政命令行不通,仅凭家庭自我反省也不现实。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了解其中的区别,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利害。
【片段四】外面学习与学校学习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外面学圆,跟在学校里学圆有什么不一样?
生1:学校里是慢慢来的,培训班很快。
师:你觉得慢好,还是快好?
生1:慢好,因为慢可以仔细琢磨。
生2:学校里我听得懂的,培训班就听不懂了。
生3:外面学的潦里潦草就过掉了。
师:喜欢哪种?
生3:学校的。
【赏析】这一段反思在课内所用的时间极短,但四两拨千斤,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现实的对比。课外补习最擅长的就是教知识,而且基本都是赶早教,教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却又潦里潦草、不扎实。技能训练需要时间,数学思考需要引领,没有了这两块,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真正成功。既然课外补习禁止不了,那我们就要合理地利用它。他们缺少的部分,我们怀着慈悲的心去补一补;他们强化的部分,我们怀着感激的心去查一查。大爱无疆,俞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