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军?王姝力
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集体活动、同伴影响、教师集体的言传身教等都是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
集体主义教育对于促进同伴合作、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集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体主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集体主义教育仍须加强,学生之间缺少交往和团结,难以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在帕夫雷什中学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系统总结了集体主义教育理论,主张通过教师引导、同伴影响以及集体活动来形成集体主义思想。
早在184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表明了对“集体主义”的认识。他们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系统论述了集体教育,并指出教育任务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在《培养集体的方法》中,他详细论述了培养学校集体的原则,而且进一步指出了真正的集体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青年男女学生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2],主张“每个少年首先成为自我教育者”[3]。
一、苏霍姆林斯基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集体主义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集体的特征、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等方面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一)关于集体特征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必定是思想上的联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具有明确的相互依从、共同合作、彼此幫助、严格要求、组织纪律的体系,具有个人对大家负责和大家对个人负责的义务。[4]由此看来,集体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一致性
学校集体在精神、思想和组织上必须保持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想上一致性的削弱或间断,会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常见的紊乱现象。”[5]这就要求学校集体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这是集体发展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1951—1952学年,教师向集体提出了在两年内建设一座体育馆这一目标。在暑假期间,各年级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分配任务、相互配合、进行劳动,集体都对工作进程的完成情况格外关注。由此,集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做到了团结合作,在活动中相互帮助。正是拥有共同的目标,让一个集体更加向着团结统一的方向发展。
2.自治性
在学校教育中,真正的集体呈现出一种“经过正规组织起来的公民关系”[6],学生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在集体中,学生具备着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因成绩不好而降低了班级平均成绩,为此她感到了难堪并开始努力学习。另外,集体中设有少先队、学生委员会等组织,对集体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学生也具有参与集体决策的权利。如,学校试验田的庄稼收割后,就如何分配所得钱财,集体展开了讨论,最终决定将劳动所得分别用于优秀生奖励、购买图书和教学仪器、添置工具等。由此,在集体组织机构的带领下,集体成员相互协商合作,主动参与集体事务。在集体自我教育与管理下,“学生时时体现出主体意识,体现出合作精神”[7]。
3.在交流互动中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生来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本质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8]。在学校集体教育中存在着多种互动关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坚定意志,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学生通过具体行动作出反馈,由此形成了师生互动,在师生的相互配合中构建积极的教育集体。另外,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可以通过集体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促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不断进步。在朝向同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并不是各自行动,而总是与集体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教育正是在集体成员的交往互动中进行的。
(二)关于集体主义教育途径的认识
学生集体是在交流互动中形成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必然产生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活动。这就要求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间要协作配合,教师队伍上下齐心朝向同一目标而努力。学生活动、同伴影响、教师集体的言传身教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学习、交往和劳动三种形式。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学生积极活动的基本形式,它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为使他们在集体里获得生活和劳动方面的道德体验提供了巨大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9]学习是一项集体劳动,是全班同学间相互联系的基础,教学目的是集体共同的目标。其次,学生通过交往互动而紧密联系,彼此间的互助往来能够有效促进其集体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日常交往中,学生必然会与他人互助合作。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每天相互检查作业本,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一个月内无权检查他人的作业。由此,学生相互协作,整个班集体相互负责,建立起一种纽带关系。另外,当某个同学由于正常情况而成绩下降时,全班同学都会帮助他,这种由于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会产生新的道德体验,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及集体荣誉感。最后,劳动活动也是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手段。“由于吸引了全体同学参加活动,在整整一个学年中学生集体由一致的利益团结起来了,大家力争实现共同的目标。”[10]
2.同伴影响
在学校中,年龄相仿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协作,必然会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亲密的同伴关系,在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中表现最为明显。在班集体中,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同伴间必须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在此过程中,集体各成员必须清楚认识到每位同学的优势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密切配合,达到1+1>2的效果。另外,在班集体中,学生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七年级的玛利亚多门学科不及格,几位同学商定根据科目情况,每天由一个该门功课成绩好的同学为她补课。他们把这种同志般的帮助看作是共同准备功课,这种互助方法加强了学生集体间的合作与团结。除正式的班集体外,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这些临时性的、不固定的集体中,孩子们懂得集体主义相互关系的体验。[11]在帕夫雷什中学,通常挑选高年级学生担任小指导员,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活动。有时他们会自发形成小组,根据自身喜好组织集体活动,如做风筝、到集体农庄挑选兔子等。在小指导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共同参与,学会了集体工作和休息。由此,在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中,在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
3.教师集体的言传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在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把学生集体比喻为一种灵敏无比的乐器,为了使这种乐器充分表现出其灵性与美妙,必须有技艺高超的调音师,而教师是不二人选。他提出:“教师的个性影响集体,并通过集体影响每个学生精神生活。”[12]他强调:“教师集体仿佛是学校的轴心。”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个充满智慧、思想和创造的教师集体。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间形成“同志式的互助”关系,并建立集体传统。例如,帕夫雷什中学的语言教学水平较低,教师们分析认为只有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并作出决议:遵守统一的语言规范、互相听课、互相指出发音和造句上的错误等。这些工作使得教师们团结起来,促进了教师集体团结。同时,教师间互相支持、彼此团结的传统也促进了学生集体的形成,加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积极的教师集体品质会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尚处于未成熟状态,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极易受榜样人物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只有注重合作、意志坚强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团结友善的学生集体。如果教师集体冷漠自私、表里不一,那便无法引导学生关爱集体、帮助他人。
二、对当前我国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一致,其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值得我国借鉴。
(一)在活动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有效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作学习、互助学习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协作性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性,有三项基本构成:共同的目标、明确分工、相互帮助。例如,在配乐诗朗诵比赛中,首先,教师要在班级中树立集体目标:明确诗歌曲目,班集体相互配合,争取夺得配乐诗朗诵赛的冠军;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舞台表现力、表演经验等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最后,和谐的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可以促使学生有效交流、共同成长。由此,学生不仅能够齐心协力,同时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集体合作中激发自身潜能。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小组学习并不应该局限于班级或年级,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教师维特联科领导的八至十年级自动帮助五至七年级的同学备课、开展参观旅游、组织小组活动。小组学习,不仅对班集体进行了教育,而且加强了全校性集体的凝聚力。另外,教师也要适当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思想。
(二)构建共同的集体目标引导学生交往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共同活动体系,以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学生在活动中交往合作,这就要求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班级教育的不同阶段,教师应创设不同的班级共同目标,通过共同任务将学生团结在一起。例如,在优秀班级评选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提出班级总目标: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并强调每个学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其次,教师要将总目标划分为多个子目标,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清理卫生、遵守纪律、合作学习等;最后,应注重发挥班干部在班级共同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集体活动中,班干部充当着部分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相当于学生集体的骨干力量。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注意面向集体成员,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把对每一个学生个人的努力的评价转向对集体的评价”[13]。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对同学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对集体的归属感。
(三)鼓励教师集体的合作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建设团结合作的教师集体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教师之间互助合作,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因此,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打造教师合作文化显得尤为必要。专业学习共同体由有着共同目标的教师自愿组成,他们围绕某个主题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彼此交流、分享资源,合作完成任务。学习共同体表现形式多样,如教研组、课题组、学科组等。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年级间的壁垒,远离孤军奋战的局面。教师间应为了完成某一共同任务而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实行信息共享,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集体的形成。
集体主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集体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共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在集体中,各成员目标一致、互相协作,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共同完成任务。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集体活动、同伴影响、教师集体的言传身教等都是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分散封闭、自我为中心的特征,集体主义教育仍有待加强。我国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首先,应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打造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其次,要加强班集体的建设,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最后,在学习和劳动活动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加强交流,在共同参与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3][5][6][8][1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08,723,311,527,581,776.
[4]梁娅,王小丁.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2):62-65+107.
[7]宋雪峰.小组合作下的班级民主管理[J].中国德育,2015(10):74-75.
[9][10][11][13]苏霍姆林斯基.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M].杨楠,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4,150,120,151.
【李先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姝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