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丹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人们的艺术修养不断提升,新时期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声乐作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科,在声乐教育发展中,声乐演唱方法和演唱方式之间开始相互融合、促进,成为当前国际声乐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的声乐教育发展中,无论是通俗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经过了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直至今天,我国的声乐教育中培养了更多的专业学生,演唱了众多受欢迎的歌曲,促使我国的声乐艺术更加繁华。本文就我国声乐教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寻求合理解决途径。
关键词:声乐教育 发展趋势 演唱方法
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下,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在世界声乐领域上占有重要地位,促使人们开始对声乐教育改革予以了高度关注。同比欧美国家,尽管我国的声乐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在不同时期的声乐教育实践摸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培养出一大批声乐人才,那个时期我国的声乐教育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并不是十分的充分,相配套的体制不完善,但是在近些年,我国的声乐教育规模随之扩大,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学习文化活动。在我国声乐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音乐事业快速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大量优秀曲目,逐渐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但是,从纵观当前我国的声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国际环境下的声乐教育发展趋势
西方声乐在世界声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以美声唱法为主,最初诞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美声唱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歌唱艺术体系,成为一种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发声方法,大大促进了世界声乐事业的发展{1}。
现代社会中旋律材料来源多样化和音乐风格的多变,形成了很多具有独特的的音乐风格,跨界歌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跨界演唱是声乐流派演唱风格和唱法技术的突破,同时也是对声乐流派艺术风格的融合、渗透。1996年成立的芬兰交响力量金属团的演唱风格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集合了北歐醇厚古典音乐和重金属的浓烈氛围,这种新式的音乐演唱方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通俗唱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形成一种更为辉煌、大气的特色。
声乐演唱方式和演唱方法的相互融合、促进,成为当前国际声乐事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多种音乐元素和音乐种类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特点,可以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声乐教育开始逐渐将美声唱法作为基础,进一步开拓创新,实现声音位置统一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推陈出新{2}。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型的舞台艺术,集合了歌、舞、剧多种元素为一体,借助现代化技术呈现出别样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音乐剧的演唱中融合了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为了可以满足人们的声乐需要,国外很多音乐学院均开设了专门的音乐剧学科,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运作手段和经验,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二、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声乐教育的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逐渐开始生根发芽,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发展,中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融合与渗透,大量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积极投入其中,推动民族唱法改革和创新中,尝试着推陈出新,在发生训练中借鉴美声唱法,建立统一的声区,真假声混合演唱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民族戏曲和民歌演唱的特色,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演唱风格。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这种独特的演唱风格促使中西方文化进一步的融合,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3}。早期国外留学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周小燕先生,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主要是擅长修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但同时更加关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将声乐作品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坚持中西方文化结合,借鉴和吸收西方演唱方法中的技巧和原理,在民族声乐中灵活运用,最大程度上挖掘和展现人声潜能,促使声音的可塑性和功能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演唱者在歌曲的演绎的时候已经没有明显的界定,一切从音乐和作品本身出发。美声唱法十分科学,促使很多人在练习美声唱法中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唱法,在声乐演唱中更加人性化,满足时代多元化发展需求{4}。
三、跨界音乐艺术对于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下,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相应对于艺术需求度不断提升,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音乐跨界方面,我国出现了谭晶一样的跨界歌手,结合了通俗、民俗和美声三种演唱形式;合唱歌曲《本草纲目》同样是跨界声乐合作;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同样是一种将我国古典戏曲艺术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的典范,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充分融合了戏曲元素和流行元素,时而高亢明亮、时而悠扬婉转,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5}。
尤其是在音乐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我国声乐教育同样如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坚持综合性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促使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来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矛盾,结合时代发展潮流来促进声乐演唱事业发展{6}。同时,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的演唱知识和技巧同时,能够在艺术实践中灵活运用,温故而知新,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养成良好的声乐素养。
跨界声乐艺术是一种能够洗涤身心,健全人格的艺术,很多国内的音乐教育学院开始了一系列尝试和摸索,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我国的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经说过,声乐技巧就像是高速公路,不同的演唱技巧就像是不同的车型,在铺好公路后,无论是轿车、货车还是卡车都可以在公路上行驶。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促使声乐教育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实现进一步的融合和,在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中自由切换{7}。
为了迎合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在促进音乐元素之间的融合同时,还要注重我国声乐教育的独特性,保持音乐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性和对特性,在古典艺术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充分融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艺术健康持续发展{8}。此外,对于音乐剧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选择更为合适的商业运营手段,获得较为可观的成效。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能够迎合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学习的声乐知识和技能,融入更为前沿的歌唱理念,推动声乐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创新,寻求合理对策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声乐表演人才。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途径
1.创新现有的声乐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创新十分关键,是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前,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推动我国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声乐教育本质目的是帮助人们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内涵。由于我国当前声乐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注重对这种陈旧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加深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此同时,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将西方声乐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种理念,切实提升声乐教学成效。
2.声乐技术和声乐文化同步发展
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应该注重声乐技术和声乐文化的同步发展,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层面,而是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发挥技术教学优势来促进声乐教育传播和发展,帮助更多的人来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为声乐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乐技术传播的同时,还要关注声乐文化的教育和塑造,深层次理解知识文化特色,感受声乐教学的魅力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管部门和政府的协调管理,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高校声乐教育事业逐渐社会化发展,有效整合声乐教学和社会教育,邀请专门的声乐教育专家团队和技术顾问,或是组织专题讲座和网络教学,知道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在全民范围内普及,促使声乐教育事业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中,教育产业的进步,尤其是音乐教育,已经纳入全面的艺术文化活动中。声乐教育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其发展不受年龄,职业以及性别的界限,只要热爱音乐,喜欢唱歌,人人都可以学习。对于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吸收和借鉴西方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突出民族特色,创新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邵燕.重审西方音乐作品“中文版”在我国声乐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J].北方音乐,2016,36(15):123.
{2}徐硕.论早期声乐教育家对我国声乐教育的贡献[J].大众文艺,2016,22(7):238-239.
{3}郝丽婷.“时尚的潮流,音乐的混搭”——跨界音乐对声乐教育的影响[J].金田,2016,16(10):158-158.
{4}杜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我国声乐教育评价改革探析[J].北方音乐,2015,35(18):193.
{5}王志昕.简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声乐教育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5(5):13-15.
{6}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4,14(2):93-96.
{7}郇玖妹.我國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文化反思[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1(4):139-146.
{8}邹婉华.中国声乐教育成果展示——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观后[J].电影评介,2015,22(2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