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 王宝军 塔怀红
摘 要: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全面地研究苏州民间艺术形态及其文化内涵,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民间艺术形态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介绍了苏州民间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特点,其后重点介绍了苏绣、桃花坞年画、砖雕、苏扇等具有代表性的苏州民间艺术形态,最后总结了研究苏州民间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加强苏州民间文化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苏州 民间艺术形态 文化内涵 年画 砖雕
苏州古称吴,又称姑苏城,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的文化名城和重要经济枢纽,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催生了许多特色的苏州民间艺术。但受到当前多元化文化经济时代背景和人们生活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苏州难以进行有效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有必要从艺术形态、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对苏州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结合当前苏州民艺的发展现状,为实现苏州苏绣、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基础性的资料辅助,同时也为苏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启发和引导。
一、 民间艺术形态概念界定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二、苏州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苏州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有:桃花坞年画、苏绣、云锦、玉雕、泥塑、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缂丝等。改革开放至今,刺绣、雕刻等苏州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但因传承发展缓慢、手工艺从业者较少,苏州民间艺术品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继而陷入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对此,我国政府做出了以下保护和发展苏州民间艺术的举措:
第一,桃花坞年画、苏绣、砖雕等十余项苏州民间艺术通过了2005年我国文化部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审核,苏州政府通过文字记录、影像记录等手段保留了现存苏州民间艺术的珍贵资料,使得陷入危机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保护;第二,苏州市政府从2008年到2014年,分两次授予了116位民间手工艺者“苏州手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为其颁发了艺术津贴。避免了手工艺者因生计而被迫转业导致民间艺术失传的问题,提高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能力;第三,近几年苏州政府结合教育部门将刺绣、雕刻等苏州民间艺术加入到一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课程当中,促进了苏州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三、苏州民间艺术形态的特点
1.苏州民间艺术具有“水文化”特点
由于苏州水文地理条件优越,苏州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与水息息相关,其民间艺术自然也带有“水文化”的特点,即似水一般轻柔、灵动、包容。以苏州刺绣为例,写意水墨画是苏绣的重要题材之一,在一幅高质量的水墨画刺绣中,手工艺者会运用到粗细不同、色差不同的绣线来表现出刺绣图像的明暗关系、色彩浓淡和人物神态,处处流露着水文化的影响作用。
2.苏州民间艺术具有不平衡性
受到吴地人们衣食丰足、崇尚教育的生活和精神特点影响,苏州民间艺术在内容上具有轻政治、轻军事、重文化、重思想的特点。从扇面、刺绣到年画、雕刻,苏州民艺内容大多数以人民生活富足景象、美好意向或才子佳人、书中典故为主,极少存在歌功颂德、战争场面等题材出现。
3.苏州民间艺术具有综合性
由于苏州经济发达、水路条件优越,加之历史上两次重大的人口南移活动,苏州当地的文化和技术特点受到了来自我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使得其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他地区的面人、变脸、糖画等艺术形式与苏州本地的精神文化特点相结合,继而形成了众多综合性的苏州新型民间艺术。
四、苏州民间艺术形态的类型
1.苏绣
苏州的苏绣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工艺技法早在公元220年左右的三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经过隋唐时期对风韵基础的奠定,发展至宋元时期苏绣独特的技法体系已初具雏形,之后在明清时期蔚然成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苏绣文化。
苏绣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其中以闺阁绣、宫廷绣和民间使用绣最有代表性。闺阁绣作品常为娱乐消遣或馈赠亲友之用,制作者多为文化、艺术修养很高的望族闺秀,所以大多以画作为题材且制作精良,颇具艺术性;宫廷绣又叫宫货绣或云龙货,作品主要为皇室御用。这种绣艺在工艺上十分讲究,其生产制作主要以官办织绣工厂为主,用料常常选用金丝、银丝、孔雀翎等珍貴材料,以实现奢华精致的艺术效果;民间使用绣的制作者多为民间普通妇女,主要用于满足生活的各类布类制品的美化需要,如枕套、被面、镜袱、荷包等。这种绣艺大多风格朴实,与普通人民的审美相符。
一幅苏绣作品常常要经历数十日甚至数百日的制作,随着直针、缠针等不同针法的结合变化,用柔美的线条勾勒出美妙绝伦的图画,体现了吴地人柔性、包容的之道。此外,苏绣的题材多种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既有有寄情吴地风景的水榭亭台,也有惟妙惟肖动物花鸟。其中宫廷较多绣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贵族多绣象征富贵高升的牡丹花卉,平民多绣象征长寿美满的寿桃鸳鸯,从苏绣上体现出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愿望。
2.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民间又称姑苏版,起源于苏州城北的桃花坞镇,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四川的锦竹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并成为我国的五大民间木板年画,于2006年5月20日被我国国务院批准列入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年画的出售主要在农历新年前夕,所以内容大多与展现热闹场景或寓意驱邪祈福有关,题材有钟馗、鲤鱼、福娃、集市等。同时,桃花坞年画还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桃花坞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的变迁史,其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兴盛期、衰败期、复苏期。目前已知距今时间最长的桃花坞年画为流入日本的《寿星图》年画,此年画落款为万历二十五年(即公元1597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后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日益成熟,明末清初是桃花坞年画已经处于一种高度发达的时期,从传世名画《三百六十行》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桃花坞年画套色技法先进成熟,画面绚丽极富美感,又不乏民间的市井气息。此时以桃花坞年画为主的江南手工业蓬勃发展,并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提高,使得苏州成为了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但不幸的是,之后由于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经济、社会的轮番破坏,桃花坞制作者大多因生计问题而转业,画铺纷纷倒闭,使得该工艺行业逐渐衰亡。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州市文联通过全面考察后实施了对桃花坞木板年画的专项保护策略,才使得该工艺产业逐渐回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3.砖雕
苏州砖雕又称苏派砖雕,由东周时期的瓦当、汉代的画像砖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来,是我国南方砖雕工艺的精粹,多用于门楼、照壁等建筑部位,内容常以花鸟、走兽、民间故事、吉祥图腾以及书法为主,使用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结合,最终呈现出典雅精致、秀丽生动的雕刻图案。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砖雕常与名家字画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装饰得建筑高雅庄重,颇具文化气息。
在砖雕的技艺中,门楼字牌的雕刻最能彰显其文化底蕴。从字牌的内容上看,门楼匾额通常为四字字牌,其内容以文章典故居多,且为状元、学者等当时名人做题,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苏州有名的“姑苏第一状元府”潘世恩故居为例,其轿厅檐下悬挂着两朝帝师翁同龢所题的“群英蔚起”四字匾额,意即对其家族广出贤才做出称赞。此类字牌内容还有“燕翼相承”、“凤羽展辉”等,增添了所饰建筑的典雅氛围和书卷气。
4.苏扇
苏扇起源于明朝,吴门画派的出现掀起了在扇面上题词作画的风潮,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追捧,直至明朝末期,随着文人对苏扇的推崇程度不断加深,苏扇与字画搭配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发展至清康熙、乾隆年间,苏州已经成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名城,苏扇成为了苏州的代名词之一,愈来愈多的蘇扇制作者相互竞争,使得苏扇的制作技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飞跃式发展,苏扇行业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规模。从此以后,苏扇已不再是一种纳凉用具或装饰品,慢慢成了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一种风雅的文化符号。在现代,明清时期的扇面大多保存完好,其上的诗词歌赋、山水花鸟极具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我国研究明清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结语
总之,全面研究了解苏州民间艺术形态及其内涵,对开拓苏州民间艺术研究的途径和思路、促进苏州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苏州民间手工艺贯穿于苏州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整个发展当中,体现了苏州人民包容、优雅、开放、灵动的思想文化特点。通过结合当下国家和苏州政府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所做出的举措,对苏绣、苏扇等苏州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有利于通过民间艺术研究和了解苏州的社会发展历程。希望本文能对苏州民间艺术传承者和研究者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以保证苏州民间艺术始终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居晴磊.苏州砖雕的源流与艺术特点[D].苏州大学,2004.
[2]周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校传承的实践探索——以苏扇为例[J].科技视界,2015(2).
[3]吕静.民间剪纸艺术形态特征的文化本源[J].大舞台,2012(9).
[4]李涵.苏州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文化的关系及传承发展[J].美术大观,2010(1).
[5]王权,刘少杰.浅谈苏州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J].知识经济,2013(21).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苏州民间艺术资源对接本土高职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2016-ZX0115-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