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骏麟
(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由于失眠的病因表现复杂,因此现代临床医学对于失眠认知度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治疗方面强调早期明确病因,针对患者个体化因素展开相应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最终提升生活质量[1]。在祖国医学中,失眠又被归为“不寐”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心肝脾失调、营血不足所致,治法当以养心安神、补益心脾为主[2]。本文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失眠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解郁宁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所有患者入院均表现程度不一的失眠症状,又以头晕、多梦、易醒、乏力等继发症状为主,每周超过3次睡眠障碍,对精神活动、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病情较轻者入睡表现困难,或入睡后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甚至整夜不眠,日常伴有心悸、健忘、头晕等症状。
(2)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经检查均符合中医及西医的诊断,且近期未服用相关治疗药物,非精神疾病所致,且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使用药物均无禁忌症,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3)基本资料。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失眠患者100例临床资料,经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18-65岁,平均(40.87±5.75)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05±0.25)年;平均PSOI评分(14.79±0.89)分;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41.25±5.62)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13±0.30)年;平均PSOI评分(14.82±0.92)分;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西医治疗。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予以患者盐酸阿米替林片(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764 ),首次剂量为12.5 mg/次,1次/d;,用药2 d后增加至25.0 mg/次,1次/d,连续治疗4周。
(2)中医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中医治疗:①给予患者自拟“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汤”,基本方构成:柴胡20 g,白芍、黄芪各15 g,当归、茯苓、素馨花各10 g,酸枣仁、川楝子、牡蛎各8 g,柏子仁、甘草各5 g,龙骨7 g;对其中烦躁易怒者加用龙胆草、牡丹皮;伴有头痛者加桃仁、红花;伴有耳鸣、头晕者加山茱萸、黄柏;伴有健忘、心悸者加用党参、白术;入睡易惊醒者加远志;伴有痰多、胸闷者加胆南星、鲜竹沥;取水煎服法,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用药4周。②结合针刺治疗,选择百会穴、关元穴、气海穴、神门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选用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捻转,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3次/周,连续治疗4周。
①统计两组疗效;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Pittsburgh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5个他评构成,以0-3分制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3];③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
①痊愈为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消失,睡眠恢复正常,夜间有效睡眠时间超过6 h,睡醒后精神状态良好;②显效为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有效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③有效为患者睡眠质量有所好转,睡眠时间增加1-3 h;④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可见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差异((±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差异((±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50 15.19±0.96 9.08±1.00 31.167 <0.05对照组 50 15.11±1.10 12.77±0.58 13.306 <0.05 t / 0.387 22.571 / /P / >0.05 <0.05 / /
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2例(4.00%),口干与轻度浮肿各1例;对照组发生7例(14.00%),其中口干3例,轻度浮肿2例,头昏1例;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945,P<0.05)。
西医是治疗失眠的传统方式,以心理疏导,并配合催眠或安定类药物干预为主,虽具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定进展空间,且伴有药物依赖、反弹等副反应,不利于临床推广[5]。
中医学将失眠定义为“不寐”,认为其病机在于心肝脾的失调,由于营血不足、脾虚纳差、肝气郁结等病因所致,病人症见多梦易醒、通宵不眠等。临床治疗当以养心安神、补益心脾。“解郁宁心安神法”通过药物+针刺等中医内容配合,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调节患者脏腑平衡,宁心定志、解郁安神[4]。解郁宁心安神定志方剂中可见,柴胡由疏肝解郁之用,为重用;白芍活血调肝,当归活血理气,黄芪补心脾之气,川楝子安神养心,柏子仁止心烦,酸枣仁补肝养血,配伍茯苓补气益胆,牡蛎、龙骨皆具镇心安神之功,素馨花有加强解郁安眠之效,以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之用。不仅如此,配合靶向穴位的针刺,起到了醒脑开窍、补气助阳、健脑安神、益肾固精、强肾固本等效用,经两种方式结合,有效协调了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平衡,改善了失眠的临床症状[5]。在本文结果处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由此提示中医治疗失眠确有较好效果,治疗后可见观察组PSQI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中医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从两组不良反应来看观察组发生率仅为4.00%,而对照组则为14.00%,可见中医治疗安全性更高。在刘华等人[6-7]的报道中同样证实了中医治疗失眠效率可高达90%以上,并且基本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这与本文中报道基本一致[8-9]。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理论下“解郁宁心安神法”治疗失眠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