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核电站给水泵泵轴腐蚀原因分析及处理

2018-12-03 03:19招锦健刘崇志朱健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增压泵轴套密封圈

招锦健,刘崇志,朱健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24)

1 引言

在某核电站1、2号机组大修中发现,增压泵泵轴在与机械密封轴套配合处发现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发生的位置沿轴向宽带分布,圆周向不连续,对应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密封处的空气侧。大修中采取外送泵轴激光熔覆和现场微弧焊对泵轴腐蚀处进行修复,修复后对泵轴进行圆滑打磨,避免回装机械密封后在轴套O形密封圈处发生泄漏。分析该腐蚀现象的形成机理,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 设备简介

泵轴材料为UNS S42000马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为:w(C)≤0.15%、w(Si)≤0.1%、w(Mn)≤0.1%、w(P)≤0.04%、w(S)≤0.03%、12%≤w(Cr)≤14%。机械密封轴套材料为316不锈钢,机械密封动环通过轴套与轴固定,轴套通过轴套锁母与泵轴固定,机封轴套与轴为间隙配合。轴套内部设有O形密封圈,用于防止泵内介质从轴套处泄漏。O形密封圈材质为三元乙丙橡胶(EPDM),规格为130.00 mm×3.53 mm。密封圈槽为矩形槽,尺寸为深3 mm、宽5 mm。

3 故障现象及初步分析

3.1 故障现象

某核电站1号机组第7次大修中3号增压泵解体检查发现,泵轴两端安装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处空气侧表面腐蚀,1号增压泵的泵轴非驱动端安装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处空气侧表面也存在腐蚀。某核电站2号机组第6次大修中检查1、2号增压泵两端泵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

泵轴腐蚀位置距离轴肩约36 mm,结合轴套图纸和机封安装图纸,确认腐蚀位置位于轴套O形密封圈空气侧轴套与轴配合的间隙。各个泵轴腐蚀程度轻重不一,有呈单线窄坑状,有呈带状分布(轴向宽度约4 mm),同时沿周向不连续分布,每个泵轴具体腐蚀的周向位置不同。检查泵轴腐蚀部位和轴套内部,存在大量红褐色和黑色腐蚀产物。由于腐蚀位于泵轴与轴套间隙位置,初步判断腐蚀类型为缝隙腐蚀。

3.2 腐蚀机理分析

一般认为,缝隙腐蚀发生的敏感区间在0.025~0.1 mm。相关研究表明,当13Cr不锈钢浸入质量浓度为3.5%的NaCl溶液后,阳极(不锈钢表层)主要发生Fe和Cr的溶解:

而阴极(缝隙内溶液)则发生溶解氧的还原:

由于溶解氧向缝隙内部扩散困难,当缝内溶解氧消耗之后形成了氧浓差电池,缝内13Cr不锈钢表层成为阳极,缝外氧浓度高成为阴极。由于缝内的Fe2+和Cr3+难以扩散到缝外,为了保持缝内溶液的电中性,Cl-向缝内迁移,导致缝内Cl-聚集,形成了可溶性的金属盐(氯化物),然后水解产生不溶性的金属氢氧化物和游离H+,大量游离H+使得溶液不断酸化:

当缝内化学环境达到金属去钝化的临界条件时,缝内电极的部分表面由钝态转为活化态,发生腐蚀。同时缝内未腐蚀的金属部分作为阴极发生析氢反应,加速金属基体的腐蚀。当pH足够低且缝内电极电位下降到析氢电位时,便有氢气析出:

最后,Fe(OH)2在缝口处氧化为Fe(OH)3,并分解为Fe2O3堆积在缝口处:

综上可知,缝隙腐蚀发生的条件概括为:①缝隙间隙在腐蚀发生的敏感宽度0.025~0.1 mm;②缝隙内处于溶液环境;③缝隙外存在大量游离负离子,特别是Cl-的存在,对钝化膜有极强的侵蚀性,对缝隙内形成酸性化学环境并加速金属的腐蚀起重要促进作用。

4 泵轴缝隙腐蚀原因分析

4.1 轴与轴套间隙条件

根据设计图纸,轴外径设计值为130.94~130.96 mm,轴套内径设计值为131.00~131.04 mm,配合处间隙宽度为0.02~0.05 mm,该间隙满足缝隙腐蚀发生的间隙条件(0.025~0.1 mm)。

4.2 缝隙内溶液环境

机械密封轴套与轴之间设置有O形密封圈,目的是防止泵送介质除氧水从轴与轴套之间外漏。发生腐蚀的缝隙处位于O形密封圈的空气侧,本应接触不到除氧水。第6次大修中检查3台增压泵两端的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状态,6个O形密封圈中有3个由于卷扭已发生塑性形变,目视检查其他3个O形密封圈状态基本成圆形。

由于安装过程O形密封圈发生卷扭,卷扭处局部位置O形密封圈被拉长而线径变小,导致压缩率变小,在泵运行过程中泵送介质可能会在这些位置渗漏至空气侧,从而使轴与轴套配合处部分间隙区间形成溶液环境。拆解2号增压泵驱动端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时,对应泵轴腐蚀位置处作标识,发现O形密封圈卷扭变形位置与泵轴腐蚀位置基本对应。

4.3 缝隙外存在游离负离子

核电站地区濒临南海,属于南亚热带湿热型海洋环境气候类型。氯离子主要来自海水,研究表明,电厂户外氯离子浓度波动范围在0.1263~1.2319 mg/(100cm2·d)之间,年平均氯离子浓度为0.5603mg/(100cm2·d),最高浓度可达2.1977mg/(100cm2·d)。高浓度的氯离子为缝隙内腐蚀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负离子资源,对缝隙腐蚀的发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大量氯离子的侵入加速了缝内溶液的酸化过程,酸化始于缝隙底部,所以缝隙腐蚀首先发生于缝隙底部。对照实验室模型,对应于给水泵机械密封轴套与泵轴间隙,间隙靠近O形密封圈一侧作为缝隙底部,该位置是溶解氧最先消耗完且外部氧气最难到达的位置,大修检查1号增压泵非驱动端端泵轴腐蚀情况,靠近O形密封圈侧已发生比较明显的呈单线窄坑状腐蚀。实验表明,当r(缝隙内外表面面积比)值较大时,腐蚀先从底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四周,而缝隙中心位置仍保持光亮。对比实验室模型,泵轴暴露在空气中的伸出端为缝外自由表面,增压泵泵轴发生缝隙腐蚀的r值较大,大修检查2号增压泵非驱动端端泵轴腐蚀情况与实验室结论一致,缝隙底部先发生腐蚀缝隙,然后缝隙另一侧发生腐蚀,缝隙中间位置还可看到金属光亮。

4.4 原因综述

由于机械密封厂家设计原因,机封轴套密封圈槽靠空气侧沿轴向与泵轴配合处,轴向长约4 mm位置形成0.02~0.05 mm的间隙区间。机械密封轴套O形密封圈可能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卷扭,卷扭处局部位置O形密封圈被拉长而线径变小,导致压缩率变小,在泵运行过程中泵送介质会在这些位置渗漏至空气侧,从而使轴与轴套配合处部分间隙区间形成溶液环境。由于泵送介质是除氧水,加上缝隙外氧气难以进入缝内,缝隙内外形成氧浓差电池,缝内泵轴表面金属为阳极,缝外自由表面为阴极,缝内金属不断发生溶解,缝内溶液阳离子堆积。为保持电荷平衡,缝隙外游离氯离子被吸引至缝内,缝内金属盐(氯化物)发生水解,产生不溶性的金属氢氧化物和游离H+,使缝内溶液pH下降,进一步促使缝内金属溶解。上述过程反复进行,互相促进,最终导致缝隙内发生几何形状变化,腐蚀产物堆积。

5 改进措施

根据给水增压泵泵轴缝隙腐蚀发生原因的分析,改进措施为:厂家参照压力级机械密封,对现有轴套O形密封圈进行改型,增加了密封圈线径。大修检查结果表明,压力级给水泵泵送压力更高,泵轴检查未出现腐蚀现象,证明增加O形密封圈线径后,机械密封安装过程中O形密封圈不易发生卷扭,泵组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介质渗漏,消除了缝隙腐蚀发生的条件。目前已在进行机械密封改型替代。

猜你喜欢
增压泵轴套密封圈
水下增压泵在水下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一种装配端面密封圈的装置研究
石油钻井设备新型密封圈密封性能研究
某核电厂主给水增压泵机械密封故障持续改进处理
水轮机导叶中轴套漏水分析与密封结构改造
反渗透隔膜增压泵流量特性与脉动研究
水电站水轮机导叶轴套加工工艺简析
O型和Y型密封圈预压缩密封性能分析
浅析臂座部件轴套剪短的优缺点
一种安装滚针轴承的变速器轴套公差尺寸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