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曹钦钰,周宇,黄辉,赵伟,杨世芬,周乙正,李锋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2)
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一般都是在X线定位下进行操作,X线对患者与术者均有伤害,且C臂机笨重,摆放费时费力,探索非X线定位方法成为临床需要。本科2017年2月-2017年12月共行内镜下定位顺、逆行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9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本组9例输尿管狭窄患者,右侧5例,左侧4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45.22±5.49) 岁;狭窄长度最大径线0.50~1.00 cm,其中6例0.50 cm,3例1.00 cm;狭窄孔径0.08~0.10 cm,其中既往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4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2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例,1例原因不明。狭窄部位:上段6例,中段2例,下段1例。输尿管狭窄合并输尿管结石2例,合并肾结石1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患侧腰痛、伴发热2例,其中1例为肾积脓,术后2个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
术前均行泌尿系超声、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m,IVP)或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检查确诊,输尿管未全程显影者行患侧输尿管插管肾盂逆行造影,了解狭窄长度和程度。
F6/7.5输尿管镜、COOK球囊扩张器套装(高压扩张球囊压力表、F6号双腔导管长度65.00 cm,球囊长度4.00 cm,直径5 mm)、斑马导丝,F5号输尿管导管。
临床效果评价分为3级: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 超及IVP显示肾盂积水明显好转,IVP及肾图显示肾功能好转,输尿管无狭窄;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B超及IVP显示肾盂积水改善或无进一步加重,IVP及肾图显示肾功能好转或无进一步加重,输尿管狭窄段较治疗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消失后又再发,B超及IVP显示肾盂积水加重,IVP及肾图显示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输尿管仍有狭窄[1]。
术前30 min输注抗生素,全麻生效,常规洗手消毒铺单,截石位(逆行)或侧卧斜仰截石位(顺行),进F6/7.5输尿管镜,观察输尿管狭窄部位和程度,测量狭窄距离尿道外口的长度,先入斑马导丝,通过狭窄部位,将F5号输尿管导尿尖端剪去1.00 cm,套入斑马导丝,入肾盂,拔除导丝,见导管尿液溢出,均清亮,再经输尿管导管入斑马导丝至肾盂,退镜,拔除输尿管导管,保留斑马导丝,沿斑马导丝套入球囊导管(充分水化),深度为尿道外口到狭窄部位的长度加4.00 cm,再入F6/7.5的输尿管镜,直到狭窄部分,人工注水保持视野清晰,调整球囊导管深度,末段接气压阀,调节压力为20~25 atm,保持2或3 min,反复2或3次,观察扩张效果良好,退球囊导管,推输尿管镜过狭窄部分,轻松无阻塞感,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置入F6号双J管1根或F5号双J管2根。见图1。
图1 内镜下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中所见Fig.1 Images of ureteral stricture treatment by balloon dilatation under endoscopy
术后随访4~10个月,随访内容为临床症状、体征、泌尿系B超和IVP。
全部手术顺利,无输尿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81.44±8.96)min,行顺行球囊扩张8例,逆行球囊扩张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6例,同时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2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1例,术后无发热,尿色淡红,术后第3天拔除尿管,住院5~7 d出院。术后3个月拔除双J管,随访时间4~10个月,行泌尿系B超和IVP检查,全部患者腰痛消失,7例积水减轻,2例未加重。见图2。
图2 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前术后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ureteral stricture before and after balloon dilatation
输尿管狭窄是指输尿管管腔缩窄引起的一种梗阻性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2]。输尿管狭窄在临床上较少,病因有先天或后天因素,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开放或腔镜手术后、结石、损伤、放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感染、腹膜后纤维化、肾移植术后、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吻合口或特发性原因,其中主要是医源性[3],尤其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后,输尿管狭窄的病例有所增加[4]。本组9例中有4例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针对这种情况,既往行开放手术,但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球囊扩张术已成为优选方法[5-6]。对于输尿管良性狭窄,球囊扩张有效率48%~88%[7],本科成功率达100%,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输尿管狭窄根据不同的狭窄长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对于狭窄长度小于1.50 cm者[8-9],球囊扩张效果良好。本科行球囊扩张的输尿管狭窄患者狭窄长度均等于或短于1.00 cm,这可能也是效果良好的一个原因。对于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选择球囊导管的大小4~10 mm,术中扩张的时间0.5~10.0 min、术中扩张的次数1~10次、以及决定术后支架管置放与否、大小6~16 F与时间2~84 d均没有统一意见[10]。本科选择5 mm球囊导管、扩张2或3 min、扩张2或3次、术后置放双J管3个月,效果良好。
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传统方法是先插管,术中逆行造影,明确狭窄部位,在入球囊导管,再造影,调整球囊导管位置,扩张球囊,第三次造影,显示狭窄部位“峰腰征”消失,提示手术成功[11]。1次手术3次X线照射,对患者和术者伤害均较大,故探索非X线定位的方法成为临床需要。国内张成虎等[12]应用输尿管镜直视下定位法,26例成功23例,余3例仍行X线定位成功,但作者未说明输尿管镜的粗细。本科刚开始开展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也是使用F9.8输尿管镜定位球囊,进不去输尿管,故改用F6/7.5输尿管镜,部分患者仍较紧涩,故建议如遇逆行球囊扩张困难者果断行逆行球囊扩张,虽然增加肾脏损伤,但减少输尿管损伤和增加手术成功率。蔡忠林等[13]术中既不用X线定位,也不用内镜定位,采用估计法,直接顺行或逆行“盲法”置入球囊,后用内镜观察扩张效果,这样做可能要反复扩张球囊,反复调整球囊导管的位置,费时费力,笔者早期亦采用这种“盲法”,效果不佳,且由于球囊导管为一次性的,第二次扩张球囊时容易破裂,无法反复使用。对于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国外报道均是在X线定位下进行。
本科行内镜下定位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效果良好,经验如下:①部分患者输尿管内容纳F6/7.5输尿管镜和F6号球囊导管,紧涩感明显,处理较困难,本科9例患者中上段狭窄6例,其中1例由于肾积脓已行穿刺造瘘,故行顺行内镜下定位球囊扩张术,其余均行逆行,这与早期开展经验不足有关,担心肾穿刺造瘘术增加损伤。笔者体会逆行较顺行更安全,成功率更高,建议狭窄部位位于中下段者,逆行球囊扩张,位于上段者,顺行球囊扩张;②先用F5号输尿管导管,去顶,套入斑马导丝,扩张狭窄段,以利于球囊导管后续通过,又可确诊导丝在“正道”内,后续的球囊扩张就可大胆进行;③先入球囊导管,后入输尿管镜,如先入输尿管镜,后入球囊导管一般不能成功;④球囊导管置入的深度为狭窄段距离尿道外口的长度,再加上球囊导管尖端部分及1/2的球囊部分约4.00 cm,按这个长度插入球囊导管,使狭窄段恰好位于球囊部分的中间,但有时这个长度不好把握,宁深勿浅,深了可退出调整,浅了无法再往里推送;⑤如拟行顺行球囊扩张建议侧卧斜仰结石位[14],一个体位可双镜联合操作。
本研究探讨内镜下定位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较X线定位,优点明显,值得推广,但由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尚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和随访时间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