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交通“微循环”研究

2018-12-03 01:41邱嘉闻李雅君
汽车与安全 2018年5期
关键词:交通道路车辆

邱嘉闻,李雅君

(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工程科技研究所,天津 300040,中国)

伴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参与的人群基数不断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增长,人、物、车、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张密布交织的交通网。再加上时空因素,交通网便呈现出了立体性和时态性,每一条道路、每一次出行、每一次物流虽然微不足道,但也都会对整个网络产生作用与反作用。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梳理调节好每一个交通微循环,将对城市整体交通起到关键性作用。微循环相对于主循环而言,更为关注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或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若干个微循环结合就成了影响机体整体运行的关键。因此,解决好交通“微循环”的问题是处理城市交通整体问题的基础和关链。

1 打通城市道路通行的微循环

城市道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交通行为是由次支路起始并止于次支道路。遍布的次支路集聚并承载着大量的交通压力。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规划工作往往更多地着眼于主干道路,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双向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的主干道设计比比皆是,往往忽视了次支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了主干和次支道路建设的倒挂关系,要恢复城市交通的微观活力,加强整体的交通容积量,必须提高次支道路的利用率。

1.1 打通次支道路上的通行障碍

城市次支路普遍建设时期较早、设施陈旧,并且商业设施、居民区密集,各类通行障碍阻隔形成了诸多畸形路、断头路,使得交通参与者被迫绕行,增加了主干道路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城市路网整体的承载能力。对于人流量大、道路窄、占道现象严重、常出现拥堵的居民区路段,一是完善交通标识,方便居民、车辆有序出入。由于很多次支道路不如干路有条件布设交通标识,可针对不同道路增设有针对性的交通标识,做到交通引导功能设置密集、连续,有效引导交通参与者在陌生、分散、狭窄的道路内高效行驶,均衡不同道路的通行压力。二是增设路内路外隔离设施,分隔交通与生活区域,保障交通流不受周边因素影响。考虑到生活区域的人车分隅与主干道路的人车隔离存在差异,在增设居民区内外路隔离设施时,可以区别于主干道路标准隔离带,铺设自行车安全防护停放架、座椅、广告宣传栏等用以替代隔离带功能且具有实用性的设施。三是完善规划静态车辆治理,管控车辆停放。

1.2 提高道路的有效通行断面宽度

由于次支道路整体道路断面宽度有限往往无法对不同交通方式分别规划出专用的行车道,以至在次支道路上形成了大量机非混行的情况,甚至行人也因没有规范的人行道而穿插于车流之中,不仅造成了通行混乱降低了通行效率,同时也埋下了重大交通安全隐患。解决该问题可以根据次支道路的特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交通流的方向性特点,合理设置道路行车道数量,打破以往双向对称设置车道数据的传统模式,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车道,提高行车路面的有效利用率,解决部分车道拥堵,部分车道闲置的问题。二是合理设定建成区内次支道路的车道宽度,次支道路以通行小型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为主,车道宽度可以适当减小。同时节省出空间为非机动车和行人设立专用车道,实现机非分流,防止相互干扰。

1.3 推出合理的单行路设立方案

单行路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建成区次支道路路网中,特别是对于横纵两个方向同时存在多条平行道路的棋格式布局区域,可以有效的减少整个区域内的交通流冲突,提高交通效率。同时,由于在某些单行路的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到区域路网的特点,人为的强行设定单行路线,虽然能够暂时降低管理难度,但从长远看来并未提高整个区域内的交通效率,在高峰时段甚至造成了道路资源的浪费。由此,在城市次支道路单行线设计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交通的特点,尽量缩小单向环形区域的范围,减少车辆长距离绕行的情况,降低车辆在路面停留的单位时间。对于有明显时空特点的交通流建议参照潮汐车道的标准进行区域规划,灵活利用道路资源,避免浪费。

1.4 通过交通诱导平衡分配交通流量

通过信号控制和人性化的诱导提示,有选择性的将不同类型的车辆、不同目的地的交通流有序引导至次支道路。对于城市交通流中占主要成分的小型汽车,充分发挥次支道路的通行优势合理引导,特别是在早晚出行高峰时段通过引导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短距离出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与停车管理等信息发布平台相结合,可以有效引导个体交通出行路线和停车选择,均衡路网交通流量,缓解主干道路交通拥堵。

1.5 提高道路通行路权意识

车辆随意变道、长期占据超车道慢行、随意停车以及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都是滥用路权的体现。根据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车辆类型、不同的交通参与方式进行先行权规划,按车辆类型区分可实行应急车辆及早晚高峰公交车先行机制,按照不同的交通参与方式区分,可实行行人最高路权、慢行独立路权制,其次是慢行自行车、机动车等。按路况区分可实行岔路口必须让行主干道车辆先行等待进入环岛车辆的必须尊重已进入环岛车辆的路权,目前我国道路内多标有红色三角形让行标准,但缺失先行权标志,应设置明确的先行权标志,避免未设红绿灯路口的交通隐患,提高路面通行效率。

2 提升运输行业微循环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通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屏障,合理设定运行计划、提高运行效率,保障运输企业经营的微循环。

2.1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 进行最短路径的综合评价

道路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出行的有效助手,使出行者能够直观的了解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可供选择的路线,但目前的道路导航系统由于可供参考评估的因素相对较少,多数还是以计算起始点与目的地间的道路距离为主要依据,可参照因素涵盖不足,影响了实际使用效果。运输行业的交通参与者除了解行驶线路外,对于各类相关因素的获知需求更为强烈。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交通工具特点、途经道路饱和情况、天气状况、通行时段、道路等级类型、施工情况、事故情况、选定线路的历史交通状况等更多的可参考因素汇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通过碰撞对比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2.2 依据不同的任务和交通工具特性设计专用线路

依据承载的人员或物品特点、紧急程度、交通工具特性等因素,以提高车辆的运载效率和路网平均承载能力为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车辆运输任务及交通工具特性设计专用线路。充分考虑时间成本和行驶成本,与车辆调度系统相结合涵盖交通管制、车型车况、场站规划、中转枢纽、停靠设施等因素,综合设计通行线路。

2.3 实时互通供求双方所掌握的各类信息有效降低车辆的空载率

由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交通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一面空载行驶、一面找不到承运车辆的情况,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供求双方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将能有效降低空载率,提高交通效率。同时,达成协议的供求信息也可以作为交通管理所急需的交通预测的基础数据,为城市交通的预判和干预提供决策辅助。

2.4 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交通测算

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运输行业经过不断积累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总结,寻找其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可以做到市场发展的科学测算、提前布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竞争的局面出现,使整个行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也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服务的同时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3 保证不同人群交通需求的微循环

交通参与的人群由于出行目的、紧急程度、人员身份、资费承担能力等因素呈现出复杂性,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及时了解不同的需求特,进而及时做出交通规划,使不同人群的交通微循环得到满足。

3.1 收集不同区域的人群密度 作为交通大数据的基础

通过移动互联网、事件检测、卫星热度分析、能源消耗量分析等技术手段,掌握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员分布密度,用于在大数据分析中评估各区域的交通压力,预测未来在城市不同区域间即将发生的交通需求,以及制定交通处突预案。

3.2 收集不同区域内人员的出行习惯和目的作为交通规划参考

在个体出行特征方面,研究区域内出行个体和群体的组成成分与资费承担能力,可以得出不同区域不同的出行距离与流动特征,可以有效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动态。基于GPS数据,可以追踪人群的详细出行轨迹、出行频率,预测交通密集区域的路况等。基于不同身份人群选择的出行方式和习惯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可以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支撑,进而以交通配给的方式把各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不同人群的出行方式也不同,根据这些特征,以用户需求均衡分配为基准,将交通网络抽象化,从而使从抽象的网络环境下选择最佳的交通分配方式成为可能。通过掌握人群的实时出行目的,与交通工具配给情况和道路饱和状况等因素相结合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最新的通行建议和线路参考,保证城市交通的有序开展。

3.3 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不同的出行方案

在群体行为预测方面,目前众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做到了可以提前两周预测某个城市的人数大概规模,而将这一成熟的预测算法用于交通后,结合交通管理部门的其他大量数据,便可以预测出群体出行的态势,对其可能出行的时间,出行路线,出行方式等等进行预测,从而为城市车辆调度决策提供帮助。反之,这些预测的群体出行行为数据也将为个人出行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帮助个人决策,让个人出行尽量以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路线抵达目的地。

4 提升社会资源的微循环

教育、医疗、政府等各类社会公共部门是群众接触最多的单位,其周边的区域交通也往往最繁忙。

4.1 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部门相关的交通集聚特点

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布局影响着道路交通。对社会资源需求量大的地方,道路负荷度就高,随之道路拥挤停车秩序混乱、占路现象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率等问题就会随之增高。利用大数据技术,统筹不同部门为群众提供社会资源,分析群众的前往量及交通方式和停留时间等因素,总结交通聚集特征特点,为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找出这些规律将更好地开展交通微循环管理,解决与社会资源相关的交通问题。

4.2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效率

把互联网的时效性、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办事流程的改革中,以弥补传统形式带来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简化各类社会服务性功能的复杂程度,进而使线上业务办理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促进相关业务的线上办理或部分线上办理,使群众少跑路,将高频次和刚需的本地公共服务作为首要线上业务,可在线上办理的业务通过互联网办理,需线下办理的业务实现部分网上申请,减少交通聚集时间,同时利用互联网可实现信息对等,实现网上预约,减少因不必要的多次出行导致的交通压力增长。总之,通过互联网使业务下沉,减少人群的交通出行需求,从而改善交通聚集,降低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内的拥堵。

5 改善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微循环

现代城市交通与传统点、线、面的交通结构不同点在于现代城市交通由于交通出行目的、交通出行方式、交通参与人群、城市道路结构的多样化而呈现出更为立体的一面。需要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规律特点,设计不同的交通方案,继而为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参与者提供参考,以提高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效率。

5.1 分析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方式的特点为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者提供信息参考

以“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作为分类标准的方法,是以交通主体出行方式为标准,对任何出行方式给予同等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方式的共性与差异可有效提前预测交通参与人到达特定区域的时间点,继而推测出更为有利的通行方案以供选择。同时,一次长距离的出行往往会涉及到快速和慢速两种交通方式,通过提前分析可以为交通参与者预先制定出合理的衔接方案。

5.2 分析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衔接换乘特点提供信息诱导

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各有特点,在行人换乘出租车时往往地点随意性较大、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行人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人员数量相对较多;铁路、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出站换乘时有一定的班次特征,人员呈规律的批次性。针对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提前汇聚各类交通资源的饱和情况。将最合理的换乘方式和最佳行程线路,通过指示牌、线路图、电子显示屏、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发布给交通参与人,达到提高出行效率的目的。

5.3 为不同交通方式的信息互通提供支持提高运力调度效率

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以往无法集中存储的各类大量交通信息集中存取、相互关联,打破交通相关行业间的信息壁垒,使各个独立的交通部门都能够及时掌握和共享整体的交通流信息,并合理的调配各自的交通资源,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作为乘客,可以清晰的知道出行有多少条线路,多少种交通方式,甚至可以定制交通服务。作为道路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统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在线整体调度,利用互联网做实时出行管理。

6 未来交通相关产业发展微观层面的展望

随着交通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利用智能运输系统来提高道路运输利用率、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已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物流业的发展,不断细化服务内容,减少人们由于物流而产生的出行需求;通过在线办理和代理机构的发展,减少人们由于事务而产生的出行需求;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交通工具的可扩展性,满足不同人员数量和不同承载物品的使用需求,降低交通工具需求数据。城市交通微循环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众多领域和相关研究,明确城市交通微循环规划建设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对于实践城市交通微循环建设推进实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交通的组织和规划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断改善特定领域和环节的交通微循环,产生累积效应,必将达到质的提高。 (原文刊载于《汽车与安全》副刊《道路交通科学技术》2016年第2期第36页)

链接:什么是“交通微循环”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现在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在加大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支路改造和管理的关注,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有可能会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交通微循环”是指利用干道网络以外的窄巷、小街以及便道等道路,通过疏通微循环网络,可以达到对于干道网络分流的目的。李铜生委员认为,打通交通微循环,对于改善交通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打通交通微循环,首先要具备完整的道路资源,将现有的部分狭窄街巷进行改造。

猜你喜欢
交通道路车辆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德国车辆来波兰加油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小小交通劝导员
车辆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图说交通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