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的古今演变探究

2018-12-02 22:30蒲钰萍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演变意义结构

蒲钰萍

摘要:“达人”在古代的意义和现在我们口头所说的意义有很大不同,但是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它们的意义有着引申的关系,都有一个暗含的义素“多”。与今日的不同之处在于,“达人”在内部结构和使用搭配上面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由短语变成词,且现在的“达人”前常加上偏正短语修饰,而古“达人”常单用。

关键词:达人;意义;结构;演变

随着网络的发展,“达人”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微博达人”、“美食达人”、“城市达人”、“达人秀”等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究竟现在我们口头所说的“达人”和古时候的“达人”意义是一样的吗?该词在历史的变迁中是否有过变化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本文要具体讨论的问题。

一、“达”的演变

要对“达人”的演变进行解释,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达”的演变,因为“达”的词性和词义直接影响了“达人”一词。《说文解字》对“达”的解释是“行不相遇也”,并认为达是逹的异体。《广雅》:“达,通也”。从这些资料我们可看出达最初基本义是形容词性的,如《礼记·中庸》“天下达道”中的“达”即是一个形容词,是对后面名词“道”的修饰限制。又如《礼记·内则》中的“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中的“达”即表示通行无阻、畅通之义。随即“达”由其所表示的通行无阻的形容义衍生出了相应的动词义,即相通、相汇、到、抵,走到目的地等。例如:《书·禹贡》:达于河;又如《聊斋志异·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仪礼·士昏礼》:下达。由此可见“达”具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不管是做形容词还是动词,“达”的几个意义都相当密切,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其引申的路径。从词素这方面来看,“达”在最初是一个成词语素,它可以单独成词,在句子中承担语法角色。如《资治通鉴》:“凉州之兵始达咸阳”中的“达”在此句中就是单独成词,做谓语,它与后面的“咸阳”共同组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达咸阳”。受语言的发展以及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达”逐渐变成了不成词语素,需要和其他词素一起组合。直到现在,虽然我们可以用词素替换法判断“达”是一个词素,但它已经不再是个成词词素了,不能再单独处在语法位置上,也不再单独做语法成分。无论何时,“达”都必须与其他词素组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比如上文所举的《资治通鉴》中的例子“达咸阳”,我们如今只能说“抵达咸阳”或是“达到咸阳”。“达”这一重大的变化使得“达人”一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二、“达人”的演变

(一)结构的演变

如上文所说,“达”最初是一个成词词素。所以,最初的“达人”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不同的词素构成的短语。早期的有文献资料可考的“达人”二字连用见于《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个例子中,“达”是一个成词词素,且作动词,“达人”在这里是两个词构成了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这与今天我们所说的“达人”意义相去甚远。但与《论语》成书年代相近的《左传》中也出现了“达人”,这里的“达人”与《论语》里面的意义也迥异。《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後必有达人。”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谓知能通达之人。”从孔疏可见,这儿的“达人”是一个名词,“达”是对“人”的修饰。笔者检索了CCL语料库的古代汉语资料库,“达”、“人”二字在一起的例子是三百零八条。但其中许多用法是“达”和“人”各自与其他词素构成的结构,而不是连用构成语法单位,如“虎,猛兽也,毫无通达人情”、“浮事虽昭明,而未达人听,宜下廷尉,章着其事”。剩下的用例只有两个是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它们分别是《魏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臣屈己达人,正可显臣之美”和唐代郭震的诗《蛩》:“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其他的“达人”用例与今天我们所说的“达人”词性一致,都是名词。

(二)意义的演变

即使“达人”作名词,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孙玉龙(2010)认为古代的“达人”一共有四种:通达事理的人;豁达豪放的人;显贵的人;鞑靼。但其实仔细来看,“达人”的这些意义可以直接简单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意义是指某方面通达之人;第二种指钱财富足、声名显赫之人,第三种即是当时的鞑靼人。由于最后一种表示鞑靼的意义与前几种完全不同,应该算是另一个词,所以这儿不再对此意义进行讨论。前面所说的第一种意义再可以进一步再细分为两类,这两类即是孙玉龙所概括的前两种意义。第一类是孙玉龙所总结的第一种“通达事理的人”。例如袁宏《三国名臣颂》:“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又如《晋书·王述传》:“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不以情失”。能做到通達事理的人必定对事理了解甚多才能做到通达无阻,所以“通达事理的人”暗含明了很多事理之义。“达人”的第二类可概括为在精神、情感方面通达的人,即孙玉龙所说的第二种“豁达豪放的人”。如孟宗献《张仲山枝巢》“达人孤高与世踈,百年直寄犹须臾”。其实这两种意义有一定内在联系,有时在使用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种意义都可以翻译,所以笔者才将这两类归并为一个大类。如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在这个例子中“达人”不论是翻译成“通达事理的人”还是“豁达豪放的人”都没有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通达事理和豁达豪放有某种共通之处,能通达事理的人大多是豁达之人,而豁达之人也常常是对事理比较明了,看得比较通达。第二种意义即是孙玉龙所说的显贵之人,即表示钱财富足、声名显赫的人。例如《训俭示康》:“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其实这种意义也可以看出这种意义和前面所概括的第一种意义“在某方面通达之人”有一定内在联系。大凡声名显赫之人都是因为通达事理、豪放豁达才赢得美誉的,所以能较明显地看出这其中的引申关系。

虽然古代“达人”的意义有这样几种,但是这些意义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达人”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接下来我们看看在现代,“达人”最常被用来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达人”的解释是:

(1)<书>通达事理、乐观豁达、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2)在某方面(学术、艺术、技术等)非常精通的人;高手。

词典对“达人”的第一种解释其实就是古代书面常用的意义,而对“达人”的第二种解释就是现在我们口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美食达人”就是指对美食十分精通的人。“恋爱达人”则是指十分了解恋爱之道的人。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所说的“达人”的主要意义指熟练、精通某事物的人。这与古代“达人”的意义可是有很大区别。但是仔细考察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古代和现代“达人”意义之间的引申关系。如前文所述,古代“达人”的两种意义分别是在某方面通达的人和显赫的人。这两种意义咋一看没多大联系,仔细想想其实都暗含了一个“多”的义素在里面。在某方面通达之人必是由于“多”而通达,显赫之人同样也有财产“多”的因素。现代的意义“在某方面精通之人”同样也有“多”的义素在里面,因为但凡能做到精通必定是多次练习的结果。这样一来古代“达人”和现代“达人”的意义关系就有了较紧密的联系。虽然它们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在具体使用中还是有搭配结构上的变化。

(三)搭配的变化

古代的“达人”由于本身就表示一个完整丰富的意义,所以常常可以单独使用,不与其他词语一起搭配,但现代的“达人”的使用情况则不同。现代的“达人”常常是处于“XX达人”这样的结构中的。“XX”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对后面的“达人”进行修饰,一起构成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如“微博达人”、“灌水达人”、“旅游达人”等等。如果没有前面的“XX”则让人很难弄清具体说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达人”和古代说的“达人”不是一回事,现代的“达人”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其实不然。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达人”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義素在内。除此之外,古代和现代的“达人”的感情色彩都是褒义的。虽然从现在“达人”的使用趋势来看,“达人”的感情色彩渐渐地向中性发展,但目前还是依然以褒义为主。

参考文献:

[1]孙玉龙.“达人”词义演变的文化意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

[2]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演变意义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日出》的结构